简阳的折柳桥——名字是唐代诗人雍陶给取的
本帖最后由 河东河西 于 2010-3-31 15:47 编辑《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录了唐诗1105首,其中雍陶的选了4首,分别是《题情尽桥》、《题君山》、《访城西友人别墅》、《天津桥春望》,依次写到了简阳的情尽桥、洞庭君山、湖南澧县城郊、洛阳的天津桥。想来,“折柳桥”就是我们唐代的“西峰岭”,但那时的折柳桥头应是细雨霏霏、绿草茵茵、杨柳依依的吧!
题情尽桥
雍陶(唐)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赏析】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象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恻的场面。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人以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陈志明) 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访城西友人别墅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 天津桥春望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在哪个地方哦? 在哪个地方哦?
蒙古包 发表于 2010-3-31 16:25 http://www.jy0832.com/images/common/back.gif
城北大修场旁,具体位置被铁路覆盖 《唐诗鉴赏辞典》共收录了唐诗1105首,其中雍陶的选了4首,分别是《题情尽桥》、《题君山》、《访城西友 ...
河东河西 发表于 2010-3-31 15:45 http://www.jy0832.com/images/common/back.gif呵呵,朋友说错了,城北
西峰岭那一段官山,原来的简阳只有一条官道
具体位置现在转弯子的阳安关到城北老城门方向 本帖最后由 河东河西 于 2010-3-31 16:40 编辑
摘自 中国公路网 雍陶与简州折柳桥
2004-09-14 中国公路网 徐正唯
当您来到简阳市旅游时,如果时间充裕,千万别忘记前往城北,寻找凭吊一番简州折柳桥古迹遗址。清乾隆《简州志》记载:“折柳桥,州北二里,初名情尽桥。唐刺史雍陶题诗其柱,改为折柳。”关于雍陶改桥名的经过,《简州志》是这样记述的:“(雍陶)字国钧,所至有政声。(一次)送客至情尽桥,问左右曰:‘何为名此?’答曰:‘送行之地止此,故耳。’(于是)陶作诗易之。”
雍陶所作《折柳桥》诗云:“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这首诗写得来声情并茂,颇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千百年来传颂不衰。成为简州诗话中一道永恒的话题,而且,也成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话中,一篇玲珑轻盈的乐章。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就曾经在一篇专著中,列举我国古代桥梁时,提到了简州折柳桥。
折柳桥其实只是一处小小的驿路桥梁,它座落在古代简州通往成都的东大路驿道上。具体位置在今天简阳市城区北外牌坊沟铁路桥西侧约十数米远小溪沟上。千百年前,那里是简州州治所在地阳安县城北门朝天门外的十里送别小亭所在地。当时唐王朝首都长安在北边,所以阳安县城北门叫做“朝天门”。官吏们送别客人,往往到此为尽,所以桥名就叫做“情尽”。但是在诗人雍陶心中,人世间最难尽的,就是一个“情”字。即便人去亭空,离恨绵绵,也不能够说是情尽了!所以他奋然赋诗,订改桥名。隐用了《诗·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意境,并且运用了“柳”与“留”谐音的修辞手法,以及古人临别折柳相送,以示挽留的习俗,将情尽桥改名为折柳桥,给后人留下了一首依依惜别的赞歌。
古时的折柳桥是简州北上益州(成都)、长安(西安)的交通要津,也是十分热闹的郊游去处。桥旁建有折柳亭,是古人送客饯别之处。东临沱江,更有一处北岩寺,是当时有名的寺院,附近沿江迤迤山岩峭壁上,古人还开凿有许多石洞,隐居修行。至今,这些岩洞壁内,仍然留存着许多摩岩题壁诗文,供后来者凭赏。如今,折柳桥和东大路驿道,都早已不复存在了。代替它们的是成渝公路、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以及正好就在折柳桥东边新近修建成的简阳市沱江第二大桥———简州大桥。但是,无论沧海桑田,折柳桥的地名以及雍陶那首题折柳桥诗却留传了下来,并将永久留传下去。 回复 4# 自由战士
谢谢自由的补充。
“折柳桥”就是我们唐代的“西峰岭”
——取其“送迎之地止此”之意。
啊 以前听过这个!可惜后来米有了 {:soso_e100:}长见识了。原来这座桥在今天简阳市城区北外牌坊沟铁路桥西侧约十数米远小溪沟上。 任他离恨一条条。。。呵呵,高中时候有同学拿出来鉴赏过,但一直不知道在哪儿= = 何河 发表于 2011-4-11 19: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任他离恨一条条。。。呵呵,高中时候有同学拿出来鉴赏过,但一直不知道在哪儿=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