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在中国农村已成一种奢望
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人口要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的跨越,他们最有希望与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读书。通过高考这个平台,由小学、初中、高中,一步步地的淘汰与晋级,那些能上大学的人就是最后的胜利者。上大学,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意味着他们拥有了城市户口,吃上了公粮,下半辈子的生活有了保障。虽然高考这条路不算好走,但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仍有机会改变命运,仍旧有希望,而那段时期,确实有许多的农村人口通过高考这条路径实现了鱼跃龙门的跨越。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各大高校在区域招生指标的严重不公平投放,致使通过高考这一途径成才的道路愈发地艰难。中国国家媒体最近一次公布的数据表明,北京大学1999年的农村学生比例为16.3%(这一比例在上世纪50年代为50%-60%),而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占17.6%。专家和学生一致认为,在此之后的农村学生比例进一步下降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位教授称,现在的比例可能仅为1%。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因为中国有半数多人口是农村人口。高考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公平属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城市人口都有更多的优势。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的调查,随着中国改革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44.4倍、281.55倍、323倍。这些数据不仅与城乡教育水平、师资力量、家庭的经济能力的天壤之别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各大高校在城乡区域之间的招生比例的不公平密切相关。一位考生在地级城市的二本分数,在北京,可能就能上北大。如果你是农村户口,那么这条道路则显得更加的艰难,从小学初中就已经跟城市的教育水平环境相比处于弱势地位,而高考这一天平,更是显示了它的严重不平衡。
再退一步来讲,即便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众所周知,如今大学生的价值早已不能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价值相提并论,考上大学除了代表着“毕业意味着失业”外,其它一切都很难说。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统计,2009年610万毕业生中,只有60%找到了工作。但这个数目包括了刚到公司面试的学生。据以往经验,这些公司很少聘请这些新人。可想而知,实际的就业人数可能更低,也许有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面临失业问题。这是对大学生的一个很大的打击,也会令他们对前景感到气馁。
于是“读书无用论”开始风靡,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既然读完大学同样会失业,那又何必花费自己家庭根本无力承受的昂贵学费,去拿一个根本不起作用的毕业证书。不读大学,不仅省了一笔学费,而且还能早点外出打工,分担一部分家庭负担,于是直接导致农村孩子的出路是要么进城务工,成为大家口中所说的“农民工”,要么留守农村耕作。他们没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现状,造成了跨代贫穷的问题,即相对于“富二代”和“官二代”的“穷二代”。
中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制度性措施跟不上人民的需求,各种快速发展导致的社会性弊病逐渐暴露,贫富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8,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而教育的不公平是导致贫富不均的重要因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拿高薪,他们的孩子也会享受到好的成长教育环境,而农村人口与低收入者从事廉价的劳动力工作,他们的孩子基本是在重复他们的命运,制度与社会规则导致这些低收入阶层很难突破自身命运的轨迹,致使富人愈富穷人愈穷,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而高考这一选拔人才的机制,正在逐渐失去它的公平属性,怎样改善这一弊端,要么利益重新分配,要么改善高考的各种弊端,使选拔人才的道路更加完善,挖掘更多的成才之路,使社会各阶层都有机会参与竞争,得以分享社会财富这块巨大的蛋糕。所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差距大 :p1 (1))
有坏处,也有好处~~ 很现实的问题。 “鱼跃龙门”是农村人的正常愿望。城乡一体化必将在全世界实行(很多国家根本没有城乡差别)。我们不开(或开得小)这个口,我想到的是:社会治安肯定滑坡……同是国民,谁该祖祖辈辈当最吃亏的农民!造·反! 哎,只能叹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