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39

老太婆 尖尖脚 汽车来了跑不脱——看看真实的【三寸金莲】,可怖!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39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因此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总之,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传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根据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是北宋时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0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1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诗文称赞女性小脚之美,五代之后缠过的小脚更是被誉为“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等等。文人们甚至总结出了小脚的“四美”(形、质、姿、神)、“三美”(肥、软、秀)。到清朝。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   


这种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脚“香艳欲绝”。玩弄起来足以使人“魂销千古”,他竟将小脚的玩法归纳出了48种之多。如:闻、吸、舔、咬、搔、脱、捏、推等。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河蟹)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坑时破土的锹锄”之类的说法。甚至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的内涵。清朝时,一位中国留学生被日本海关官员要求解释为什么携带一些小巧的编织绣鞋,这位学生有点害羞地说,他希望在空闲时间能欣赏到他爱人的“脚”。

  除此以外,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脚小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给妻子鞋穿;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为女人制作了贞操带。而实际上,在贫穷落后的中国,除了少数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数小脚女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她们付出的艰辛,要远远超过一个天足的女人。也有人说缠足是为了使女人在行走时必须绷紧大腿根部的肌肉,于是保持阴道的(河蟹),从而让男人获得更大性快感。

  缠足作为一种习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习俗的形成,如古时候山西大同的赛脚会,就是女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小脚,以博得好评为荣。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过。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开,在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呼吁声中,缠足的风气才非常缓慢地走向灭亡。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发布缠足禁令),从城市到乡村缠足才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双被称为“解放脚”或“半裹脚”的妇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越来越少见了。

  缠足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1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实际上,“三寸金莲”仅属于书面用语,日常语言中常用的则是“小脚”(南方),或“小脚儿”(北方)。   

有些文章或报道把女子缠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称作“三寸金莲”,这是不对的。“三寸金莲”实际上就是经过缠裹后的尖形小脚,但由于这样的尖形小脚又是时刻不离所穿的弓鞋的(睡觉时换上睡鞋,也是一种软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莲”看作是尖形小脚与弓鞋的复合体,但无论如何,单纯把弓鞋称作“三寸金莲”显然是概念上的错误。

也有人把缠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称作“莲鞋”,这也是不对的。“莲鞋”这一称谓仅仅是现代某些个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书中并无这样称谓的记载,所以并不公认,故尔这样的称谓也应摒弃,而以“弓鞋”、“绣履”或“弓鞋绣履”为正名。在日常用语中则称之为“小鞋”或“小脚鞋”。这种鞋子的南北风格迥异,北方的鞋粗犷大方,以山西大同为代表;南方以浙江绍兴为代表,工艺好,造型新颖,每个地方的鞋子式样于绣花纹饰都有变化,但表现出来的民间情趣却是相似的。凡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其绣花也必定精巧繁复,材质考究。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2

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

所谓的“三寸金莲”,是对妇女肉体的残害!
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关于这种说法见最后一段)。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至于三寸金莲的“三寸”有极言其小的含义。其实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缠足起于五代时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这期间不知更换了多少朝代,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个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问题。缠足是纯粹的民间行为,它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并没有严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观念在女性群体中的比较中产生,当然有愈缠愈小的趋势,以至于有小於三寸的小脚,但这绝不是主流,因为这样的小脚几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说这是一双废脚。所以是不足为训的。当时公认的标准是:脚缠得小而又能走路方为美足,这样的小脚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间(10—13.2 cm)。

现代还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金莲”,把四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银莲”,五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铁莲”,这实在是毫无根据的杜撰,而且甚属滑稽,与正统的缠足民俗相去甚远。事实上,一个女子,只要双足缠成尖形并且四趾弯向足底,就一律称之为金莲,至於金莲的大小则另有别论。这才是缠足民俗的本原含义。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2

三寸金莲的秘密缠足的方法  缠足前需要准备的物品:
  1、蓝色的裹布六条。大约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长且要浆好,缠到脚上才不会挤出皱折。
  2、平底鞋五双。鞋形稍带尖,鞋子大小宽窄要能随着缠脚的过程慢慢缝小、缝瘦。
  3、睡鞋两三双。睡觉时穿着,可防裹布松开来。
  4、针线。裹布缠妥后,把裹布的缝及裹布的头密密缝好。
  5、棉花。缠足时脚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时用棉花垫着,免得把脚磨破生鸡眼。
  6、脚盆及热水。缠足前用温水洗脚。
  7、小剪刀,修脚趾甲及鸡眼之用。 试缠  缠脚的时候让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热水在脚盆里,将双脚洗干净,乘脚尚温热,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在脚趾缝间撒上明矾粉,让皮肤收敛,还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针线缝合固定,两脚裹起来以后,往往会觉得脚掌发热,有经验的人不会一开始就下狠劲裹,最好是开始裹的时候轻轻拢着,让两只脚渐渐习惯这种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紧,这一个时期可以从几天到两个月左右。 试紧  缠的时候慢慢收紧,让足部肌肤受到的压力一次比一次紧些,这时还不能太紧,以两脚能忍受的小痛为度,在这期间把脚趾勒弯缠使脚向下略卷。缠的时候预先缠第二、第五两个足趾,缠得向脚下蜷屈,连带的第三、第四两个趾头也就跟着向脚下蜷屈。试紧的时间也须要数天到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裹脚布浆得较硬,捶去皱折,略紧地缠在脚上,使脚受惯硬裹脚布及紧缠的压力,接着才能真正用劲裹紧。
  三寸金莲 裹尖(裹脚趾)  缠的时候,要用劲把裹布缠到最紧的程度,每次解开来重缠的时候要将四个蜷屈的脚趾头由脚心底下向内侧用劲勒过,每缠一次要让脚趾弯下去多压在脚底下一些。同时还要把四个蜷屈的脚趾,由脚心底下向脚后跟一一向后挪,让趾头间空出一些空间来,免得脚缠好以后,脚趾头挤在一起,脚尖太粗。一直要缠到小趾压在脚腰底下,第二趾压在大趾趾关节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时候往往得把脚趾向足底扭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8605f5f8edac1143d8f9fd0a.jpg 三寸金莲
到屈无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紧紧地勒住,缠的时候第二趾的趾关节和第三、四、五趾的趾关节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缠一次就得把几个扭伤的关节再伤害一次,缠的时候痛苦难当,缠好要用针线紧紧地把裹布缝起来,硬挤进尖头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处走动。走动时重量压在内弯跪折的八个脚趾上,把关节扭伤得更厉害,脚趾头因为才弯进去还没紧贴在脚掌上,走时脚趾关节容易长鸡眼,要时常用针把鸡眼挑掉。
  白天一双脚痛得寸步难行,到了晚上一双脚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热燠闷,有时简直像炭火烧着一样痛苦,睡觉时只能把脚放在被子外,半夜起来捱着脚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开裹脚布,但被发现了就是挨一顿毒打,然后再狠狠的地回去,经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脚贴在墙壁上取一点凉,第二天一早醒来,又得再解开裹布缠得更紧,缠到最后第三、四、五的脚趾关节会严重地扭伤甚至脱臼,扭伤脱臼的时候脚会肿得很厉害,皮肤也变成瘀紫色,痛苦至极,但是裹得仍是日紧一日,直到肿消了脚趾都缠到脚底下去,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着便可进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脚头)  脚裹尖的时候,四个脚趾都已经蜷回到脚掌底下,可是却未必能熨贴靠在脚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内推蜷入脚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脚心内侧往下用劲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着带紧,裹尖时二、三、四、五脚趾不过压在脚底下一半,裹瘦时要把外把骨缠倒,足趾当然压入脚心内侧更多,缠到最后,第三、四、五个脚趾尖要能碰到脚掌内缘,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时候,裹脚布缠到最紧,整个力量又特别着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为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压疮溃烂。缠的时候要把小趾骨用劲向下推,四个脚趾也顺着向脚掌内缘再推进去,使劲把裹脚布缠紧,缠好以后两只脚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强挣扎着,才能用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310f3b1ff6289184a686690b.jpg 三寸金莲
脚后跟垫着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时是一阵阵抽痛,睡觉时也会又涨又痛,如果脚上溃烂化脓了,那涨得更难受,得把脚用枕头被子垫高,有时得把脚跟搁在床栏上压着神经发麻才好受一点,天气热时足内发烧痛得更厉害。痛得轻时睡了觉,两脚还痛得抽痉,或一夜频频痛醒,饮食无味。解开裹布,往往溃烂的部位和裹布紧紧粘着,勉强撕下来,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个月的时间,强忍痛苦挨到脚趾头都抄到脚内侧边,由脚内缘能摸到脚趾头,这样才算是瘦到家。溃烂的伤口,处理不当往往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甚至会导致小趾腐烂脱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缠得一双小脚,真是得历尽千辛万苦,无怪乎缠足妇女对其小脚的呵护,胜于一切。 裹弯(裹脚面)  脚掌裹瘦了以后,接着进行裹弯的工作,裹弯是要在脚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脚掌弓弯的程度愈厉害,裹到脚掌折成两段,前段的脚掌与脚跟紧靠着,中间一道深缝有时深达四五公分,小趾夹在深缝里,脚背因为脚掌弯折的关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状,有些缠不好的脚背膨起如球。裹弯了以后脚的长度就明显的缩短,标准的小脚要求的是三寸长,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弯的过程靠的是在缠的时候把脚跟往前推,把脚背往下压,前后施力束紧,大拇趾经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脚心慢慢现出凹形,再用劲去缠,弓弯愈甚,大约半年左右脚就可以缠成弓形。一般而言,缠足裹弯的时候痛苦情况稍为缓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脚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几岁才开始裹弯,裹的时候又要求特别短小,这时候痛苦就非常厉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滚。如脚裹瘦不够工夫,就直接把脚裹弯,往往裹好以后脚会变成向内钩援内弯,像香蕉一样的脚形十分难看。脚由平直拗成拱桥状,再成马蹄状,直到脚尖脚跟紧靠在一起,脚弓缩得无可再缩的时候,才算是裹成一双标准的小脚。
  缠脚缠裹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裹尖的时候将外侧四个脚趾蜷握,并将脚掌上的外侧纵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时候脚横弓向下拗屈,并进一步对外侧纵弓拗屈。裹弯的时候才将脚的内侧纵弓拗屈,并进一步将外侧纵弓拗得更彻底。脚裹好以后,脚掌上用于缓冲冲撞力量的脚弓消失了,走路时得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做缓冲。因为脚掌裹瘦到仅剩大拇趾,走路时脚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脚跟着地,运用大腿的力量运步,小腿肌肉萎缩不发达,所以缠脚了以后小腿也跟着变细,大腿则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时用大拇趾球和脚跟一起着力的,这样走路就变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脚常见的走路形态。 特殊裹法  缠足的过程,主要是把关节扭屈,并把脚上的横弓和纵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标准的裹脚方法都是用布条缠裹扭曲,把关节屈到极限,扭伤、脱臼几乎是必然发生的,等关节扭过去脚自然蜷曲弓小,这是正常的裹脚方法,但是在有些情况幼女裹脚起步较晚,或是不了解缠脚的正确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别纤小的情况,这时候除了用裹布缠裹以外,也有很多是借助其他方法的。 夹竹片  这是北方比较常用的方法,北方缠足较重纤瘦,因此,在裹瘦以后,脚趾全部蜷折到脚底,脚掌内外缘虽纤瘦却有几处关节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两片竹片,夹在脚掌左右用裹布紧缠,缠得时候生硬的竹片紧贴靠在脚骨关节上,痛苦可知,往往在关节凸起的部位,由于磨擦的关系会导致溃烂化脓。虽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夹入行缠,目的除了把脚裹得特别纤瘦以外,还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细,脚跟也能一并裹得瘦窄,整只脚裹出来又窄又直,纤如柳叶,细瘦可怜。所以虽然裹的时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昼夜哭泣,但是为了一双瘦削正直、傲视众人的小脚,还是吞下泪水忍痛力缠。与夹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约三公分宽的竹片,用布包着垫在脚跟两侧和后面,帮忙把脚跟束小,也有人用铜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压在脚的内外踝缠裹,还有人怕脚裹弯的时候,脚面凸出太厉害形成鹅头,就用一个铜钱压在脚面上缠裹,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脚用坚硬的东西束上去,来改造不够满意的小脚脚形,姑不论效果如何,仅少女在缠束过程所经历的那种刻骨铭心之痛,对现代人来说,可真是极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压迫  旧时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头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妇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于是脚缠得不称心如意时,就有人拿石板去压脚,石板压脚最常用于脚向内歪、内拐的情况,正常裹脚裹弯的时候是直接往下弯曲,但外纵弓还没裹弯,也就是还没裹瘦的情况下就进行裹弯,大拇趾会向内侧拗曲,这时候整只脚就像镰刀形内弯,改正的方法就是脱下弓鞋盘坐着让脚心相对,双脚置于硬木板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08b68e5271c632420df3e316.jpg 相关书籍
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压,刚压上去,歪屈的脚掌受压迫,当然十分痛苦,压过一个小时以后两脚从膝盖以下就麻痹了,有时怕石板的重量不够还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让内拐的脚掌矫正回来,通常连续每天这样压上一两个月,才能显出效果,脚经过这样压迫以后,除了内弯的情况改善,脚掌变得较纤瘦,脚趾蜷弯的程度也较理想,同时脚变得两侧平直周正。
  石板压迫以后双腿麻木,有人以为麻木是因血液循环不良,怕因脚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双脚坏死,所以压麻木了以后多会要求少女起来行走或是做洒扫的工作,可是双脚麻木如何行走,有时还得用两个人扶着到处走动活动血液循环。压石板一般是坐着施压,也有人睡觉时躺着施压,脚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压石板,压石板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歪拐的脚形,也有人只是为了把脚裹瘦而用石板来压迫。 缠足的标准与赛事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故而以莲花命名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
  为什么在“莲”前加“金”字?这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金莲”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
  小脚迷们往往根据大小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 http://imgsrc.baidu.com/baike/abpic/item/b94f65ec7f00769d2e2e2110.jpg 旧时的三寸金莲美女
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妇女缠足是“小脚一双,泪水一缸”。缠足的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带,将妇女的足踝紧紧裹住,使肌骨变形。缠足后脚会变得纤细扭曲。缠脚前,小女孩先要泡脚。有的地区在为小女孩裹脚前,会将羊羔或鸡开膛破肚,然后令女孩将脚伸入其内,浸两脚黏糊糊的血。
  为了让皮肤缩紧,有人还会在女孩的脚趾间洒明矾。然后,除大脚趾外,4个小脚趾用力向脚心推进并压在脚板下,再以一条长十尺、宽两寸半至三寸半的蓝布,从四趾,经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缠。
  缠足时代,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带。也有终身缠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儿从三四岁开始缠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清末山西大同还举办“亮脚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妇女都坐在家门口,伸出小脚来供过往行人观赏品评。脚最小、绣鞋最精致的女性得到的好评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欢心。当地有些歌谣就描写了男子挑选对象以脚小作为重要条件:“看我腿,是好腿,红绸裤子绿穗穗。看我脚,是好脚,梅花高底菜碟搁。”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6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6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6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7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7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8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8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8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8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9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49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51

古代三寸金莲背后的性秘密
http://cd.qq.com  2008年03月24日09:30  




http://img1.qq.com/cd/pics/9432/9432468.jpg



女性的脚踝及脚部被性学专家认为是重要的性徵,不少人也认同脚与生殖器是息息相关的,通过脚可以激起女性的性欲望。例如林语堂就曾说过:“缠足自始至终都代表性意识的自然存在。”《中国艳情》一书的作者高罗佩在书也说:“小脚是女性性感的中心,在中国人的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脚在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在更早时就有古人探索和实践过。在古人们的审美观里,三寸金莲是很性感的,能够激发他们的性欲。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缠足与造淫具何异?”千百年来,三寸金莲与中国人性生活,都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古人对“三寸金莲”的痴迷让现代人惊叹。
三寸金莲是缠足给缠出来的。据一般说法,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妃子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缠小脚的现象。

妇女缠足的风气在清代康熙年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统治者反对汉族女子缠足,康熙三年,康熙皇帝曾下诏禁止,违者拿其父母问罪。但此禁令仅颁布了四年就被.迫撤销了。不仅如此,旗人女子也开始东施效颦。顺治皇帝曾下达“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的禁令,也未起到效果。
对三寸金莲的崇拜也体现在不少文学作品中,比如《聊斋》的很多篇章中都描摹了女性的小脚之状,以三寸金莲为美的。甚至,清代还有一个自诩为“香莲博士”的文人方绚,写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
怎么样的一双金莲才是令人称羡的?流传最广的金莲七字诀为“瘦、小、尖、弯、香、软、正”。《肉(河蟹)》一书的作者——清人李笠翁则有香莲三贵“肥、秀、软”标准;方绚在《香莲品藻》中列出金莲三十六格“平正圆直,曲窄纤锐,稳称轻薄,安闲妍媚,韵艳弱瘦,腴润隽整,柔劲文武,爽雅超逸,洁静朴巧”。民.国初年陶报癖《采莲新语》用“小瘦弯软称短窄薄锐平直”来品评,另有燕贤《小足谈》认为“瘦小香软尖,轻巧正贴弯,刚折削平温,稳玉敛匀干”。 虽然男性对三寸金莲的喜好的标准不一样,但古代女性缠小脚,打造三寸金莲的习俗据说是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的,这一点有共性,据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估计与现代流行的“人体宴”有得一拼。


更绝的是,六朝时有本小说《飞燕外传》,其中记录:“汉成帝得疾,阴绥弱不能壮发,每持昭义足,不胜至欲,辄暴起”。说到成帝晚年因房事过多,患了精力减退、阳萎的毛病。但是每次一看到赵飞燕的妹妹合德的小脚时,便忽然精力饱满,性欲激昂。赵飞燕的脚也被形容得“能为掌上舞”,一双金莲还没男人一只手掌大。小足被说成具有振阳起衰的功能,古代人对三寸金莲的崇拜真不是一般地高。
李笠翁素来反对女子缠足,但也明确指出,缠足的用意,除了是要被男人爱惜和抚弄外,同时也还有性的作用。
三寸金莲在性生活中有些什么具体技巧呢?前人玩莲之时,不仅有种种的握莲姿势,比如:正握、反握、顺握、逆握、倒握、侧握,斜握、竖握、横握、前握、后握等握法。而且据相关史料记载,三寸金莲的应用范围还特别的广泛,技巧更是不一而足,比如应用在“食”的方面,可以在五趾弯曲的深沟里,放入瓜子和葡萄乾之类的食物,男人用舌头去舔食,这是一种刺激性兴奋的调情动作。 至于在“承”的方面,即是把小脚分别在颊上、膝上以及阳具上抚弄,藉以提高性欲。“悬”,则是把女子缠足的布解开,再用此布把女子的脚倒悬在床台上,用以提升男人性欲。“捉”即是将女子小脚,放在男人脚上,然后逐渐抬高。“挟”是要女子把小脚紧抱在胸前。“推”是女子的两脚当作车柄,双手推握作推车状。“挑”是将女子的一只脚担在男人肩上所作的性爱动作。这种放一只脚在男人肩上的动作,也曾在《洞玄子》一书中出现,为许多男人所乐于采用。
此外,用到舌头和牙齿的有“吮”和“舔”。前者是男人用嘴像吸母乳般地,吸吮小脚莲尖;“舔”是吻著小脚脚掌。“啮”是轻轻啮咬金莲;“咬”则是用力啮咬脚趾。
《金瓶梅》中,西门庆用三根手指,拨弄赏玩潘金莲的脚趾,这叫“捻”。双手掬握叫“握”,还有“捏”,大拇指搔小脚脚板底叫“搔”。中指插人脚趾间的深沟里,轻轻摩擦叫“控”。
“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三寸金莲”名字虽雅,但却是女孩子以健康为代价用血泪换来的。现代女子该庆幸,终于不用受这档子罪了。

无怨无悔 发表于 2010-12-31 16:53

揭秘(河蟹)之君李煜:“三寸金莲”从何而来
2009年12月02日 14:43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浪漫情种话李煜

  李煜是天生的情种、情痴,老天爷尤为眷顾地给了他一位倾国倾城、色艺双全的妻子——周娥皇,两个人情趣相投,恩爱非常。然而就在他们结婚十周年的时候,这娥皇因为一场重病而卧床不起。有一天她从门缝里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便召侍女来问,可就是这不经意的一问,竟然夺去了她年仅29岁的生命!《文化中国》主持人今波与作家赵良一起揭秘(河蟹)之君李煜。
  主持人:李煜是出生在七夕这一天,似乎就已经注定了他和女性之间那种非同一般的纠缠。咱们倒想知道,李煜对于那些后宫宫女,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力。
  嘉宾:你想他在宫中是皇帝,他要倡导某种东西,必然这种东西就会成为宫中的一种主流。

                      




  主持人:这让我想起来有这么一则故事,叫做“秋水思宠簪奇花”,说有一个叫秋水的宫娥,很早就被选进宫来,但因她只有色没有艺,所以一直没被李煜注意。有一天郁闷的秋水发现百花丛中有一种不知名的花,上面蜂、蝶特别多,她蹲下去闻了一下,那香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没想到就这么一朵小花,竟然改变了她的命运。
  嘉宾:她把这朵花戴到自己头上,结果蝶舞蜂飞,她就成花王了。这件事马上传到李煜的耳里,李煜觉得奇啊,便召来侍寝。
  主持人: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情种、情痴,很多宫中女子都愿意去为他付出。当年李煜宫中有一个鲜丽、多姿、能歌善舞的窅娘,为了亲近龙颜,竟用一种自虐的方式获得了李煜的宠幸。
  嘉宾:这个窅娘拿了一些布,把自己的脚使劲地缠啊缠的,缠成了一个小脚,宛若新月。她为了得到李煜的关注和宠幸,忍着剧痛跳舞,但跳得摇摇晃晃的,看了让人非常怜爱。
  主持人:据说有一天晚宴上,这窅娘独特的舞姿就吸引了李煜的注意,当即就让窅娘坐下来,拿起她的小脚,含着泪在那儿欣赏,然后命名她这个小脚为“三寸金莲”。
  嘉宾:李煜见窅娘为他这样付出,马上叫人用黄金打造六尺高的一个金莲花,然后就叫窅娘在上面跳舞。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像李煜这样的情种才能干出来。
  主持人:就因为窅娘向情种的这番付出,再加上后来儒家对这件事情的夸大,使得中国千百年来的女性就遭了罪,形成一种残忍的风俗——裹小脚。
  在李煜身边众多才艺双全的女子当中,有一位是必须要提的,那就是李煜的妻子周娥皇,史称大周后。为什么宫中那么多的女子,他独独宠爱大周后呢?
  嘉宾:李煜和周娥皇的爱情应该说是非常积极的。他们的积极表现在,李煜激发了娥皇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才能。
  主持人:史载周娥皇有一绝技,就是她的琵琶弹得非常好。她弹奏自己谱曲的《邀醉舞破》、《恨来迟破》,边弹琵琶边跳舞,真是两相沉醉啊。
  嘉宾:娥皇对南唐的文化史也有很大的贡献,她把失传二百多年的《霓裳羽衣曲》给重新找出来,而且把它谱出来,演奏出来。这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啊。
  主持人:据说当时这个工程是非常浩大的。但是《霓裳羽衣曲》的结尾在娥皇的修改之下,就变味了。原来它所表现的是比较平和的,但在娥皇改编之后,结尾处变得急急切切,给人有始无终的感觉。当时一个精通音律的大臣叫徐弦,他就写诗道“此是开元太平曲,莫教偏作别离声”。您觉得娥皇把结尾处理成这样,是不是也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有始无终啊?
  嘉宾:那只能表现出她一种担忧吧。
  主持人:看来她的直觉还是有道理的,因为没过太长时间,他们的爱情就出问题了。就在李煜和娥皇成婚十周年之际,娥皇病倒了。这李煜每天亲自照料,亲自喂药,有时候是衣不解带地在娥皇身边守着,让娥皇非常感动。但是娥皇的身体越来越差,就在这个时候,周娥皇的妹妹女英出现了。
  嘉宾:李煜可是个情种啊,他去追求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他的小姨子,会是个什么结果?结果是女英很快就报以少女般的热情。她脱下金缕鞋,蹑手蹑脚地去跟他约会,去享受那份独特的爱怜和亲近。
  主持人:李煜后来特意做过一首《菩萨蛮》,当中写到“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个手提金缕鞋的女子,就是女英啊!您说,这传到娥皇的耳朵里,她能没有触动吗?
  嘉宾:触动是必然的,只是她不愿意相信。
  主持人:但是热恋中的李煜,真叫不顾一切了,公然把女英接到自己寝宫的外室来住,那基本上跟娥皇的病榻仅一墙之隔。您说,这一切到后来是怎么东窗事发的呢?
  嘉宾:有一天娥皇晕晕乎乎地看见门外有一女孩子闪过,就问,那是谁啊?宫女说,那是您妹妹女英啊!她就赶紧把妹妹叫来,说:“妹妹来了,是来看我的吧?”那女英说:“没有,是姐夫把我接来的,我们已经在外头住了好几天了。”初恋的少女说话相当直率,她已经无法克制自己的幸福了。娥皇听到这个消息悲痛欲绝的心情可想而知。自那个事情发生以后,娥皇至死面不向外,一直给李煜一个脊背,也不给李煜解释的机会。29岁的时候,就一命呜呼了。
  主持人:曾经跟他在一起轰轰烈烈地幸福生活的女人,生病以后,李煜竟然投向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使自己背负了一个不忠不义之名啊。
  嘉宾:实际上这两个人都是情种情痴,都是视爱情、情感生活为生命的人。李煜是要不断追求新的情感、新的激情和新的体验,而娥皇只想将这样的感情变成永恒。
  主持人:妻子的死引来了李煜无限的悔恨,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李煜写下了《昭惠国后诔》这篇祭文。言词悲悲切切,光“呜呼哀哉”全文便出现了14次,末了还署名“鳏夫李煜敬诔”,说明他似乎对娥皇还是挺一往情深的。
  嘉宾:李煜对娥皇的情感是真实的,他追求新爱情的这种情感也是真实的。但是当娥皇病故以后,他自称鳏夫,就是说他把娥皇是作为他的妻子来对待的,在名分上,李煜给了娥皇一个崇高的地位。
  主持人:他这鳏夫挺感人,可是感人没多久,他就不是鳏夫了。因为在为娥皇守孝期满以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册封女英为新的皇后,史称小周后,开始了又一轮爱情狂欢。
  那么李煜和小周后的情感生活又怎么样?
  嘉宾:丰富多彩。他让人造了很多彩画小亭子,只能容纳他们两个人,然后在里面喝酒、吟诗、赏月,非常浪漫。
  他可能觉得人世间的这种感情太美好了,不能叫我一个人享受。于是他把和小周后热恋时写的词《菩萨蛮》,制成“乐府”,唱出去,让大家都知道,都来享受这种爱情。
  主持人:整个南唐,尤其是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全城都在传唱这样的情歌。在他们那一段幸福的情感期间,李煜出了很多精品词作。
  嘉宾:他沉溺于爱情,沉溺于诗词创作,沉溺于群宴歌舞,就是不接受现实。
  主持人:但他必须面对现实,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十万大军正在向他逼近。公元974年,也就是在娥皇去世,李煜结交女英之后,十年的时间,宋军渡过长江,直逼金陵,把个金陵城围得水泄不通。
  嘉宾:李煜就是宋军已经把城围了,他都不知道。宋军攻破金陵的时候,他还在写词呢,写了《临江仙》的上阕,这时,人家告诉他,宋军已经攻破了金陵,正向皇宫杀来。他一听慌了,他想将宫廷焚烧,自杀。
  这时候他的下属就来劝他,“你父亲实际上早就降了宋了,他的那个璟字原来有个王字边旁,现在都没了,其实咱们早都是宋的人了,还是不自杀的好”。他终于怜惜这一己之生命,与45名文武大臣一起,肉袒请降,当了(河蟹)之君。
  主持人:有一首词叫《破阵子》,是李煜被俘以后不久所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任何一个人读了这首词,都能够想象得到,喜欢纯真幻想的李煜,如今成了阶下囚,仓皇辞别祖庙之后,那离去的苍凉的背影。
  嘉宾:对李煜也真是没有办法,你想,城破国亡,社稷倾覆,他仓皇离别祖庙的时候,听到的是教坊奏的离别曲。
  主持人:所以李煜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词人,却是一个屈辱的君主啊。(河蟹)之后,李煜成为了臣虏,那么他的俘虏生涯,究竟怎样呢?
  南唐灭亡,辞祖庙北上的李煜开始了寄人篱下的臣虏生活,此时的他郁郁不得排解的愤懑转为对诗词创作的沉溺。(河蟹)的悔恨蚕食他苟安的躯体,在南宋朝廷严密的监视之下,他过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生活?在他生命最后时期创作的词作中,究竟是什么让人感受到了超越血泪相诉的力量。这位天赋文采的(河蟹)后主又是因为怎样的一句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呢?
  主持人:40年家国化作尘土,李煜成为臣虏的生活怎么样?
  嘉宾:离开了美丽的江南,也离开了他熟悉的王宫,尤其是离开了他热爱的那些宫娥,过上了亡君的生活,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也是大的打击。对他来说,他已经不能回到过去了,他的世界被打碎了,你想被打碎了自己世界的人,是一个什么感觉?而他又是一个凭感觉生活的人。他写词,就是为了追寻那个已经破碎的世界。
  主持人:李煜当初本不愿意当国王的,现在不是正好满足了他的愿望,他可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自由地游弋和发挥了嘛。
  嘉宾:错了。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现实生活。李煜的那种重感情、重幻想、重精神生活、重内在自由,都是在他当一国之君的物质条件下来完成的。
  他这个人,天真、幼稚、单纯,所以对现实生活考虑不多。当现实破碎了以后,他的梦想世界也破碎了,他想狂欢还能吗?他那种优越的国君地位还有吗?他只能垂泪对宫娥,甚至连垂泪对宫娥的机会都没有,感觉完全不同了。
  主持人:咱们一直在说李煜的人格是感受型沉溺人格。过去他沉溺在狂欢,那样的一种美好生活当中,现在一切都变了,您说,他接下来的这种沉溺,只能沉溺在什么里面了呢?
  嘉宾:只能沉溺在诗词里头、对国家的追寻当中、悔恨当中、文字组成的精巧的世界中。这个东西,它不需要外界条件,它只要通过自己的内心,通过梦想仍然可以保持。
  主持人:所以说,赵匡胤平了李煜的三千里江山,而李煜也开了宋词的江山。
  嘉宾:他不是有一种纯真精神吗?所以,他把原来对爱情的纯真追求,对享乐的真挚追求,现在全部聚拢起来,变成了一个追求,就是对他的国仇家恨的悔罪当中。
  因而他这个时候的词,写得非常真挚,一字一句,凝血成字,感发力和情感力量非常大。
  主持人:"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两首词都体现了故国南唐特有的优美风光啊,前一首,"南国芳春",可是后一首的时候就改成"南国清秋"了,简简单单的对比,就给人一种无限的悲凉和感慨啊。
  嘉宾:它表达的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和普遍的情感,所以能打动人。就是其他的人,遭遇别的事情,或者家破人亡,或者与亲人离别,也可以感觉到这种意象。
  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春天也成了秋天,夏天也成了秋天,它的这个感发性和深远的广泛性就表现在这里。"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这个就比较直白,也表达了他当时的那种心情。
  主持人:一个苟活的人,对于过去的那种沉湎,这里面虽然没有对国家哀思的"大我"的表现,但是他从一个"小我"出发,把这个词提升到了最高境界。听了让人也真的是"肠断更无疑"啊。
  嘉宾:是的。
  主持人:沦为臣虏的李煜,心理受到了怎样的打击呢?
  嘉宾:起码有四重打击。第一个打击自然是物质上的,南唐后主的生活是一连串的精致所构成,舒适的房子、华丽的衣服、精美的膳食、美丽的女子、周到的服务。南唐后主的生活和臣虏的生活,差距太大了,用李煜的一句词来说就是"天..上..人..间"。
  主持人:对。一世受宠的君王,最先过不了的就是物质关。那么第二重打击又是什么呢?
  嘉宾:第二重打击是精神方面的。李煜沦为臣虏之后,连他最宠爱的小周后都保护不了。
  据说,小周后经常被宋太宗召入宫中,好多天才能回来,回来以后失声痛哭。你想一个南唐女子,遭受北方莽汉的欺辱,对李煜的打击有多大。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时候对一个文人气、书生气很浓的李煜来说,心理上打击是非常大的。
  嘉宾:他还有第三重打击。你想社会上其他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受到一些挫折。
  但这些打击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家常便饭,人们很快就会把它消解,使心理得到平复。但是李煜不是这样,他从小生活在非常优越的环境里,在"众星捧月"中生活,他没能建立消减不幸的心理机制。因而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主持人:这样一来,人迟早会憋出毛病来的啊。那么第四重打击是什么?
  嘉宾:这第四重打击是由他的人格所决定的。他是沉溺人格者,他的易感性和想象力强化了这种打击,使这种打击的重量成倍增长。难怪他的外貌要"沈腰潘鬓消磨",变化那么大。
  不过,李煜虽然没有建立起像我们这样排遣痛苦和不幸的心理机制,但他用创作诗词来排遣痛苦。对他来说,生活越悲惨,心理感受越悲痛,诗词的感发力就越强,写得也就越好。这可能就是,国家不幸诗人幸。
  主持人:曾经的南唐风流皇帝,现在变成了沦亡的异国臣虏。可能也就是这种心理变化形成的这种痛苦的张力,才能让他写出不朽之作。
  嘉宾:所以,凝血成字这话用在李煜身上一点都不假。
  主持人:李煜所受的这种打击,是一种剧痛。你说在这么短时间之内,有这么高强度的恨与仇,时间长了,谁受得了啊。
  嘉宾:是啊!长期处于这种离、仇、恨的打击下,心理再坚强的人也会受不了。所以,李煜的词到了后期,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主持人:你说这李煜到底该怎么解脱?
  嘉宾:他不断模糊现实世界和虚无梦境世界的界限,"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他不断地暗示自己,既然人生是一场梦,国家的灭亡,现在这样的生活,也都是一场梦。所以,他又回到了他人格造就下的那个世界,沉溺于那个半明半暗的不真实的梦幻世界当中,以求解脱。
  主持人:这种感觉又会给他的词作带来怎样的改变?
  嘉宾:这虽然是一种回归,但是回归是一种新的升华。你看李煜后期的词,比如那个最经典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已经没有个人的仇恨,有的只是一个"愁"字。
  主持人:心境全部是一种意象化了的东西,但你能体会到他的情绪。
  嘉宾:他已经达到了"开始看山是山,然后看山不是山,再次看山仍是山"这么一种境界。所以他的词作被王国维说成是"担负了人类罪恶的血书",境界非常高。
  主持人:所以,李煜开了婉约派之宗,不愧为千古词帝啊。但是,就是这首千古绝唱《虞美人》,却为李煜招来了杀身之祸啊。
  嘉宾:是的。这就是词人所长,君主所短。有一天,他的旧臣,徐铉去看他,李煜就对徐铉说,真后悔当年杀了潘佑、李平啊。
  主持人:这潘佑和李平就是当年的主战派,要求坚决保卫国家的两位大臣啊。
  嘉宾:所以,他这么一说,把徐铉吓了一跳。徐铉想,您都在这儿呆了这么长时间,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什么都没说,回去了。宋太宗见了他就问,你跟你原来的旧主都说了些什么啊?徐铉不敢隐瞒,照实说了。宋太宗一听,很不高兴,于是联想起李煜写的《虞美人》,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想干什么?想复辟吗?所以就赐给他毒药,把他毒死了。那个小周后在李煜死后不久,也病死了。
  主持人:无论是江山还是美人,在李煜的心里都是一种永远的痛啊。宋太宗毒死李煜这一天,恰恰是李煜的生日,七夕啊!就这样,李煜的生日也变成了他的忌日。
  一代君主最终沦落至此,再加上他那百转千回的叫人断肠的词,的确令人感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
  嘉宾:春花秋月了断,一江春水无情啊!李煜时代真的是结束了。流水落花春去也,换了人间。
  主持人:李煜是一位文学史上伟大词家,是政治史上的耻辱国君。读完了李煜,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老太婆 尖尖脚 汽车来了跑不脱——看看真实的【三寸金莲】,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