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两亩 发表于 2011-4-24 07:11

(石桥系列)2007年-石桥的历史记忆(二)----盛衰千年话石桥 (转)

盛衰千年话石桥发表于 2006-12-26 10:23   


“简阳包子石桥面,要找妹子资阳县”。这首民谣不知源起何时,但的确因它,让南来北往的人记住了简阳石桥古镇。
  许多人往来成渝,或坐火车,或坐汽车,与石桥古镇擦肩而过,都没能真正走进它那柴门紧闭的内天井,走进这沱江河畔千年古镇的内心深处。
  寻访石桥古镇,却遇到了久旱后初秋的第一个阴雨天。朱哥说没事,这种天气更适合表现千年古镇的盛衰风情。
从成渝公路和成渝铁路上望去,石桥古镇已被现代建筑覆盖,找不到古镇的影子,很令人失望。好在我在动身之前,电话采访了简阳名流陈水章老师,让我底气十足。
 陈老师说,石桥镇是四川“四大名镇”之一,与龙泉落带、宜宾李庄齐名。有关志书记载,位于成渝东大道路上的石桥,宋朝以前只是个供来往客商及行人歇足的幺店子,因“双凤桥”即“上回龙桥”得名,清朝时期,改“石桥”为“石桥井”,民.国二十九年称“石桥镇”。
走进石桥古镇,我们被那些奇怪的街名迷住了,什么福建街、陕西街、中山街、江西街等,仿佛误入了中世纪的西安古城,只是路面坑洼,墙面斑驳,人流稀少,市井萧条。
 82岁的老街房郑少华介绍,石桥古镇紧邻水势平稳的沱江,易于船只停泊,且盛产食盐,一直是沱江流域的商业中心。明末清初,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商人纷至沓来,安营扎寨,修房建馆,渐渐形成了路街馆所,留下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文物古迹。有建筑雄伟的六大会馆;有结构坚固、画栋雕梁的寺庙十二座,其中以四神庙、奉圣寺、大后宫、海潮寺最为著名,另有石洞、亭阁、牌坊无数。到解放前,石桥镇的私营工商业户多达千家,涉及米、糖、烟、酒、盐、油、棉、山货等八大类七十一个行业。金融业也应运而生,相继来石桥开银行钱庄有十二家,石桥古镇一度有“小汉口”之称。建国前夕,石桥古镇还是全县的政治中心,党政机构,多在石桥办公,建国后,除县人民政府外,县级各单位都设在石桥镇,直到1952年才陆续迁往简阳城。
  “门外波光辉甲第,室中佳气绕丁祠”。在一处保存完好的三进四合院内,住着十几户人家和一家具生产作坊,老住户说这里叫张家祠堂,从左侧门石柱上嵌刻的不太好辨认的“丁祠”二字,让我们对“张家祠堂”之说产生怀疑。
  在古镇下场口,残破的下栅子城门每天仍在迎送进出的人们,城门上的那副门联没了踪迹,“保障民区,措安盘石;控引长桥,劈开重镇”的联文,只有靠老百姓口耳相传了。
  从古镇青石板路一路走来,什么六大会馆,十二寺庙,亭阁牌坊大都荡然无存,只有陕西街78号的关帝庙巍然矗立杂草之中,好在它权属成都军区,虽然人去楼空,幸能残存至今。
  由此我想起了成都龙泉不惜重金打造的落带古镇。据我那当镇长的同学介绍,去年他们首期投资一个亿打造古镇,今年还要投资一个亿。那仅存的四大会馆和一座戏台已全面整修开放;小青瓦、石板街、石灰墙、插板门窗、土布店招,古色古香;古街成片,随古街成脉络状分布的是街边的青石水沟,一年四季流水潺潺;那五十步一口的防火石雕水缸,仅仅成了街景装饰,睡莲漂香,招惹如织的游人。
 同样的古镇,不同的命运。作为文化人,我们能做的,也许只有拍几张图片纪念,写几句文字凭吊了。

凋谢的青春 发表于 2011-4-29 14:28

{:soso_e179:}

一个又一个 发表于 2011-5-10 17:27

{:soso_e113:}好久石桥弄好了,再现古镇风采。

24米的阳光 发表于 2011-5-10 17:49

可惜了

隔海画眉 发表于 2011-6-15 14:44

要是好好的保存的 现在应该是个很吃香的旅游景点咯可以赚好多的钱咯

黄铃斐 发表于 2011-8-3 14:23

现在修的能和历史遗迹一样么?

黄铃斐 发表于 2011-8-3 14:24

没有那个技术了,也没有那么牢固。

叶就是我 发表于 2011-9-18 23:36

石桥这几年是搞不好的。我敢肯定!

张峰 发表于 2011-9-21 20:05

我在此立帖为证,等我的儿子在中央当官后一定恢复石桥的旧貌搞旅游哈!

张峰 发表于 2011-9-21 20:06

{:soso_e113:}

恶魔使者 发表于 2011-11-21 01:43

我建议楼上的朋友不要去,我不知道楼主是怎么写出来的,真想吐。。。。。。。。。省略4000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桥系列)2007年-石桥的历史记忆(二)----盛衰千年话石桥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