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 发表于 2011-5-14 10:23

恰大学生就业时期 看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图)1

恰大学生就业时期 看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图)http://www.dayoo.com/http://www.dayoo.com/ 2011-05-13 14:26来源: 大洋网 网友评论 (0)

    编者按:
    新一波求职高峰又到了,对大学生而言,任何机会都不容错过。然而,行业众多,行行都有潜规则,我们又能从事哪一行呢?作为每一个行业内人士,也许都会清楚,对于此种“规则”,在你表现出极度无奈的同时,又不得不按“原则”办事,以此来“入乡随俗”,获得自我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在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奇百怪的“潜规则”也应运而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下这个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潜规则!
    导读:一、大学生求职遭遇潜规则    二、娱乐.圈的潜规则    三、食品行业的潜规则    四、招聘、考试的潜规则    五、教育的各种潜规则    六、医药部门的潜规则    七、家电行业的潜规则    八、官场、服装、交通等各行业的潜规则    九、大学生求职所遭遇到的问题盘点    十、职场生存潜规则
    一、大学生求职遭遇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6fe495b.jpg
    春节过后即将迎来新一波求职高峰,对大学生而言,任何机会都不容错过。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不是把功夫用在捕捉市场机会上,而是把找工作的筹码赌在了托关系、找门路、请客送礼上。
    校园流行求职潜规则
    “你认识某某单位的人事领导吗?我想在他们单位找个工作。”一名即将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李明(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顺便问起了这件事。最近这段时间,李明碰到熟人就要问问能不能找到关系,在他看来,有关系更容易找工作。
    上海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何小玲(化名)十分认同李明的看法。前一段时间,在同学的推荐下,何小玲买了一本《厚黑学》,细细研读。她说,自己曾参加过多场招聘会,在网上也投递了很多简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能托上关系,找个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
    据了解,有类似想法的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对求职就业有很大帮助,甚至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就是‘比爹’!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可是大学生有个关系厉害的老爹,就业就不难。”
    正是在此心态下,校园里开始流行这些求职潜规则,为了找到工作,许多大学生不惜血本,各显其“能”,托关系、找路子、靠父母,甚至讨好老师,请招聘人员吃饭、给他们送礼等手法都使了出来。
    迎合企业迫于无奈
    “毕业求职,不仅仅是要展示你的能力,还要展示你的人际关系”、“找关系是一种腐而不败的求职方式”、“有钱有权,办事不难,找工作也是如此。我不奇怪这个社会怎么了,我只怨自己无权无钱”……记者惊奇地发现,多数大学生居然对这些想法持赞同观点。
    据团中央、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四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的确,多数HR也都表示,招聘员工的最佳途径就是熟人推荐,认为员工或者熟人推荐的人选可信度较高,对应聘者的情况和背景也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用人上较为放心。既然企业热衷此道,大学生效仿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除了托关系、走门路外,大学生为了迎合个别企业的“选才标准”,竟然练起了酒量、交际舞。“我也不想这样,都是找工作给逼出来的”,李明说。
    为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灰色技能”,很多大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有意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并称之为培养“情商”。
    “潜规则”求职慎思量
    大学生求职中出现的“潜规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中国式求职方式在企业中还是比较行的通的。但是,大学生不应将此种方式作为首选,毕竟企业选才看的是实力和能力。
    教育专家指出,求职“潜规则”的盛行,说到底,还是大学生找工作的心态没有摆正。找工作是难,大学生迫切需要工作的心情我们都应该理解,而不能把矛头指向大学生,一味指责他们。大学生们刚刚从校园走出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走出这第一步很关键,千万不能被眼前的“潜规则”给迷惑了。
    “关系求职”有违择业的公平性,很多素质强、能力好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关系,输在了求职的起跑线上。这股不良风气如不及时制止,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必将愈演愈烈,从而错误地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据记者了解,尽管用人企业选才青睐熟人推荐的方式,但并没有所谓“灰色技能”的特殊要求,大学生追求“灰色技能”是一种误判,更是一种误导。企业需要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且现在的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的市场,大学生可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不能盲目地因为要找工作而被迫适应某些潜规则。
    求职无门的女大学生的迷茫
    现实中,“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就业观,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但对更多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父亲不是“李刚”,而且就业姿态摆得很低。不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面前,他们的突围之路依然渺茫。学非所用、学无所用、学不能用,久经挫折和万般无奈之下,一些类似于“我很漂亮”的非常规求职手段不断被使用出来,比如:“整容求职”、“下跪求职”、“恐吓求职”、“零月薪”……
    面对诸如此类的现实困境,许多冠冕堂皇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在于,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现实情况不尽相同,且没几个不需要担心工作与生存。低估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理性,漠视“我很漂亮”背后的真问题,只会“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同时掩盖大学教育、就业现实和择人用人观的“丑陋”。
    究竟是谁把一些求职大学毕业生集体性地逼到了“我很漂亮”的境地?学生自己,大学,用人单位,社会?都需为这无奈的现状,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在“漂亮妹”的“我很漂亮”之后,还会出现何种更“雷人”但又极为“正常”的求职手段?那些没有标榜“漂亮”的女性,在幸运的进入职场之后,会继续淡定吗?
    职场上的美女很多,《升职记》中的杜拉拉是,《蜗居》中的郭海藻也是,但杜拉拉和郭海藻的职业生涯却有天壤之别。造成这一区别的原因,就在于美女如何对待“我很漂亮”的问题。
二、娱乐.圈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86219.jpg曝"潜规则"的赵丽华
    【90后献身门VS陪睡门 揭秘娱乐.圈的潜规则】“潜规则”三个字,已成为娱乐.圈的标签之一。近日,资深的娱乐记者、《娱乐没有圈》一书的作者鞠健夫在自己的微博里对娱乐.圈出现的各种潜规则做了一次总结性陈述,引来不少网友热议。记者前日采访了鞠健夫,他表示还会继续揭露下去:“潜规则不息、微博不止。”记者问他这样做怕不怕得罪圈内的朋友,鞠健夫表示不会担心,“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粉丝成熟,让观众清醒,让明星恢复正常。我不奢望有多大的作用,但希望尽我自己的一点点努力,能净化一点点的空气也好。”潜规则一:要奖项疑似案件:“排排坐、分果果”,这一度是娱乐.圈各大奖项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尤其集中在各种音乐颁奖礼中,难怪郝蕾在未到场的情况下拿到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时,开心大赞:“金马奖真是公平。”潜规则二:向钱看疑似案件:新版《红楼梦》中,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女演员曾被传是带着投资来的,就算导演再大牌,也得看在钱的面子上,安排一个适当的角色。潜规则三:网上炒疑似案件:北京一宣传公司的老总曾透露,网络是炒作的首要阵地。最近的炒作事件是韩真真出家,据悉,此事将在不久有最终结果。还有一则就是日前轰动网络的小月月事件,最终也被证明是一次炒作。潜规则四:吹票房疑似案件:此前动画片《阿童木》的发行方光线影业宣称,影片上映三天票房达到4000万人民币,随后的官方数据显示《阿童木》上映三天票房仅有1700万人民币,光线影业也曾就此事道歉。潜规则五:隐婚史疑似案件:刘德华隐婚、蔡卓妍隐婚,陈坤的孩子至今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妈”。这些秘密能捂到什么时候?北京资深娱记说:“内地不像港台地区,可以通过网络查到明星是否登记结婚,只能等当事的一方愿意出来讲,才会知道真相是什么。”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88e1d.jpg【揭韩娱乐.圈潜规则:整容是必修课陪睡陪酒属常态】近年,韩国娱乐.圈自杀事件不断涌现,从2007年1月至今,已经有郑多彬、崔真实、张紫妍、朴龙河等众多韩国娱乐.圈明星艺人先后选择自杀结束生命。除了经济、竞争、社会舆论等现实压力外,导致艺人自杀的更有那些无法排解的阴影——潜规则。近期,张紫妍遗书透露自己被迫陪睡100多次,同时还涉及包括郑多彬、崔真实、高小英、张瑞希等巨星,再次让“韩国娱乐.圈潜规则”这一话题成为焦点。不过,韩国娱乐.圈里的所谓“潜规则”,其实更应该称为“明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8c121.jpg[盘点娱乐.圈中的“潜规则”事件][盘点自曝被“潜规则”的十大女星/组图]【童星“潜规则”曝光 20万演男一号小演员】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演员、导演的高片酬再次成为电视剧制作方关注讨论的热点话题。谢霆锋接演《剑侠情缘》的片酬达到900万元,超过陈道明接演《手机》(电影版 电视版)的790万元片酬。不少演员已经按天计酬。演员身价的飞涨让“台湾偶像教母”柴智屏都感慨,明星身价涨得比房价快。演艺圈暴利的诱惑,驱动着很多人绞尽脑汁想演戏、想成名,以致“潜规则”交易市场“繁荣”,甚至都波及童星身上。昨日,《天涯赤子心》的制片人陈先生向记者透露,他曾遇到过“有五六位家长,砸6位数,要他们的孩子上戏。”莫非,这是内地新兴的“教育投资”? 三、食品行业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1f053.jpg
    【掺假达9成 树胶冒充蜂胶成潜规则】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混入自身分泌物形成的一种胶状物质。被公认为具有调节血脂、血压、血糖等保健功能。但蜂胶产量稀少,被誉为“紫色黄金”。据中国蜂产品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蜂胶每年产量约300吨。然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蜂胶每年的实际销量却将近1000吨。那么这些多出来的蜂胶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呢?河南省长葛市宇枫苑蜂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承认,真正的天然蜂胶数量稀少,提纯后每公斤售价高达700多元。他们正在熬制的的确不是什么天然蜂胶,而是一种价格相对便宜的树胶。原来,槲皮素和芦丁都是人工提取的黄酮类物质,主要就是在使用“树胶”生产所谓“提纯蜂胶”的过程中,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添加,用来提高总黄酮含量。这名负责人所说的“黄酮”,在《蜂胶国家标准》中统称为“总黄酮”。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总黄酮”含量是检验蜂胶的一项重要指标。蜂胶之所以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是因为蜂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但这种物质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从饮食中摄取。据这名负责人透露,“树胶”里面也含有总黄酮,所以才会被用来冒充蜂胶。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1fd09.jpg
    【活鱼值班死鱼下锅追踪:“掉包计”成饭馆卖鱼潜规则】
    2010年7月28日,北京日报六版以《活鱼“值班”死鱼下锅》为题曝光了 “九头鸟”世纪金源店顾客所点活鱼被死鱼掉包的情况,并在随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追踪调查。记者发现,经曝光后九头鸟的“值班鱼”已经下岗,而其他不少商家依然在沿用活鱼换死鱼的伎俩。“掉包计”俨然成了一些见利忘义饭馆卖鱼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21a1a.jpg
    【蔬菜“注水”成潜规则 46斤菠菜有13斤是冰水】
    2010年1月,从批发市场花80元买回的一袋菠菜里,郑先生掏出了10瓶冰水。经称重,整袋菜共重46斤,其中冰水就有13斤。也就是说,批发商宣称1.7元/斤的菠菜,实价为2.42元/斤。多位摊贩表示,批发外省运来的蔬菜时,他们多让批发商给个蔬菜净重的实价。“新密一斤菠菜批一块七,太便宜了,现在批发价也得两块多一斤。他们是用低价吸引小商贩批发,实际赚的是冰水钱。”居民抱怨,菜价高,估计这冰水占了不少原因。郑先生说:“摊贩为了减少损失,就得把菜价抬高,损失就转嫁给了消费者。”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6a711.jpg
    【嫩肉粉“装嫩” 添加亚硝酸盐成行业潜规则】
    为了使肉制品烹饪后口感鲜嫩,不少饭店和市民热衷于往肉制品中添加嫩肉粉。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餐饮企业中不允许添加使用亚硝酸盐。他提醒记者:“家里用最好买贵的,便宜的嫩肉粉里面基本都添加了亚硝酸盐,吃多了很伤身体。据了解,在嫩肉粉中添加亚硝酸盐已经成为行业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114c43.jpg
    【西安硫磺熏姜成行业潜规则 硫磺姜占60%份额】
    2010年10月,媒体曝光西安北二环蔬菜副食交易中心个别商户用硫磺熏制生姜,而这种熏过的生姜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不利。随后,记者对西安市的几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批发市场普遍存在加工或销售“硫磺生姜”,用硫磺给“生姜美容”已成了生姜行业内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114c44.jpg
    【灌香肠短斤少两 记者暗访遇潜规则】
    “我买了8斤猪肉去灌肠,结果加上调料,出来的肠竟然才七斤半!”2011年1月8日,居民刘女士说,她前天下午买了8斤猪肉,交给市场上一家肉店加工灌肠。刘女士随后到朋友店里聊天,朋友提醒她灌肠时小心被“短斤少两”,“绞肉机里还能藏不少肉”。刘女士一称,果然灌肠只有七斤半。随后记者暗访,猪肉店老板道出了其中猫腻:“灌肠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肉留在机器里,等你走了后他就拿出来放着,攒多了再做成香肠自己卖。”这名店主告诉记者,不少灌香肠的摊点都这样。

四、招聘、考试的潜规则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21e5b.jpg
    【“学生操刀、导师署名”成潜规则 导师辩称“被署名”】
    《院士抨击部分导师沽名钓誉》报道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部分导师也感到很“委屈”。“现在,导师被当成‘招牌’而被学生署名的情况很普遍。”沪上某名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林教授要为导师“正名”,他告诉记者,部分高校有规定,学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毕业,而现在发表论文的竞争很激烈,一些学生甚至等待两年都未发表过一篇论文。林教授坦言,学生署名一般都把导师放第二作者,自己是第一作者,只有这样,这篇论文发表才“有效”。“但实际上,导师名字放在学生后,并非以第一作者的形式出现,对自己而言并无实际好处,因为评职称等只看第一作者署名论文。‘被署名’反而要承担很大风险。”林教授说,尤其是现在“把关”又很难,万一论文出了一点事,自己的名声也毁于一旦。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2223a.jpg

    【名校招办老师揭秘高校招生“潜规则”】
    2010年4月,中央音乐学院一位70多岁梁姓博士生导师主动到学校纪检部门坦白,承认自己与一名邹姓女学生发生肉体关系并收受贿赂。这一发生在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潜规则”丑闻,立刻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该教授曾承诺利用关系帮助该女生考上博士却没能成功,担心女生将此事曝光,故决定主动交代并退回赃款。高校因招生而滋生的腐..败是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招生门》作者一苇表示,“大家看到的新闻,是现实的喜剧,小说中众多主管高校招生的校领导,尤其是各高校的招生办主任们,环环相扣,各有魔力,皆有神通,他们演绎了一幕幕令公众匪夷所思而又实实在在的现代滑稽剧,造就了一出出现代人间‘奇迹’。”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5de0c.jpg
    【真人秀曝空乘界“潜规则” 交10万手续费才上机】
    2011年1月9日,天津卫视打造的全国首个职场真人秀再爆猛料,应聘者楚婷婷空乘专业毕业,她在毕业以后到航空公司去面试,但只有支付给公司一定的“手续费”,自己才有可能上机,这笔手续费达到了10万之巨,不同的航空公司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费用也是不尽相同。当被问及收取费用的是航空公司还是职业中介的时候,楚婷婷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事实上,小楚很有可能遇到了骗子。在招聘或者是考场上,这样的情况很多,有不少人打着大公司、名校的旗号去到处招摇撞骗,收取价格不菲的费用。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60b0e.jpg
    【公职招录内幕层出不穷潜规则引发社会“仇官”心态】
    近年来,公职招考作弊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给领导子女“量身定制”职位,甚至出现“交叉安排”、“提前内定”、“考试作弊”、“公示巧合”、“人才引进”等种种作弊手法。专家认为,这种现象不但会严重损害社会公正,而且也将使官员素质日益下滑。近年来,被群众举报或是查实的公共职位招考内幕不断升级,已经从所谓的“潜规则”进化到了“量身定制”。广东省某地曾出现一名“预测哥”,他发帖称,当地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宣传文化中心的两个岗位“不仅限专业,最夸张的是10年或5年的经验,而且招的工作人员两名却有完全不同的限制”,“几乎可以肯定是量身定制”。“预测哥”称,经过自己打探,招聘信息中,前者为该单位一李姓主任,后者为一卢姓本地人,他们“所有条件完全符合”。最后的结果显示,“预测哥”的预测完全正确。http://images.dayoo.com/society/attachement/jpg/site1/20110513/001372af76350f3706010d.jpg
    【“萝卜”招聘 招聘干部有“潜规则”】
    “萝卜招聘”是网友对“量身定制”招聘干部的一种形象比喻。日前安徽巢湖招聘又爆丑闻,应聘条件竟然包括父母一方必须在区直机关工作。网友直呼:“震惊啊,招考条件,太牛了”,还有网友说,“居然这么明目张胆的写出机关单位人员的子女!”、“难道现在还有世袭制?”、“因人设岗什么时候才是尽头啊?”而当地回应说,“我们设置条件不是照顾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因人设岗,而是解决夫妻孩子两地分居的情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恰大学生就业时期 看各行各业的"潜规则"(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