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谁读英语谁倒霉!
有个叫“第二巴菲特”的网友,写了一篇文章,标题是:《90%的人学英语是没有必要的!》。读后很是感慨,深有同感。 觉得他对全民读英语的批评是中肯的、确切的,他说了多少人想说而没有说的心声,他对英语的痛恨其实也是人们对英语的痛恨,也是所有的学生对英语的痛恨,也是所有在英语上吃过大亏的人对英语的痛恨。因为我们生活周围有着数不尽的人被英语浪费了大好的青春、精力、时间、金钱、与前途,有数不尽的人的大好命运就被这英语埋没了、葬送了。现在的英语专业毕业的到处找不到工作,就是英语害人的最好证明。因此我对《90%的人学英语是没有必要的!》的文章表示强烈的支持!!!读英语到底有没有用?咱们还是用事实说话,因为“事实胜与雄辩”,我不用事实说话,就没有人相信。
一、这十几年来,由于全民读英语,英语专业毕业的人山人海,多如牛毛,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成千上万的找不到工作,连找个毫无技术的英语客服工作都难,许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只能做厨师、导游、家教......等,而且还很难找到这些活干。因为一个人把全部精力用在英语上,其他方面肯定不行,这就给人们一个影响:凡是读英语的,都没有工作能力。
二、上海公共招聘上,一个幼儿园英语老师的岗位,有150个应聘者来竞争,这些竞争者必须都有英语8级证书。否则一律遭拒绝;
三、一个英语客服工作的岗位,也同样是一百多人抢,而且还有年龄规定,不管男女超过26岁就一律不要。
这个该死的英语,骗钱、骗时间、骗精力,百无一用,活生生的把人读残废了。谁沾上谁倒霉。谁读英语谁倒霉!
以上说的是真话,恳望编辑放行! 教育误国误民莫过于全民学英语了
中国人弄不明白,堂堂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偏偏都要全民学英语,难道我们想把所有的中国青少年儿童都变成英国人吗?如果不是,请放过我们的孩子。
儿童学英语,本来应该带给他们上学读书的幸福感,快乐感都没了,难道我们教育专家们都看不见吗?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英语课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了,初中、高中、大学都得学,还必须都得达到一定的级别。否则它会影响你的升学、影响你的毕业、影响你的就业、影响你晋职称、影响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我们花费了那么长的青春黄金般的生命学习的英语是为了什么????莫非真是想折磨中国人不成??
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强迫中国学生学日语,那是日本为了奴化中国、侵略中国的需要。现在没有哪个外国人敢逼迫我们必须学什么外国语言,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这样的精神枷锁。
我们的学生是否应该享有自由选择学不学外语,学那一门外语,学到什么程度的权利?现在我们的学生没有这个权利,想学也得学不想学也得学。不学不行。
学好外语需要有外语生活环境的熏陶,需要有应用目标的支撑。看看我们中西部贫困地区,多少学生缺乏这个学习条件,英语成了死记硬背的东西,成了折磨人的东西,孩子们学习没了兴趣,自然学习好的少。但英语成绩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主课,高考无论文理科,无论考什么专业,统统150分,其他科目再好,只要英语一拉分,理想目标就没戏了。
有些孩子本来其他科目学习很好,甚至表现得很优秀,英语一上不去,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没了,感觉很自卑,学习的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这些学生就此变成了劣生、差生。这不是害人吗?为什么中国的大学非得英语把门,难道学汉语就不能出优秀人才吗?中国的教育就这么不自信吗?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呀。联合国五常之一,我们的汉语在联合国都有位置,怎么在国内就没位置了呢?真是怪事!旧上海公园门口曾有“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现在还有“只会汉语不能进我们自己国家的大学”,有这样的道理吗?
浪费学生宝贵的生命来学多数人工作生活用不着的东西,这不是谋害生命吗?祸害人有比这更损的招吗?
教育把英语炒火了,教育把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作用无限地夸大了。连见了外国人躲避老远的哑巴英语教师也满世界的办英语辅导班了。可悲呀,在我们自己的大中国,只会说中国话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水平如何好,都没有资格当一名自己国家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会英语不行啊;好在国人可以变通,可以心照不宣的作弊,所以高职们都算懂一门外语的人才了,自欺欺人吧。
无休无止的英语考试,一个中国,学英语人口比整个欧洲的人还多好几,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统考,后面的利益有多大,是个惊人的数字!!至于是不是非得要学要统考,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好的路可走,有谁在想,又有谁在研究?欧盟的教育官员应向中国的教育官员们学习,统一一种语言,经常考考,岂不既可显示权力又可以发财。
我们不是反对英语教育,但不应搞成象现在这个样子。英语教育不应定位在全民教育的层面上,应定位在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层面上。该学的学好、学精;不想学、学不好、不该学的就不要硬逼迫学了。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可通过扩充专业教育解决。大学除国家重点名校、英语专业院校外,普通院校及专科学校的“四六”级考试该叫停了。其实专家已经批评好长时间了。中学英语教育要降低难度,身段地位也应降低一点。学生高考,考不考英语,考什么程度的英语,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程度和考试自愿来定,不能一把标尺量所有的人。
现在社会上,晋职称考英语;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无论需要不需要,英语“四六”级证得看。好象离了英语什么都不行了似的。就是李时珍、华佗再世连个教授也当不上,“四六”级过不了啊。这种浮夸或炒作是我们无限夸大英语的社会作用带来的,是我们民族缺乏自尊自信的表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告别全民英语时代?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8月13日 第 08 版)
近日,未通过英语四级的成都理工大学邵周成因毕业论文“有较高学术水准”而被破格授予学位。校方此举受到舆论的欢迎,认为这是对我国学位制度中“外语一票否决”有重大意义的突破。然而,对那些急于改革中国大学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的人而言,这一突破仅仅是有象征意义的开始,而作别全民外语时代才是真正目标。
的确,我们身处全民外语时代,升高中、上大学考外语,评职称考外语,出国留学等更是要通过各种外语考试。对此,很多人确实做不到像新东方俞敏洪那样闻之则喜,相反,他们深恶痛绝,迫不及待对我国外语教育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众所周知,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官办外语教育先声,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亡图存年代,官办外语教育一开始就颇显悲壮,承载着命途多舛的民族不可承受之重。那时,提倡新学、学习欧美近代科技、制度和文化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而只有掌握外语才能真正学到精髓,达到上述目标。为此,中国甚至派出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一批留美幼童,以期沐浴在欧风美雨中找到自强之道。随着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向苏联学习,大力发展俄语教育,迅速培养大批俄语人才。但受意识形态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外语教育体系近乎崩溃。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再次打开国门时,我们惊异地发现,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欧美即将进入信息时代,而自己濒临被开除“球籍”的险境。面对现代学科体系源自西方,世界上绝大部分科技信息、创新信息是以英语等为载体的现实,除了老老实实从语言入手,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于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外语、夜以继日地翻译书籍成为迎来改革开放曙光的那几代人自觉自愿的选择;教育主管机构也旋即认定,外语是中国青少年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必备素质,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制”学习政策。于是,30多年来,这块土地上上演了地球上最为壮观的外语学习景象,正如这块土地上的经济传奇一样引人瞩目。我深信,这二者不是时间上的巧合,一定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我深信,现存外语教育制度对我们这个后发国家成功抓住信息革命机遇,奋起直追功不可没。
毋庸讳言,现存的外语教育制度及其在事实上造就的“全民外语”让全社会为此付出了不菲代价,有必要进行某些改革。比如在与外语应用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职称评定取消外语考试;比如在大学纯中文专业取消或适度降低对外语要求等。
我认为,在全球化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的今天,学习外语、加深交流已成为人们自觉追求。在很多国家汉语(当地外语)方“热”未艾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学习外语的自主性也在不断增强。虽然邵周成没有通过英语四级就获得了学位,但我相信,如果他有志于攀登学术高峰,有一天他会积极主动再提高外语,因为那是与世界物理学对话的必备工具。
经过网民持之以恒的呼吁,现在中央决策层已经对全民学英语的弊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8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表达某种声音,呼应网络上的声音。
不难想见,全民学英语的思维正在被中央抛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