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猪 发表于 2011-9-2 16:11

简州獽人(龙泉山)

简州獽人

撰文:徐正唯
(注:獽系一种猿类动物)

去年仲夏,一行五七人到龙泉山采风。劬劳在野,稼色青青。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位于龙泉山脉中轴东麓的武庙乡。这里北距成都40公里,南到简城45公里,是典型的山区乡,平均海拔724米,最高的西北山峰海拔992.1米,东南部山丘海拔也在456米以上。
早就听说武庙乡有处情人洞,饭后请主人带领前往探寻。主人笑道:哪儿是啥“情人洞”哟,娃儿家乱划的字在石壁上!就是一座蛮子洞嘛!

来到乡政府附近山丘,登上丘顶,顺着一坡庄稼地走过去,主人指着地边一处沙堰沟说:就是这儿了。我们一行纷纷跳下半人深的沙沟,果然看见沟坡边上有好几处洞穴,上面是厚厚的庄稼地,洞口有杂草遮掩。主人说:这些洞都是通的,这座红沙石山头几乎都被掏空了哟!有人说是古代的墓葬,也有老先生说是古时候的蛮子洞!

我们拂草低头钻进一处洞口,洞内漆黑,得用手机当手电照路。只是模糊感觉洞内十分宽敞,空气清凉。主人带头走在前面,一边做着导游。真是洞中有洞,一个洞导着一个,有时得从窄狭的洞口往上钻或者往下跳,有时向左有时又右,这样曲里拐弯地在这座空山里面钻了许久。时而模糊看见一些石桌石床一样的东西,一些石壁上还有窗格一样的石槽,大约是专门凿来放什物的。主人介绍说:先前有人数过,这座空山内一共有十多个这样相互连通的洞穴。现今仍然有十二三间像房屋一样的石室能够钻人进去,其余的洞都被岁月和泥沙封埋住了。主人接着说,曾经有人进行过仔细勘察,现存的这十多个石室,一室套一室,有的像是卧室,有的像吃饭的房间,其中有一间特别大的洞大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恐怕是当时的会议厅吧?最小的石室才五个平方米左右大。洞内最高的地方有三米多高,最低也有两米样子。主人叹息道,可惜那些原先听说过的石灶石碗石灯座通通被人打碎了,现在连影子也看不见了。老人们讲,原先洞室壁边上都有排水沟呢。现在被泥巴淤塞住,就看不出来了。这些洞室加起来,怕能同时容纳上百人呢。而且,冬暖夏凉,四季干燥,透气通风,有时小孩子们打起火把进去玩耍,还能看见风把火把吹得直闪!……
在这些古人类居住或者长眠之处摸索了一个把小时后,大家回到了现实的地面上来。头脑里仍然萦绕着许多古老念头,以致一路上大家争论不休:究竟这是古代墓葬,还是先民居所?
主人见大家兴致这样高,也就讲了一个当地民间流传的传说。说是三国时,诸葛亮用计谋将当地居住的蛮子骗往西边迁移,一直迁到了千里之外的川西高原。原本在这儿丘陵地带红沙石山丘上凿洞居住的蛮子,到了高原地带后,因为那儿的山崖多是火成岩,花岗石质坚硬,无法开凿,才改为修造碉楼居住了。
那么,这些蛮子到底是哪个时代的哪种少数民族呢?大家又是议论不止,无法定论。感谢主人盛情接待和介绍了这样多的民风民俗之后,一行告辞归来。
后来一段时间里查阅相关志乘,方才对这处神秘洞穴有了一些粗浅认识。
翻阅宋人乐史在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编著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简州》条中,记述简州风俗时写道:简州“有獽人,言语与夏人不同,嫁娶但鼓笛而已,遭丧乃以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骸燥,以木函盛置于山穴中。李膺《(益州)记》云,此四郡獽也。又有夷人,与獽类亦同。又有獠人,与獽夷一同,但名字有异而巳。”并且在这本书后面相关记载中还说:“资州(即今资中县; 当时领县四:磐石、资阳、内江、龙水)、怀安军(即今金堂县;
当时领县二:金水、金堂)风俗与简州同。”可知古时候从金堂、简阳直到资中、内江一带的沱江流域,都曾有獽人、獠人等夷人聚居。
那么这些獽人、獠人等夷人是否即是沱江流域的原住民呢?
陆续读了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以及其他一些史书,知道远古时代,人皇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华阳之壤,梁岷之域,是其一囿,囿中之国,则巴、蜀矣。”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圭的万国中也有巴、蜀。周武王伐纣,更是得到巴、蜀之师的大力相助。秦代改为巴郡和蜀郡。汉高祖“革梁曰益,故巴、汉、庸、蜀属益州”。三国时为蜀国。晋代开始,分为益、梁二州。唐代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四川的得名大约是宋代才开始的。
说到巴、蜀的民族,《华阳国志.巴志》说,“其属则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这些民族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一书中研究指出,古代巴国境内的民族称呼纷繁复杂,但是概括起来却只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賨、獽、夷就是中世纪的獠,而由獠发展到现代壮傣语系各民族的线索是很清楚的,这几种民族和苴、濮与一部份巴人,是构成现代壮傣语系各民族的先民集团之一;蜑和另一部份巴人,则为现代苗瑶民族的先民集团之一。
《隋书.地理志》说:“梁州又有獽、蜑、蛮、賨,其居处风俗、衣服饮食,颇同于獠。”本文前面所引《太平寰宇记.简州》条中,也讲到在简州地界上,獽人、獠人等夷人杂居。所以刘琳先生在校注《华阳国志》时说,大约隋、唐以后,獽人散布(巴、蜀)各地,与獠人杂居,故风俗颇同,但未必为同一族系。
其实早在汉代,远在巴郡的獽、蜑就曾经在蜀地出现过,而且是成群结队地来到成都近郊。《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县(故城在今双流县中和场,汉代广都县辖有今天双流县、仁寿县北部及简阳西部之一角,也就是龙泉山脉西南段。)有个叫朱辰的人在巴郡做太守,为官清正,“甚著德惠”,死在任上后,当地的獽民北送朱辰的灵柩到故乡墓地。一路上,“獽、蜑鼓刀辟踊,感动路人,于是葬所草木顷许皆仿之曲折。”这些敲着长刀、痛哭捶胸顿脚的送丧獽、蜑队伍,不但感动了路人,就连朱辰墓地周围一顷地的草木也都仿佛在为他悲伤摇头起伏了。朱辰的墓大约在贵平故县(今仁寿县东北高家场与简阳镇金镇交界处)南九里,地名唱车庙。这一带的龙泉山区在李冰时代即已开凿广都盐井,因为能够听见附近开采井盐的工人一边推车一边歌唱,所以那庙叫做唱车庙。这条记载,既说明汉代的巴、蜀地区獽人、獠人等夷人与夏人各民族杂居,往来自由密切,也可知早在秦、汉时代,龙泉山区就已经开采井盐,经济非常发达。
从上面这些文字记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龙泉山脉以及沱江流域一带,除了居住着夏人(即后来的汉民族),同时还居住有獽人、獠人等夷人,而且他们的民风朴实,“言语与夏人不同,嫁娶但鼓笛而已,遭丧乃以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至其体骸燥,以木函盛置于山穴中。”从这些文字看,似乎“山穴”是用来安葬逝者干燥后的“体骸”的。因为这些文字明白写着“遭丧乃以竿悬布,置其门庭,殡于别所”,有“门庭”,有“别所”,就不是居住在“山穴”中。那么,为什么在武庙乡那些神秘洞穴内又会有石床石桌石灶石灯等物什呢?而且,记忆中在简城附近的一些蛮子洞内,也有石床石桌石凳等类物件。我想,这些大约与汉墓出土的陪葬陶俑一样,都是獽人、獠人等夷人给逝者置办的陪葬用品。
根据童恩正先生考证,古代巴族实行土葬,葬具用船棺;而賨、獽、夷则有悬棺葬的习惯,以后中古时代川东、川南的獠人,仍旧保留了这一传统。賨、獽、夷就是中世纪的獠人,而由獠人发展成了现代壮傣语系的各民族。《舆地纪胜》引《涪州风俗形势》:“其俗有夏、巴、蛮、夷。”原注引《图经》:“巴夏居城郭,蛮夷居山谷。”可见,当时简州地区的獽人同样也是居住在山谷地带。龙泉山南麓及山区居住的这些獽人与夏人一道,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简阳境内至今仍然保留的许多蛮子洞,就是这种物质文明的遗孓。至于说到武庙乡那些神秘洞穴内高大的所谓议事厅似的大石室,我想,大约应当是当时獽人安葬逝者、举行告别仪式时使用的大厅。后来獽人离开蜀中南下,失去了易于开凿洞穴的红沙石丘陵地带,才会在川东三峡以及川南的绝壁悬崖上悬挂悬棺了。
从历史书籍记载看,蜀中地区曾经有过民族大迁移。古代蜀国疆域内,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民族。主要居民除了构成蜀族的许多族落以及开明氏一系外,还有滇、獠、賨、獛、邛等族。滇人居于今天云南境内。獠人则是蜀地古老居民之一。賨人、獽人都出自獠人。可见简州境内的獽人亦即早先的獠人其实应当是原住居民之一。这些賨人、獽人,可能是自古居住于此,也可能是后来从巴国迁徙来的。历史记载,公元298年,也就是西晋惠帝元康八年,略阳、天水等六郡的賨人、汉人、氐人、叟人流民数万家十余万口,因饥荒流入汉中就食,又转入益州,分散在广汉、蜀、犍为三郡,替地主佣耕。饥荒过后,益州刺史罗尚逼迫流民限期出境,激发反抗。流民拥戴賨人李特为首领,对抗晋军。公元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李雄在位三十三年,公元338年李势改国号汉。自公元303年李特攻入成都至公元347年李势败亡,成汉政权在四川一共存在了四十四年。由于李氏政权的少数民族性质,在这数十年间,獠人、獽人、賨人、蜑人从牂牁(今贵州省)方向大规模迁徙到巴蜀和汉中地区。其中獠人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直到南北朝时期,獠人几乎遍布于整个四川盆地,其中岷江和沱江中下游,以及渠江上游,分布最为密集。隋唐时期,獠人的分布大体上也还是如此。到了五代前、后蜀,獠人则集中在盆地南部,尤其是长江南岸,所在皆是。
所以,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说:“资中郡自李雄之乱,夷獠居之。”对资阳县则记载说:“李雄乱后荒废。”《太平寰宇记》也说:“宋、齐或为资阳县,而无州郡理(治理)。”其实,当时资中县在宋、齐时代实已荒废,仅存空名,故西魏在设置资州时只好设在阳安县界西南,也就相当于是个驻简办事处。到了北周时,方才将资中郡设到了资中故城。西魏时,还在被夷獠所居的距今简城西南九十里处设置了婆闰县。大约自西晋李雄据蜀直到西魏时,这三百年间,简阳以南的沱江流域都是獠人的地盘了。
前面说过,獠人主要居住在丘陵和山区。大体上还处于奴隶社会初期,保持着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到了西魏攻占四川以后,汉族人民不断迁往獠区定居,獠人与汉人交往大为增加,逐渐接受汉人的先进经济和文化,甚至与汉人通婚,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逐渐汉化,最终与汉族融合。史载隋文帝时,资州刺史卫玄前后招抚獠人就有十多万口。最早汉化的獠人是在川东,到了晚唐时代,这里已无关于獠人活动的记载。而岷江、沱江中下游地区的獠人与汉人融合就要晚一些,直到南宋,才基本上见不到獠人的踪迹。獠人除了汉化之外,还有极少部份融入了彝族和其他民族之中。
探寻了这样长长一段历史遗踪,我们再回到前面所引《太平寰宇记.简州》条中,记述简州獽人风俗的情景中去,回想一下当时简州地界上这些獠人的生活图景,对在龙泉山脉东南麓那处神秘的空山洞穴,也就会发出长长的怀古之幽思。

狂舞秋风 发表于 2011-9-4 21:20

{:soso_e179:}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简州獽人(龙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