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最后的枪手部落(精品)
[原创]岜沙:最后的枪手部落文章提交者:2可器 加帖在 原创图片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岜(这字可不念“巴”,读bia,第一声)沙苗族聚居于黔东南从江县,目前有2100多人。1949年以后,他们是被官方允许合法地保留持枪传统的唯一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因此被称作“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岜沙被一对法国老夫妇“发现”于80年代初,自那以后,岜沙苗族逐渐突破世隔绝的生存方式,以其独特的文化为外界所知。今天的岜沙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传统游客的视野,但作为著名的黔东南线路上不容错过的一站,每年接待着为数不少的背包客。
我去那里的时候,虽是春节长假,但游客不算多,几乎是清一色的驴子。在即将进入岜沙的路口有一个售票处,几棵放倒的树桩剪处去路,桩后晃荡着几个孔武有力的汉子,发式装束怪异,端着土枪,或提着大砍刀,给人的第一印象正如网友所言:“老天,撞上土匪了!”。
这就是尚武的岜沙汉子,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据说个个枪法如神,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善打猎。除刀和枪外,随身挂在腰间的还有旱烟袋、牛角、枪弹葫芦;穿着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这种青布衣质感有点象我们穿的雨衣,亦有良好的防水功能,呈深蓝色,泛着晶莹的紫光。这种面料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据说其防水功能来自于布料上的一层鸡蛋青。
这种衣着与侗族有几分类似,却与其他苗族部落大不相同。而其发式更是独一无二的:男子头部四周大部分头发被剃掉,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象一根粗大的棍子从前额排到后脑,称之为“户棍”,看上去与日武士的发型异曲同工――据说这也确曾吸引过日本学者到黔东南来寻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日本人是否是岜沙苗族的后代似乎没有定论,按照传说,岜沙苗人的祖上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后来苗族内部发生征战,这部分苗族被打败后到处流浪,大概1000多年前开始定居于现址。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说之所以岜沙人多数人姓“滚”,正是因为他们是被打败后滚出来的。
岜沙村寨掩蔽在森林里,进村以后满眼的参天古木,木制的吊脚楼散布其中。千百年来,岜沙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森林中,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树于是成为岜沙人的图腾,其发式“户棍”既源于树形。人们对树的敬畏贯彻一生,他们每砍伐一棵树,必再种一棵;孩子生下来以后,父母也会种下一棵树,直到他死亡将此树制成棺木,并在下葬处再植一棵,代表他的生命又重新开始,因而在岜沙村只见满目树木却无坟冢。对树木的崇拜、珍惜和取用方式,使岜沙名副其实地成为被森林覆盖的地方(“岜沙”这两个字,在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
在林间一块空地上,岜沙男男女女邀请我们这些外地的客人一起跳芦笙舞。虽然岜沙汉子们看上去彪悍粗犷,其实古道热肠,对客人们一起照张相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跳完芦笙舞,火枪队队长滚元亮领着枪手们给大家演示火枪齐射。这种枪又细又长,没有枪托,有点象19世纪早期欧洲列强用的那种。先跳一段舞,然后枪手们立定成一排,枪口朝天,噼噼吧吧一阵巨响,一股股白烟从枪口陡然喷出,然后散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放完枪以后,两个岜沙汉子走上来,其中一个就地蹲下,另一个右手提一把一尺多长的鎌刀,往盆子里沾一沾水,左手轻轻扶住他的头――这是要把他头上左右两侧长出来的头发剃掉,用这把大镰刀,在没有任何泡沫也没有打湿的情况下。
在众人惊奇的注视下,镰刀娴熟地在头皮上游动,发出呲呲的声音,一片片头发脱落,露出白生生的头皮。不一刻,一根标准的“户棍”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原创]岜沙:最后的枪手部落
文章提交者:2可器 加帖在
原创图片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http://club.cat898.com/new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7-1/2007128203511759.jpg
岜(这字可不念“巴”,读bia,第一声)沙苗族聚居于黔东南从江县,目前有2100多人。1949年以后,他们是被官方允许合法地保留持枪传统的唯一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因此被称作“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岜沙被一对法国老夫妇“发现”于80年代初,自那以后,岜沙苗族逐渐突破世隔绝的生存方式,以其独特的文化为外界所知。今天的岜沙基本上还没有进入传统游客的视野,但作为著名的黔东南线路上不容错过的一站,每年接待着为数不少的背包客。
我去那里的时候,虽是春节长假,但游客不算多,几乎是清一色的驴子。在即将进入岜沙的路口有一个售票处,几棵放倒的树桩剪处去路,桩后晃荡着几个孔武有力的汉子,发式装束怪异,端着土枪,或提着大砍刀,给人的第一印象正如网友所言:“老天,撞上土匪了!”。
这就是尚武的岜沙汉子,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据说个个枪法如神,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善打猎。除刀和枪外,随身挂在腰间的还有旱烟袋、牛角、枪弹葫芦;穿着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这种青布衣质感有点象我们穿的雨衣,亦有良好的防水功能,呈深蓝色,泛着晶莹的紫光。这种面料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据说其防水功能来自于布料上的一层鸡蛋青。
这种衣着与侗族有几分类似,却与其他苗族部落大不相同。而其发式更是独一无二的:男子头部四周大部分头发被剃掉,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象一根粗大的棍子从前额排到后脑,称之为“户棍”,看上去与日武士的发型异曲同工――据说这也确曾吸引过日本学者到黔东南来寻根。
http://club.cat898.com/new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7-1/2007128203721164.jpg
日本人是否是岜沙苗族的后代似乎没有定论,按照传说,岜沙苗人的祖上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后来苗族内部发生征战,这部分苗族被打败后到处流浪,大概1000多年前开始定居于现址。有一个未经考证的说法,说之所以岜沙人多数人姓“滚”,正是因为他们是被打败后滚出来的。
岜沙村寨掩蔽在森林里,进村以后满眼的参天古木,木制的吊脚楼散布其中。千百年来,岜沙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与世隔绝的森林中,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树于是成为岜沙人的图腾,其发式“户棍”既源于树形。人们对树的敬畏贯彻一生,他们每砍伐一棵树,必再种一棵;孩子生下来以后,父母也会种下一棵树,直到他死亡将此树制成棺木,并在下葬处再植一棵,代表他的生命又重新开始,因而在岜沙村只见满目树木却无坟冢。对树木的崇拜、珍惜和取用方式,使岜沙名副其实地成为被森林覆盖的地方(“岜沙”这两个字,在苗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
在林间一块空地上,岜沙男男女女邀请我们这些外地的客人一起跳芦笙舞。虽然岜沙汉子们看上去彪悍粗犷,其实古道热肠,对客人们一起照张相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跳完芦笙舞,火枪队队长滚元亮领着枪手们给大家演示火枪齐射。这种枪又细又长,没有枪托,有点象19世纪早期欧洲列强用的那种。先跳一段舞,然后枪手们立定成一排,枪口朝天,噼噼吧吧一阵巨响,一股股白烟从枪口陡然喷出,然后散成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http://club.cat898.com/new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jy0832.jpg
放完枪以后,两个岜沙汉子走上来,其中一个就地蹲下,另一个右手提一把一尺多长的鎌刀,往盆子里沾一沾水,左手轻轻扶住他的头――这是要把他头上左右两侧长出来的头发剃掉,用这把大镰刀,在没有任何泡沫也没有打湿的情况下。
在众人惊奇的注视下,镰刀娴熟地在头皮上游动,发出呲呲的声音,一片片头发脱落,露出白生生的头皮。不一刻,一根标准的“户棍”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http://club.cat898.com/newbbs/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http://upfile.cat898.com/UploadFile/2007-1/2007128203615854.jpg 剃头发要有点手艺哦!
人气少呀
人气少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