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粲 发表于 2007-3-7 10:06

〔转帖〕对付旱情村村都有好点子


      冬干春旱、温高雨少,使地处丘陵的简阳市目前一半以上的乡镇受灾。尽管旱情严重,但简阳人却迎难而上,想出了不少抗旱的好点子。
      水路不通走旱路
      月2日,东溪镇万古村。村支书樊高旭正在坡上查看小麦作物长势:叶子基本上还是绿色的,只有少许泛黄,但比往年矮小得多,只有七八寸高就开始抽穗了。老樊看得直摇头:“今年开春温度高,又加上庄稼没有吃够水,所以小麦生长期不够,油菜提前10多天就开花了。”
       在万古村一组一口小堰塘前,农户李乐民正在用桶挑水:“往年水深有1米多,现在才寸把深。另外的1口堰塘和3个微水池都是干的。种大春只有从水库提水了。问题是提水每亩要多花100元,划不来。”
      “现在的蓄水刚够小春用水,所以村里鼓励大家改种旱作和经济作物。”樊高旭指着不远处地里的十多排小拱棚说:“那是一组农户育的辣椒苗,已经有1寸多高了。”农户吴居玉的辣椒已经种下大田,中间预留行准备种春玉米。“种旱作和经作比水稻节水一半,收入也有保障。一组有20多户农户已经改走旱路了,全村1/3的农户也在这样做。”
      “在有水源保障的地方,镇上要求农户栽种大春。”东溪镇副镇长王永学告诉记者:“条件不够的地方动员走旱路,种春玉米。现在许多农户已经在育玉米苗了。”
      双三零模式效果好
      青龙镇郭家村属于尾水区,相比该镇其它村来说,生产用水更加紧张。但郭家村的小春长势却与正常年份没有差别:小麦长得高挑,枝叶油绿,油菜刚刚开花。“看这长势,今年小春产量不比往年差。”郭家村村主任钟洪俊很有信心。
      郭家村小麦种得很有特点:1米宽起垄的小麦,中间预留了1米宽的裸露田土。钟洪俊解释道:“这叫双三零小麦种植模式。比满土常规种小麦,水、肥、工节省一半,产量还增加5%以上。”
         青龙镇党委书记钟友彬接过话头:“更重要的是,大春玉米可以提前1个月,在3月底就播种。既提前1个月躲过夏旱、伏旱,又节水、节肥、增产。而麦子收获后还可以种红苕。加上用抗旱、早熟玉米品种,因此水少点都不怕。”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在青龙镇上万亩坡耕地推广开来。
         青龙镇的小春布局也很有特点:坡上全是小麦,两季田中全是油菜。因为油菜收获期比小麦提早10天,这种布局可以做到油菜一收获,两季田腾出来立马栽水稻。错开了其他乡镇用水高峰期。
       “水稻最怕缺水,我们采用组装技术就缓解了用水压力。”钟友彬介绍,旱育秧、大三围栽培加地膜覆盖技术配套在青龙镇两季田全面铺开。去年,郭家村300亩两季田采用这种组装技术,亩平节水50%,产量增加10-20%。全镇就有3000亩采用这种技术,占两季田面积的二分之一。
       □采访手记
      办法总比困难多
      电影《地道战》里有句经典台词:“对付鬼子,各村有各村的高招。”把这句词儿搬到简阳市正在蓬勃开展的抗旱减灾工作上,正是一个生动的写照。
      东溪镇水路不通走旱路,针对的是不同作物对水需求的不同。思路以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式加以解决,落脚点在于保障农户收入不减,甚至增收有望。
       青龙镇以良法良种抗旱制旱,针对的是作物自身生长规律,挖掘其潜力。思路是以科学技术手段加以解决,落脚点在于保障粮食安全,兼顾农户增收。
      只要管用,就都是好点子。毕竟,人定胜天,办法总比困难多!
                                本报记者陈松
————摘自《四川农村日报》2007年3月7日

寒夜 发表于 2007-3-7 10:12

呵呵 我正在统计全市去冬以来抗旱减灾有关数据哈

阿粲 发表于 2007-3-7 15:16

原帖由 寒夜孤星 于 2007-3-7 10:12 发表
呵呵 我正在统计全市去冬以来抗旱减灾有关数据哈
工作还比较细致、认真哈。

[ 本帖最后由 阿粲 于 2007-3-8 08:46 编辑 ]

不是成都人 发表于 2007-3-7 20:36

昨晚今天的雨还是减轻了不少的旱情~~

高石梯 发表于 2007-3-7 20:54

我们这昨天晚上把路上的灰尘打湿了,明天天气都又转好了。:(

八公里 发表于 2007-3-7 22:59

寒夜孤星
算个我哈。。。春节在家抽水五天,灌地八亩多。。。

59Sir 发表于 2007-11-15 14:34

原帖由 寒夜 于 2007-3-7 10:12 发表
呵呵 我正在统计全市去冬以来抗旱减灾有关数据哈


小伙子对了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对付旱情村村都有好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