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州万花筒(14) 记忆中的保育院地图
记忆中的简阳保育院示意地图看了老乡们有关简阳保育院的记述,资料很珍
贵很好。因为我那时经常到保育院参观玩耍,
对保育院的校园景观;学生们的学习和食宿场
所至今历历在目,宛如昨日。现将我记忆中的
保育院示意地图画出以供朋友们回忆。
(1)保育院就在遂简公路旁边,其地基较公路
高出一人多。校园只有一个大门,由公路
上阶梯而入。校园没有围墙,只有用小竹竿
编的篱笆。在向着沱江那一面连篱笆也没
有,那里有一人行道经魁星阁的门前通向
沱江边。
保育院的建筑物是一座全木质的两层四合院
形式的楼房。中间是一个花园,有一鱼池。
建筑物外有一操场。
(2)保育院对外是开放式的。老百姓进入参观
无需登记,更不需要理办批准手续;小孩
到操场使用各种体育设施不会受到阻止。我
跟随大人到里面去过多次。也很喜欢到操场
打秋千,梭梭梭板。
(3)保育院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之好。寝室,食堂,
教室整齐清洁。兹举一例:塘瓷漱口缸不但
排列整齐,而且手持的柄的方向和角度太一
致了,有如被检阅的士兵的列队一样。食堂
吃饭8人一桌,没有人喧哗,站在没有玻璃
的窗户外也只能听到吃饭的声音。正在教室
上课的学生没有因为我们在窗外观看而回头
张望。有的学生年龄很小,但是排队整齐的
程度有如训练有素的士兵。
(4)学生的品性很好。我的家就在沱江下游的
遂简公路边上距保育院仅仅1000米的对方,
很少看见过他们外出。我隔他们那么近,也
只认得一名叫万林远的学生,他比我大几
岁,因为他是我的一个小叔的朋友所以才认
识的。我和万林远见面的次数不多交谈很少,
但我把他当成文明的表率,他的言谈举止,
以至于走路的姿式都在模仿他,拿今天的
摩登语言来说,我就是他的忠实的“粉丝”。
至今,我身上的行为风度仍有他的影子。
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保育院的师生和
民众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能有这样一所保育院
(也是学校),能有这样忠于国家和民族的
学校领导者,能有这样一群高素质的教师,
能有这样一批有教养的学生,能有简阳这样
一个地方的官员和民众以实际行动来支持抗
战,真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大幸。
很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哟。 向老乡们的一点请求:
可以说我和三溪祠是有缘分的,但是我在
1952年便离开故乡,至今仍是一个游子。离开
故乡时三溪祠还是原样,所以我请求老乡们告
诉我一下三溪祠的命运和变迁,这是一个游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1)三溪祠在东溪乡,
当它成为保育院时,东溪乡的乡长正是我的父
亲,我去保育院的次数自然就较多。每当谈
起保育院时家父还颇有几分自豪感。
(2)保育院结束以后,三溪祠成了《东溪乡中
心小学》,其校长是我的婶母伍静波, 我则
是中心小学的学生。我的婶母缷任校长后,继
任的是黄季勋校长。当我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
去看望校长时,三溪祠还是原样啊!!!
没啥记忆了 曾老师:三溪祠大门的方向不会在南方吧,我听说的在东面,进门是三溪祠的石碑。 校园大路(门)对的,与纸厂相邻的石板路。
70年代学校还没有改造时,校园的大门就是在东面哦,也曾经进去过。 关于三溪祠大门的方向,我记不起来向东的方向是否还开有大门了。但是我标注的向南的大门是肯定有的,在保育院时期我就是从
那个门进出的。在中心小学时期也同样是从那个门进出的,而且我们的教室就在南大门进去右边的第一间,每天都要进出很多次,
所以肯定有南大门是不会记错的。 但是有南大门就不等于没有东大门,只是因为我没有走过那里进出,加之时间已经60多年了,
记不起来了,不敢确定,当然也就不敢在地图上标出来了。一栋建筑物有两个大门也是很正常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