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0:20

南充“(河蟹)节”:3万人举灯夜游祈福

“正月十四扎‘(河蟹)灯’‘摇嫩竹’送‘(河蟹)瘟’,这样的传统民俗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昨天,南充市顺庆区共兴镇场上热闹非凡,镇上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正忙着扎“(河蟹)灯”,“咪娃娃(小孩子)”们则成群结队爬上山“摇嫩竹”。
当晚7时许,四面八方赶来过“(河蟹)节”的近3万人更是将这个共兴场挤得热火朝天,上万人手举“(河蟹)灯”,沿着蜿蜒的镇场老街送“(河蟹)瘟”祈福求平安。求平安 家家都扎“(河蟹)灯”“十四夜,送(河蟹),(河蟹)公,(河蟹)婆,把你(河蟹)送下河”当天中午,整个共兴场都热闹非凡,60多岁的李大爷在自家门前,边唱民谣哄着孙女,边手持绿竹筒扎着“(河蟹)灯”。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一根绿竹筒的一个竹节被李大爷刨开,刀刨手扎再糊上白纸,用黄泥将白蜡固定其中,短短几分钟这根绿竹筒就变成一盏“(河蟹)灯”,一旁的小孙女眼睛直溜溜地看得目不转睛。“我们这里过‘(河蟹)节’已经持续了300多年,小时候我爷爷扎给我,现在我给自己的孙女扎。”李大爷告诉记者,“(河蟹)灯”是瘟疫的象征,正月十四把“(河蟹)灯”送走,祈福求平安是“(河蟹)节”最主要的活动。盼成长“咪娃娃”上山摇嫩竹“(河蟹)节”当天,共兴的“咪娃娃”送完(河蟹)后,还要成群结队上山,找一根尚未断尖的嫩竹,一边摇一边唱:“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起长……”“这样‘咪娃娃’才能长得高,长得壮,不得病。”共兴场上一位80多岁的老太告诉记者,选竹子也有讲究,一定不能选枯萎、断尖的竹子,否则小孩就要生病、长不高,“所以我们都提前给‘咪娃娃’选好竹子,再让他去摇。”共兴镇.党.委.书.记.何思明说,当地还有一样非常有特色小吃“大汤圆”,比小孩的拳头还要大,糯米粉做皮,芹菜、腊肉、米豆腐做馅,每年“(河蟹)节”镇上的居民都要做。共祈福 上万人举灯夜游当晚7点左右,天蒙蒙黑,场上的家家户户吃完“大汤圆”,纷纷手举“(河蟹)灯”向镇场中央集结,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人更是将镇场挤得水泄不通,大家一起手举“(河蟹)灯”夜游送“(河蟹)”。记者看到,许多小孩被大人高高举起,手里拿着“(河蟹)灯”跟随着人流沿着镇场老街缓缓前行,欢笑中的人流最终汇集到镇场口小河边的五洞桥,人们纷纷把手中的“(河蟹)灯”插到河岸边,从五洞桥到老街入口拉成一条长长的“灯龙”。见习记者宋瑞琦尹秦记者苏定伟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0:21

新闻背景

川北(河蟹)节源于清朝

据镇中老人回忆,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共兴一带许多小孩咳嗽不止,患上了“(河蟹)瘟”,后来经一道人指点,需要当地居民在正月十四那天举起灯笼火把“送(河蟹)”,才能平息疫情,当地居民照做后果然小孩再没有患病,此后正月十四就成了当地的“(河蟹)节”,而“(河蟹)节”送(河蟹)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河蟹)节在川北农村流行的范围比较广,但主要集中在南充西线的山区。在南充市顺庆区、嘉陵区、西充县至今仍流传有正月十四晚过(河蟹)节的习俗,而论每年(河蟹)节的规模,则非顺庆区的共兴镇莫属了。每当正月十四夜幕降临时,共兴镇附近乡村成千上万的村民和儿童,便三五成群地提着“(河蟹)灯”漫山遍野地从四面八方自发地汇聚到五洞桥的小河边。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0:22

河蟹=蛤@#蟆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2:23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2:23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2:23

俯瞰遊行人群~

海会乐 发表于 2013-2-24 23:58

soma9 发表于 2013-2-24 20: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河蟹=蛤@#蟆

这也河蟹啊

海会乐 发表于 2013-2-24 23:59

壮观啊

soma9 发表于 2013-2-25 00:02

海会乐 发表于 2013-2-24 23: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也河蟹啊

你不曉得蛤@#蟆是形容一個人????

海会乐 发表于 2013-2-25 00:05

soma9 发表于 2013-2-25 00: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不曉得蛤@#蟆是形容一個人????

不知道啊,知道就不那么问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充“(河蟹)节”:3万人举灯夜游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