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惊秋 发表于 2013-4-29 15:22

追踪“三角糕”

其实小学在一小读书,熟悉的不仅仅是大头菜和豆腐皮。那时偶然停个水或者起床晚了一点是很正常的事,锈迹斑斑的闹钟那倦倦的“嗒嗒”声,难免也闹不醒父母,你以为是iphone,闹不醒还继续叫个不停吗?于是父母拿点钱,上街去吃早饭也是令我们80后比较兴奋的事,我母亲算是在生活上比较严谨的人,去人民公园,想吃碗凉面,她说容易感染脑膜炎或者肝炎。仔细想想,能在外面吃个早饭或者什么的,确实是一件比较期待和兴奋的事。一小附近吧,除了吃月英凉粉,可能就算“三角糕”吃得比较多了,我历来对类似于面食或者什么什么糕之类是感兴趣的。记得是一个老爷爷,可能早上五点过就开始摆摊了罢?地点就是现在“林家饼屋”前,位于西街和马号街的交接处,一个用铁桶改的炉子,上面是可以开合的,方形的烤炉,里面又等分成四个小的正方形,再用对角线一隔,八个三角形便分割了出来。旁边是一个装原料的塑料桶,一个大勺子,一勺下去,可以装差不多两个三角形;八个三角形装好之后,便可以把烤炉放在火炉上烤了。如果是解决早饭的话,一般父母会拿三毛钱,三角糕是一毛五一个,吃两个便足够了。大概三年级的时候,涨过一次价,一个涨到了三毛,但是如果你要买两个的话,就是五毛钱。后来上了初一,我就没怎么有印象了,再也没有看见过有卖的。虽说街上也有很多同样方法,同样味道的圆形的糕,但是我感觉有两方面的不一样:一个是这些卖圆形三角糕的老板为什么舍不得多烤一下,面上只是淡淡的一层黄,甚至还比较软,没有之前三角糕那种豪爽的烤香味;第二就是为什么总要画蛇添足的在里面夹馅,着实不够好吃。这样过了很多年,虽说我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怀念一个区区的小食物,但是每当我看见类似于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食物时,八.九十年代的一小门口,总是在我脑海里闪现而过,总是要想起三角糕那种纯粹的香味。后来我结婚了,成都周边很多镇上有做发糕和叶儿耙的习惯,妻子家也不例外,每次回娘家,丈母娘总要给我们装回很多吃都吃不完的发糕。说实话这东西冷了就不是那么的好吃,妻子说,我用油炸一下你尝尝,一定好吃。下锅以后,我忽然觉得那股香味是那么的熟悉,以前真是想也没想过,其实做发糕和三角糕的原料,应该是差不多的。端上桌,还没等得及放凉,我便抓起一个咬了一口,连对妻子说,这个就是我们以前校门口卖的三角糕的味道!有一天去丈母娘家,陪她们买菜,在菜市场看见一个专卖各种发糕的店铺,当然也包括了三角糕,着实兴奋了一把,马上买了几个,咬一口就失望了,我想,可能现在的材料,怎么也没有当年那么实在吧?火候、风味,完全不对,以前的三角糕,咬开以后,会看见里面大大小小的孔洞,每一个孔洞都争先恐后的散发出米发酵后的醉香味;而现在的,平淡无奇,我甚至怀疑老板加了其他材料进去,剩了两个没吃完,我全部扔了,连同我的记忆。   

问禅明月君 发表于 2013-4-29 17:54

路过帮顶……

幸福巷 发表于 2013-4-29 22:11

儿时的记忆~~

疯猪 发表于 2013-5-1 20:15

{:soso_e142:}

不是成都人 发表于 2013-5-1 20:27

我们那个年代,三角糕、烧饼的味道是一辈子回忆的味道哟~~~

简阳串串 发表于 2013-5-1 20:38

传统手艺要失去咯

一个又一个人 发表于 2013-5-20 10:17

{:soso_e113:}记忆的味道是无法复制的。

小髒 发表于 2013-5-24 14:01

大头菜~~~~五分钱一夹~~~~{:soso_e154:}我的爱啊

三角糕也是,好想吃好想吃。但是我吃的咋个是林家门口一个女的卖的喃。那个女的貌似现在还在林家门口摆摊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踪“三角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