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
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 据人民日报记者驻瑞典记者刘仲华报道,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举行的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8个成员国一致作出决定,同意中国等国加入理事会,成为正式观察员。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是由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8个成员国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主要协商讨论与北极有关的事务。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制度是近距离跟踪北极事务动态的窗口,观察员不具投票权,也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但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分析人士指出,北极理事会对接纳观察员的条件、观察员义务和权限做了相当苛刻的规定:一个国家要想成为观察员,就必须承认北极沿岸国家在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只有北极八国可以确定世界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其他国家必须遵守这些准则,而观察员国的权益则只限于拨款保护北极生态、科学考察等。据悉,中国2006年开始申请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2007年,中国成为该组织“特别观察员”,享有同样身份的还有欧盟、意大利、日本和韩国。2012年4月,中国再次申请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人民日报曾评论指出,北极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受北极变化影响,重视参与北极合作理所应当。 相关阅读:奥巴马宣布新北极战略
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新的北极战略,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成为关键词。
15日,包括美国在内的8个北极理事会成员国代表将齐聚瑞典,讨论是否授予包括中国在内的14个实体以观察员地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2日宣布的一份13页的新北极战略中称,北极是一个令人惊异的地方,并主张各国需要保护其脆弱的环境,让它免受冲突的侵扰。北极理事会正是负责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它于1996年9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成立。
北极理事会的构成
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八国于1996年成立了北极理事会。探讨相关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虽然国际社会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门关于北极法律地位的国际条约,但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
听众:1627473人
+收听已收听最新消息 2013年5月15日 20:01#WFP 图片展#玛哈森(Mahasen)热带气旋即将登陆孟加拉,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将粮食运输到气旋难以触及的区域,以备不时之需。更多海洋法公约》对各国来说应是重要约束。
根据此公约,各国大陆架外的公海资源不属于任何国家,这为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留下了空间。未来,在这一国际海域上,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间无疑也将形成博弈。可以预见,北极即将展开的开发将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
地缘竞争加剧 多国跃跃欲试
作为冷战结束后的一项积极成果,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包括美、俄在内的环北极8国在该地区进行实质性合作。
客观上讲,北极理事会在监测与评估北极环境、气候变化,促进原住民参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性缺陷,如没有法律约束性的义务和规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的国际组织、参加方的局限性、没有常设性的独立秘书处、没有机制性的资金来源,等等。
北极以往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有吸引力。但自从2007年8月2日“北极-2007”探险队员在北极点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并放置装有写给后代的信的密封舱时起,北极的新一轮地缘政治争夺又被炒热,各方在北极地区举行的单边或多边军事演习此起彼伏。北极周边国家在各自北冰洋沿岸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强化,且纷纷发誓要确保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多种权利。
过去几年里,北极周边各国陆续出台本国的北极战略,谋划对北极地区科考活动并对本地区油气等能源区块进行勘探、开发,极力显示其在本地区的实际存在。与此同时,非北极地区国家对加入这场“北极争夺战”也兴趣大增。
已有不少分析、评论认为,关于北极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单靠所谓“北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北极地区、北冰洋不可能只属于几个国家,而是要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对这样一个国际区域的开发,各国应形成一种合作机制,联合国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一个开放的北极理事会可为北极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契机。
愛北極最近的三個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美利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