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资阳“十不准”的三点理解
2013年8月15日,资阳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印发〈资阳市县级及以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十不准”规定〉的通知》,我认为这是在总结了以往纪律作风建设工作经验教训之后,给广大党员干部开出的一剂良方。第一味药是“坚持底线”。何谓底线?底线就是“红线”,就是“高压线”,底线不可逾越,突破了底线就改变了性质。作为党员干部,如果对错误(河蟹)和不良现象不去抵制,对政治纪律不去坚守,就会突破政治底线。如果不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非不清、荣辱不辨、美丑不分,就会突破道德底线。如果无视法纪威严,经不住各种诱惑,管不着自己的手脚,就会突破法纪底线。如果为爱好所迷,被情趣所累,让欲望所困,就可能突破生活底线。可以说,为官做人的底线就是一条警戒线、一道分水岭,不能搞变通,不能“闯红灯”。突破了,就失去了为官做人的根本和资本,就会受到法纪的惩罚和道德的谴责。突破了,就会像此次事件的四名法官一样,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第二味药是“谨慎行事”。谨慎不是优柔寡断,要三思而后行。在我国古代,“谨慎”是一条为政之道,当官执法唯有三事:清(清廉)、慎(谨慎)、勤(勤奋)。对党员干部来说“谨慎”更有其丰富的内容,它是一种责任心,为民执法,责任重大,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谨慎是一种作风,要明于事而慎于言,多做少说,先做后说;谨慎是一种能力,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谨慎是一种境界,慎权慎独,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谨慎行事就是要着眼小事,“大节不能亏,小节也不能失”。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注意在小事上树立形象。言行上要大度,不因言行举止的不当而影响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团结,影响工作。工作中、交往中要适度,交往失度要生是非。生活中要检点,不可轻易地“潇洒走一回”。 第三味药是“控制欲望”。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然而欲望一半是天使,另一半却是恶魔。近年来曝光的各种贪污腐化案件,无不是与金钱、美色、权力有关,归根结底就是贪欲在作怪。(河蟹)大文豪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其大意是: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地主对他说,清早日出时,你从这里往前跑,跑一段就插一个旗杆作为标记,只要你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地都归你。那人听了之后,就不要命地跑啊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太阳落山时他终于回来了,但此时已精疲力竭,摔了跟头倒地而死。于是有人挖了个坑,将他埋了起来。牧师在给这个人做祈祷时,看着面前小小的坟堆叹道:“一个人要多少土地才够呢?就这么大。”古语云:“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贪欲之害,一是害党,破坏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二是害国,破坏正常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三是害民,为一己私利,与民争利,变着法子伤民、坑民、扰民、欺民;四是毁己,一旦东窗事发,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还会连累家人、脸上无光。 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 隨便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