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3:58

《舌尖2》被曝造假

《舌尖2》近期被爆造假,不光有拍摄镜头和手法的造假,还有对于人物的造假。专家质疑:高树采蜂蜜最多两米高相信所有观众都是在被《舌尖2》第一集《脚步》中开头那段采蜂蜜的桥段震撼,进而开始本季的美食之旅。高达40米、相当于十层楼高度的大树,在之前的采访中,导演告诉金陵晚报记者,无论是藏族小伙白马还是拍摄导演,都是在毫无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拍摄。但是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却明确指出了拍摄中的一个BUG(漏洞)。“这一段所谓的‘致敬’不敢苟同。那藏族孩子一开始爬的是一棵树干挺直高大的针叶树,根据树冠的形状、分枝的特点,可以判定这是一棵松属的乔木。”顾有容分析,当白马爬上树之后导演给了树叶一个正面镜头,真是这特写出现了漏洞,“实际上这是一棵壳斗科的高山栎,前后根本就是两种树。松树很高大,爬起来很激动人心,但是上面不太可能有蜜蜂能做窝的树洞;栎树倒是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树洞,但是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米,而且横枝的位置更低。片中说‘40米高没有任何保护’的时候,这孩子离地不会超过2米。”网友爆料:提琴姑娘的故事也有假而提琴女孩沈子钰也陷入了造假的质疑之中。提琴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学琴,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故事桥段已经让网友们认为太过畸形,昨天更有网友“Cheka-机枪天使”公开微博爆料,连这样的故事也是编造出来的。“号称5年收入全靠爸爸的家庭能够负担起5年在上海的费用?10多次出国费用,那3把40万的琴怎么来的?”“Cheka-机枪天使”通过多张截屏证据,指出其实沈子钰的家境并不如片中所说的那么凄苦,“母亲带着沈子钰租着音乐学院附近法租界老房,月租上万。女孩更参加过多次商演,并通过比赛获奖获得了7000英镑的奖金,还得到了与世界各国顶尖乐团合作演出的合同。”这样的爆料,跟之前观众了解到的故事,完全不一致。随着网友的爆料,更有惊人之处,其实沈子钰就是《家常》导演邓洁夫妻俩所开公司的旗下艺人,“于是纪录片中才会有姑娘拉琴的镜头比菜还要多,但谁要看她拉琴啊。”得知这一爆料的网友徐小姐吐槽道。导演回应:就细节会向观众道歉对于提琴女孩的爆料,至今导演邓洁除了认为“陪读家庭的故事能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温暖”之外,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应。倒是第二集分集导演陈磊在微博上,以一句“造谣诋毁一个孩子,丧尽天良”来似乎做出了间接回应。记者联系上《脚步》导演李勇时,他正在写一篇回应文章,以给观众一个交代。虽然回应内容不方便提前透露,至记者截稿也没有正式发表该文章,但其表示,会就一些细节对观众道歉。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3:58

《舌尖2》第四集《家常》登场,这一集里拍摄的美食都是普通人家的家常菜,比如红烧肉、西瓜酱等。同时这一集的风格也回归到以普通百姓家庭故事为主,从内容到解说词都更加生活化。

而片中陪着女儿在异乡学琴的家庭主妇,考察女儿男朋友的糖水老爸,会做西瓜酱的姥姥等主人公的命运在和美食的对应关系中,也显得更加抢眼。由此也再度让一些希望“解馋”的观众感到,《舌尖2》美食的部分少了。

其实,《舌尖2》自开播以来,对于重故事还是重美食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总导演陈晓卿再次强调说:“从第一季我们就确定了,《舌尖上的中国》要表现中国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食物是出发点,蕴藏在背后的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分集导演说

对于《家常》人物故事比重多,分集导演邓洁反问:“我想问问观众,你们是不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邓洁介绍,片中的老人是自己朋友的外婆,老人开开心心做西瓜酱背后是期待着和儿女相聚,“这样的老人撞进你镜头,你不记录她吗?”

总导演说

《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则以本集的一个段落为例,说明了隐含在美食背后的东西,“拿《家常》里的月子餐来说,爷爷奶奶给儿媳妇做的是鲫鱼木瓜,名义上是补身体,实际上是要儿媳妇的乳汁。姥姥姥爷家做的鱼腥草,是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好了,你一下子就知道谁是亲生的了吧”。

《舌尖2》再遭吐槽

故事煽情三观不正

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

但不少网友纷纷吐槽称《家常》简直是前四集中最失败的一集。不仅展现美食的桥段太少,上海红烧肉做法不正宗,片中表现的河南母亲更是三观不正。为了女儿学琴,她竟然五年不见丈夫、连家人病危都不回去看一下,这样的爱实在有些畸形。

《舌尖上的中国2》自播出以来,应该重美食还是重故事的争论一直不断。昨晚,第四集《家常》播出后,寥寥无几的美食展现更让这一话题掀到高潮。不少网友认为,《舌尖上的中国2》跑题跑得太严重。

《家常》中有一个故事讲到,一个妈妈为了女儿学琴,从河南来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五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都没有回去看一眼。这个故事播出后,不少网友纷纷吐槽导演三观不正。

“第四集差评,跑题跑得没边了。不如单拍一部学琴小姑娘的辛酸史吧?家人团聚才是家庭最大的幸福,但学琴小姑娘的家却是为了学琴夫妻分离不相见、家中长辈癌症化疗不相见,一切只为女儿出人头地。完全是这个主题的反面。看完简直没食欲,太可怕了!”

网友评论:

@一懶懶的小兵:看完舌尖的《家常》,有点失望,不是因为人物故事太重,美食桥段太少,家常菜之所以为美,必然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但对于母女学琴故事,怎么觉得传递的不是中国美食文化,而是一种畸形的奋斗史呢?故事硬要讲的话,那至少也得整下河南的家常菜,你整个上海红烧肉,对这导演无力吐槽了!!!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3:59

《舌尖上的美食第二季家常》的神逻辑:1、河南母女来上海租房跟邻居学做上海红烧肉。2、女儿吃了后在国际比赛上获奖。3、吃上海红烧肉就能获大奖,虽然做的不地道也不正宗。什么叫跑题,本集就是。

风酱酱:蛮多人都在骂昨晚的第四集导演,理由不外乎几种:上海本帮菜居然让“三观不正”的河南家庭来呈现(红烧肉丢大蒜我也不能忍)、珠海月子餐镜头太累赘、大半毫无家常感觉。我觉得吧,根本的问题在于,放在别的纪录片里这些都足以表现家庭的温暖,但放在食物纪录片里就喧宾夺主了,这是整个舌尖2的问题。

网友“土豆笔记”:“《舌尖上的中国》越来越没意思了,一个美食节目,就谈食物,多好;非要煽情,造作。昨晚,花那么多镜头讲一个母亲为了女儿学琴,她是如何牺牲自己,如何牺牲家庭;我直接就转台了;她要为女儿那样牺牲,那是她的事,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逼着我们和她一起苦情,厌烦。我们只是想看一个好看的美食节目!”

@百羊凶:后来越看越离谱越看越离谱,就觉得导演是好声音(在线观看)刚开除的,去网上搜了一下评论,我就放心了,原来是一致的差评,错误的价值观,曲解主题。吃家常饭就开开心心吃就好,结果半壁江山都沦陷在死了爹死了妈父母离异见不到亲娘这种剧情里面了。


@作家李玉(微博)广:不得不吐槽,《舌尖上的中国》已经由纪录片变成故事片《舌尖上的中国故事》。鉴于中国人确实会吃,所以还是看好《舌尖上的中国》,只是真心希望舌尖团队不要如此做下去,否则大有玩砸的趋势。

@路路_姜粥能除烦和中:《舌尖上的畸形中国》 忍无可忍,吐槽。有人说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就是文化,OK,咱说中国,说文化。 中国的文化是什么?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 舌尖4却是怎样的呢?为了女儿求学(姑且不论这是不是借口,是不是求学就一定要到五年不回家的程度,上海到河南机票打折后还...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3:59

5月12日,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果壳网发表一篇博文,从植物学角度证明《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的镜头是嫁接的,照搬了《人类星球》的故事架构
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在果壳网的文章如下:

早上看到有人在这个帖子里圈我,看了之后觉得有几个地方比较可疑,遂蛋疼地去看了一眼原片,然后发现了一个巨大的BUG。我本来对《舌尖2》这一段所谓的“致敬”就不敢苟同,但是之前没看过也不好发表意见,这一看之下……

那藏族孩子一开始爬的是一棵树干挺直高大的针叶树,根据树冠的形状、分枝的特点,可以判定这是一棵松属的乔木,按林芝的物种分析,可能是高山松Pinus densata或者华山松Pinus armandii。

“三个小时以后,他到达了树冠,摆脱了藤条。”

一堆很模糊的人与树干摩擦的镜头,然后他走上了一根粗大的横枝(其实很多人已经在质疑前面那针叶树不会有这么粗壮的横枝了……),等等,怎么好像有奇怪的叶子闪过去了?

导演很好心地给了这些叶子一个正面的镜头……松树叶子长成这样你是在逗我吗!

嗯实际上这是一棵壳斗科的高山栎(Quercussp.具体哪个种不清楚)。

到这里就很清楚了,前后根本就是两种树。松树很高大,爬起来很鸡冻人心,但是上面不太可能有蜜蜂能做窝的树洞;栎树倒是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树洞,但是高度一般不会超过10米,而且横枝的位置更低。视频里8‘45”处说“40米高没有任何保护”的时候,这孩子离地不会超过2米。

另外后面那个取蜜的镜头也相当大可能是假的。蜜蜂的蜂巢是竖着一片片排列的,而不是像视频里这样横着叠在一起(你倒是告诉我这样蜜蜂要怎么挤进下面的蜂巢去……),而且一个蜜蜂都没有也太不合理了。这里懒得截图了。

人家在2米高的地方取蜜你就老老实实说是2米啊,树洞、岩洞哪怕是自己养的蜜蜂都能表现传统文化和情怀,非要让人家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专门去爬一棵40米高的完全无关的树,只不过是为了显得更猎奇一点,央视你底限还能再低一点么?


最后,对于纪录片来说,在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表现相同或类似的自然和文化现象没问题,但自己伪造一个跟人家完全一样的故事,这不叫致敬,这就是抄袭。

PS,补充一个知识点。Human Planet拍的是热带森林,很多花都开在林冠上,所以蜜蜂会在高处的树洞里筑巢。而林芝是亚高山森林,花一般都开在地面附近,所以蜜蜂喜欢在靠近地面的树洞和岩洞里筑巢,要是住在40米高的树上,能量消耗可能还不够下班回家爬高楼的(此处有夸张)。抄袭者只知道抄故事却不考虑自然条件,止增笑耳。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3:59

《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一套播出了第2集《心传》,收视率飙升至同时段第一。网友在微博上也热议“舌尖”,鲜花与板砖齐飞。这一集里,不仅各种美食馋得网友直流口水,大厨们精湛的刀工更是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称厨房里的刀光剑影,分明就是“舌尖上”的武侠片。也有网友在泛科学讨论网站果壳网质疑来自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致癌诱变剂“苯并芘”。

厨界如江湖 舌尖上的武侠片

《舌尖上的中国2》作为深夜“美食炸弹”,第二集《心传》继续为观众带来了各地的特色美食。 徽州臭豆腐、陕西挂面、苏式小方糕、湖北糍粑、船点、汕头蚝烙、扬州烫干丝、脱骨鱼、扣三丝、油爆河虾、蟹黄烧麦、三套鸭……

影像风格上,《心传》这一集不少桥段颇有武侠片的韵味。厨界如江湖,刀光剑影。兰花刀法、蓑衣刀功,整鱼脱骨,切中肯綮。极致刀功,如同武术。刀起刀落,让人不由惊叹:这中国的大厨们,个个都似武林高手。有网友评价道:《心传》的音乐和镜头表现都透着一股武侠味,慢镜展现力量,快镜展现技艺,特写展现神奇。推拉摇移中,创造与传承的故事,已经缓缓地流淌进心中,没有感动,只有感叹静默如雷。

徽州的古法榨油会产生致癌诱变剂?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在泛科学讨论网站果壳网发起讨论,质疑来自徽州的古法榨油,方法落后,保质期短,还可能会产生致癌诱变剂“苯并芘”。该网友称,这种古老的榨油方法由来已久,最早留有书面记录这种方法的来自元代的《东鲁王氏农书》,虽说历史悠久,承载着先辈的传承,但这种榨油方法因为存在着种种的缺点,在当今社会已经基本被淘汰了。

该网友从榨油方法“出油率低”、榨油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致癌诱变剂苯并芘、使用过程中烟点太低容易冒烟、也不利于长时间保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质疑,“在制饼的过程中,居然用脚踩来夯实饼,实在无语。”,最后的总结是“这种土榨油虽然味香,但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平时作为调味用或者偶尔吃个鲜还是很不错的,不推荐作为长期的家庭用油。”

网友具体是这么分析的:“1、出油率低。用这种人工敲击的榨油方法,榨后的饼中残油能达到7~10%,这部分资源白白浪费掉了。2、榨油过程中的问题。这种榨油方法首先是炒籽……这个过程如果加热温度控制过高,很容易产生苯并芘……这种情况下苯并芘是很容易超标的。3、油的问题。片中提到:菜籽油一个不好的方面就是烟点太低,加热的时候容易冒烟,经过精炼后的菜籽油烟点就大为提高。其实烟点低几乎是所有土榨油的通病,那是油中的杂质太多导致的。4、保存问题。片中讲农民收获了菜籽后送到榨油坊,榨出来的油可以在这一年内随时领取。因为油是在收获季节之后集中压榨的,也就是说这个油的会存放一年。植物油因为大部分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的。加之土榨油因含杂质较多,更会促进氧化的进程。所以这么长时间的无防护措施存放是有问题的。植物油氧化之后会有一股酸败味。”


总导演曾称入选“舌尖”食物一定要健康

此前总导演陈晓卿明确表示“会继续拍摄《舌尖3》”,并解答了什么样的美食才能入选“舌尖”。陈晓卿对选入“舌尖”的美食,给出了四个标准:一要健康,“我喜欢卤煮,但它不利于健康,没法进‘舌尖’”;二要真实,“现在许多餐厅喜欢用唐诗宋词给自己的菜起名,这是非常不自信的表现。好的菜 就两个标准一是好吃,二是有传承”;三相对日常,大多数人能吃得到;四要解馋。陈晓卿举例说,“我们有一位导演拍了大量的素食,青菜怎么炒,一看就是有钱 人家的东西,但看着就不是很好吃,也没法入‘舌尖’”。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4:00

《舌尖上的中国2》(简称《舌尖2》)第四集《家常》播出后,瞬间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跑题了”。不少网友认为,故事和人都应该是为食物服务的,目的是带出食物,烘托食物,而不是冲淡了食物。

跑题的《家常》

美食被故事淹没

与《舌尖1》相比,《舌尖2》在拍摄方法和角度上有了一些变化,相较而言更注重美食中所牵出的情怀情感,这也让观众中多出了不少人文派的粉丝。在第四集《家常》播出之前,大家对《舌尖2》的赞同与支持还是挺高的。然而在《家常》播出后,这种情形似乎有些变化,过度煽情的表达遭到不少观众的质疑。

在这一集中,导演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女孩学中提琴的故事。妈妈从河南到上海当全职陪读,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与女儿五年没有回过河南,没有与丈夫相见,连孩子的奶奶病重化疗都没有回去看一眼,母亲还在镜头前哭诉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故事虽感人,但这样的家庭并不具备典型性,而且也造成关于美食的篇幅被大大压缩,而让人印象深刻的美食就更少。母女二人来自河南,片中展示了妈妈跟着上海当地人学做“上海红烧肉”,对此,网友就吐槽,“家常的味道是河南人做的上海红烧肉?上海红烧肉什么时候放过大蒜了,本来很喜欢《舌尖2》的,但现在瞬间开始怀疑其他菜系的准确性了。”

而在故事成为主角的情况下,穿插而过的红烧肉、泡菜、西瓜酱等美食,其亮相让不少网友直言,“根本唤不起心中家常的味道。”本报读者马先生就告诉记者,“茭白尖椒炒虾仁这道菜,茭白是到附近挖的,在中国会有多少家庭有挖茭白的环境?倒是春天里挖荠菜更为普遍。”命题为《家常》的一集,却因故事的非典型性和喧宾夺主,让不少网友感叹,“这是《感动中国》吗?”对此,网友“豆妈小雯”就表示,“这集让我对美食没印象,太多故事,尽管有着深入刻画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却有些不像《舌尖》系列了。这真心不像是美食节目的节奏,反倒像煽情故事片。”

观众心中的家常菜

其实“长”这样

《家常》以家常菜为主题,追寻观众记忆中最温暖的“妈妈的味道”。然而,很多网友看完后纷纷吐槽,“家常菜不该‘长’这样吧。”

读者王先生告诉记者:“在我的印象中,酸辣土豆丝、番茄炒蛋、凉拌黄瓜,这些才是家常菜吧。我们家,妈妈最爱做的菜就是各种青菜,味道清淡却能让我想起妈妈的味道。”一位定居在西安的河北姑娘告诉记者,“京酱肉丝是从小最爱吃,也是妈妈最拿手的一道菜,每每想家的时候都会自己尝试做京酱肉丝吃。”而来自新疆的读者余小姐则告诉记者,“最爱妈妈做的辣子鸡。”不少读者表示,回锅肉也是很多北方人小时候家里最常吃的一道菜。看来,家常菜,是每个人心中那道并不复杂却经常吃到,简单易做又有家的味道的菜。

而在《家常》这一集中,因为地域的关系,展现了很多地方的特色家常菜。如山西玉米窝头、四川 泡菜、山东的西瓜酱和奶汤蒲菜、广东的陈皮红豆粥、红豆姜撞奶以及猪脚姜“月子餐”等。奶汤蒲菜作为鲁菜代表,被很多观众熟悉,但对“西瓜酱”,不少观众都表示是第一次听说,因此觉得并不家常。不过,《家常》分集导演邓洁告诉记者,自己选择的是最能表达中国人性格和心意的美食故事,“做西瓜酱的奶奶,是我在上海读书的研究生朋友告诉我的。”而记者了解到,几十年来,孙兰英制作西瓜酱的手艺小有名气,每年到了制酱时节,很多街坊都会备好材料,请孙奶奶前来加工。

节目组

所有质疑都是对节目的爱护

谈到大家认为这一集所选故事或例子不够普遍的问题时,《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告诉记者:“比如片子中所展示的那位孕妇,其实我们当时在全国的寻找过程中,已经找了四个孕妇,而且已经试拍了一位重庆的孕妇,但就是觉得她的生活还不够普通,不够家常。因为他们家有一块地,养了点鸡鸭,种了点菜,可以给孕妇吃,这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家庭都有的条件。所以试拍一次后,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在追求更普通的人家,最后找到了珠海的这位孕妇。”


其实,片中关于食物制作的过程还是交代得比较详细,包括泡菜、西瓜酱、红烧肉的制作过程,先放什么后放什么,有哪几种做法,还可以加点什么等。面对观众的质疑,邓洁说:“我觉得,可能故事当中表现出来的更具争议性、话题性的社会内容,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所以大家会觉得美食少了,被故事淹没了。”

面对观众的质疑,总导演陈晓卿认为,观众感觉到什么都是有道理的,所有质疑都是对这个节目的爱护。邓洁也表示,美食和故事的比例,其实并没有一个规定,“每一个片子在最后剪辑的过程中,陈老师和我们所有的导演都在一 起 审片,这也是大家共同商量的决定。”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4:00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强调记录而非表达,若将“隐秘关系”的理解留给观众,让人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纪录片只展现事情的原汁原味,反而能达到更深入人心的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2》正在热播中,与之前《舌尖1》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大热相比,续集播放反应有点不尽如人意。从故事性冲淡了记录性,到“煽情牌”占据了“美食牌”,而最近一期的“家常菜”以一对母女为例引起网友关于“母爱”的讨论,公众对《舌尖2》的不满情绪似乎都并不针对“食物”本身。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记录事情的原本归真,过多的故事性有可能削弱影片的感染力,更甚的可能会显示出记录者拍摄资源的匮乏。如果当故事性占据纪录片的主体,就必然会引发制片方介入商业包装和炒作的质疑。

“舌尖系列”是基于中国美食及其相关文化,从圣人在两千年前“食色,性也”的论断,到“君子远庖厨”的评价,都说明中国食物并不缺乏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对食物与隐藏在背后文化的联系是《舌尖1》成功的基点,同样,也是《舌尖2》得以继续的出发点。

最新一集的《舌尖2》,讲述了诸如红烧肉、西瓜酱、糖水等家常菜,主人公的命运和美食的对应关系更加抢眼。由此也再度让一些希望“解馋”的观众感到,《舌尖2》的美食部分减少了。“家常菜”这一集播出恰逢母亲节前夕,本应是向天下的母亲致敬,向“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致敬,但由于该集讲述了一对学琴母女的故事,使得效果与目的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

将红烧肉、上海、母爱、学琴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在情节设计和拍摄手法上有点“致敬”2005年的韩国纪录片《四指奇迹——钢琴家喜芽》。故事中所描述的母爱因为一句“红烧肉能够很好地补充体力”被网友过度解释,甚至认为这与中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成为“功利主义教育”的产物。因为学琴的原因,母女与父亲分离长达五年,中秋佳节选择在老师家过节,也无法回家探望身患绝症的奶奶或与家人团聚。故事虽感人,但多少弱化了作为主角——红烧肉制作中本应存在的真诚。缺乏真诚的食物,如同缺乏真诚的纪录片一样,都将会是索然无味。


诚如本片总导演陈晓卿所言,“舌尖系列”应表达的是人与食物之间的“隐秘关系”。这种关系可不必局限于故事本身的表达,而应当延伸至食物背后的文化,在《舌尖1》的基础上更加着重于文化层面的提升。且这种关系不能成为煽情的噱头,应当更立足于中国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

纪录片的本质在于强调记录而非表达,若将“隐秘关系”的理解留给观众,让人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纪录片只展现事情的原汁原味,反而能达到更深入人心的效果。而在人和事的选择上,应考虑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4:01

呵呵,第一季打起来的口碑全被这群SB毁了。怎么不去拍舌尖上的新闻联播,一片和谐啊
一个节目红了,自然很多人想靠它来赚钱。还有穷人是玩不起艺术的~

披着狼皮的羊 发表于 2014-5-13 14:34

娱乐嘛,看看而已,何必较真儿

发条橙 发表于 2014-5-13 15:09

就现在所放的4集来看,第一集第二集都拍得最好的。第三和四有点扯蛋了。就像前面说的,第四集就是在宣传艺人。还有,其实这部片子本身就算是抄袭,舌尖1一看就是BBC风格。

不过就抄袭风格这事来说,我觉得央视其实能放下脸来抄都不错了,也算是学习。但我还是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我觉得中国人为了口腹,简直要把地球都要舔一遍。。。

张朵儿 发表于 2014-5-13 15:11

发条橙 发表于 2014-5-13 15: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现在所放的4集来看,第一集第二集都拍得最好的。第三和四有点扯蛋了。就像前面说的,第四集就是在宣传艺人 ...

这确实是

soma9 发表于 2014-5-13 18:07

央视药店碧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2》被曝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