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林熙 发表于 2014-9-23 10:03

乡情亲果硕 赋缘好梦多


                      乡情亲果硕 赋缘好梦多   
                                                         冷林熙
      一个幸遇,一串梦;一段乡情,一路风。此生已是年过六旬。不想一个文网偶遇,竟与刚过而立之年的乡友小巫,结成忘年之交。老树春风,不期相逢。奇巧奥妙,令人念想回味。其间之喜乐情缘,梦幻憧憬,可谓此生不曾多见。为与大家分享,而又一言难尽之下,那就先从我们相识之媒介----“辞赋诗文”说起吧!
   我的家乡简阳,虽已早有“中国辞赋第一乡”之称,但为使其创建“辞乡赋市”的首倡之举持续精进,愈加深广。在下便在2013年出版了《赋韵天府》上卷之后,又继续于2014年展开了对其下卷的写作准备实践。当我的“玉成乡赋”发表之后,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收获,让自己简直是顿感惊喜交加,如鱼得水。其惊的则是,万万没能想到,在玉成这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山乡,竟然还真出了一个酷爱文字,勤学善写,好思上进,地地道道的年轻农人巫昌友。而喜的却是,眼见这文采飞扬,佳作连连的“七零”后,有如从天而降,脱颖而出。使我的家乡又多了一个文学新秀、闯将与干才。这不禁令我,一为“辞乡赋市,诗文长兴”之举;“赋、志双书,乡情馥郁”之愿,在家乡简阳终于后继有望,而忧患可消,致有如释重负之感;二为“玉汝于成”之育人励志典故,在玉成乡域真真有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证而喜出望外,心神倍爽,无比欣慰与自豪!
      从小巫的一篇“散文随笔”中,知道他是因为读我的“玉成乡赋”而引起想要结识我这个简阳老乡的。由此,我又进一步判断出,他一定会对辞赋本身,也有难以言说的兴趣和钟爱。于是,我便在电话和发帖中不时地与他交流着对写作辞赋的想法与感受。一心想引导他尽快参与到辞赋文章的写作之中。当我在电话里听他讲,对写辞赋,过去总以为好比要从家乡“玉成到北京那样”而遥不可及时,我为他已然有过写赋的思考和冲动而满心高兴。乃至料想他,也许已经迈入了正式写赋的进程。果然不出所料,没过几天,他发表了“中川版主赋”稿,并请我帮助指导!本来,对小巫的作品,我都从没改过,也一向不主张轻易去帮人修改文章。怕影响别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我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稿时,只是一番称赞之后而了之.但是后来,我一方面是因他反复请求,二方面,当我见他连赋文的题目都没有。再联想到他写的《资阳颂》、《安岳颂》、《阳安颂》、《玉成乡》等多篇诗句式精品佳作,他也全都没敢标明为“赋”的往事(我还曾告诉过他“这些也就可叫作歌颂类的辞赋”)我才深深地感到,为了尽快帮助他建立起理直气壮大胆写赋的信心,必须动手做些必要的示范与指导。于是,我便对其赋稿做了三点修改:一是标明赋文题目,添加关键词句,让全文更能紧扣主题;二是改添对偶骈句,使赋文构佳型美;三是减少转韵稍显繁杂之嫌,助赋文更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
      近日,我又发现,小巫写的一篇关于故乡“落魂桥”千古传奇的散文随笔。诗情画意,动人襟怀,妙美文采,实是难得。说它是辞赋,只须加上题目也无可厚非。于是欣然命笔给予以下评语:“故土史话励心灵,山风水韵播诗文。绛溪清流述渊源,玉成惊出新才人。----。一枝年轻,却又不失老道的手笔,竟能把区区山乡的前世今生,描绘得如此异彩纷呈而令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联想到,新近各种网站令人目不暇接出现的“巫昌友”的诗文华章,让我不禁回忆起这位出生在玉成乡的青年文友的骄人才艺与大爱情怀和远志境界。还仅三十多岁的他,难道不正是那百年先贤寓愿的“玉汝于成”,一代新人的杰出代表吗?!可以想见,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玉成乡乃至简阳甚或更大范围的本土人文,网路文化,都势必增添不无光彩夺目的一页啊!”
    不过,为使小巫更有充分的自信和勇气。我还会再自命不凡一次,力争把这篇“落魂桥”给略加修整,让其成为名副其实,无可挑剔之辞赋的!

附:
巫昌友《落魂桥记》原玉

“落雁西沉草池昏,桥下风云涌玉成。落魂斜钓卧月西,不听落花不清晨。”
  落魂勾月,至今仍是著名的老三岔坝景观,因其年代久远,游人时常把滚柴坡误认为落魂桥,以至于有人发出了“看山观景识落月,不见八景勾魂桥”的感叹。
  其实,落魂桥仅距滚柴坡1公里左右,因其左邻绛水,右靠大汉庙,是古玉成至肖公河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落魂烟雨简州暖,一桥扶摇土亦金”的美誉。
  在玉成仅存的古三桥中,落魂桥是唯一一座与三国有关的古桥。相传公元前203年九月,张飞曾驻军于滚柴坡(现玉成乡梧桐村),因听闻乡民过河,不时有人被冲走的惨事发生,遂命士卒伐赵家山之木,釆黄家沟之石,历经二年又七个月修建了一座可并排行进二乘车辆的石拱桥。
  乡人感激,称此桥为“大汉桥”,于桥两侧建一石廊,每逢当月十五,三十,扶老携幼,备干粮牛肉在石廊内慰劳过往士卒,并在桥西侧建大汉庙,以彰显皇恩浩荡。
  公元前206年七月初三,阳安鄢家大沟(今简阳兴隆场鄢家湾)人鄢三顺作乱,张飞亲率滚柴坡驻军进剿,于大汉桥全歼悍匪。
  乡人甚喜,借张飞将军之威,将大汉桥更名为落魂桥,遂请乡人巫铁匠,在桥身作了“二十四擒图”,以夸扬张飞将军的虎威。并沿河遍植梧桐树,喻意凤凰满坡,梧桐村也因此得名。
  明末清初,张献忠进剿四川,兵败后,自落魂桥退往彭县,因惧追兵,纵火焚桥,并砍光沿河梧桐树。自此,落魂桥逐渐破败,大汉庙也日渐荒废。
  民.国时期,落魂桥成了很多文人眼中的历史文物,桥身巫铁匠所刻张飞“二十四擒图”被当时的文管所保存,由于战乱已经不知所踪,当年”十五,三十劳军”的风俗,也逐渐演变成了当地民众对张飞的祭祀。
  只有简阳藉作家周克芹手书的”落魂残阳今日斜,绛水桥头独思飞”依旧雄浑苍劲。
  桥曰落魂,古名绛水,三岔坝八景名不虚传。

另有诗组为落魂桥吟曰:
       玉成桥上落霞飞,
       渔舟晚歌载鱼归。
       不问酒家何处有,
       羊肉汤馆醉忘谁。

      一曲别离一曲歌,
      落魂桥头梦蓝柯。
      十七春秋船上渡,
      无人不识打渔哥。

      桃红映三江,
      玉成轻舟荡。
      一曲来生缘,
      不赶来龙场。

      风雨玉成路,浊水漫小桥。
      雷鸣震四野,不见野花娇。
      落魂桥,南山下,飞泉流,野鸟叫。
      茅舍灯火亮,夜闻犬吠,故人到。





冷林熙 发表于 2014-9-24 12:20

有网友问我“为什么一向不愿给人修改文稿,怎么又答应为小巫等人改赋稿呢?”特此说明一下:我确实不主张轻易代替别人修改文稿。这样不利于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近日,我又确实为两人改过两篇赋稿。一是简阳老乡巫昌友的《中川文苑版主赋》,二是自贡荣县文联秘书长小罗的《緑茗春茶赋》。但二者都是在他们反复要求之下,(小罗还再三要求拜我为师,帮改稿又是文联主席首先向我提出的)而且,我也只是为他们示范性的部分修改了一下,主要还是由他们自己操作反复推敲改成定稿的!为此请曾经要求帮改稿的网友们谅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情亲果硕 赋缘好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