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来了怎么办 发表于 2016-9-13 20:58

1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

其实“经济到底有多糟糕”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一是因为包括市场机构在内,大家某种程度上都是盲人摸象,同时又收到自身投资领域的细分带来的局限性,看问题的角度存在bias;二是因为多糟糕这件事往往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问题。如果要下一个定论,我们可能需要更清晰的界定经济运行的区间上下预期各在哪里。

在知乎上,容我耍个流氓,不去列举特别详细的数据,说一说我的直观感受。也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对于非专业投资者来说,对各种指标的领先性,互相的分析和逻辑框架恐怕不是很清楚,大家更需要的是一个感性的看法;二是如前文所说,我的看法也存在局限性,对数据的理解可能存在偏颇。

整体来说,这届的思路给我的感觉,是左手的理想主义比较清晰,但是作为有限;而右手的现实主义压力沉重,在反复的探索中曲折前行。我会尽量少繁杂论证,多说感受和结论。

供给侧的内容,重点包括但不限于:
去产能
去库存:主要针对大宗商品和三四线房地产
去杠杆:主要针对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国企债务重组
降成本:主要针对降低企业融资利率,发展资本市场,引导资金合理地进入实 体经济
补短板:一方面包括传统工业去产能的同时提高产能质量,一方面包括开发一批例如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类型的大体量工业拳头产品,配合一带一路,布局亚非拉市场。

我们的理想预期是:
未来中国的定位,是适度接受欧美剥削,而自身需要在国际分工和食物链里,处于剥削亚非拉的地位。尤其是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人口众多,工业生产能力地下,消费能力基本没有开发的重要市场,是中国在地缘上天然的一个大金矿。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消亡,低端制造业必然向东南亚转移,伴随的是该地域类似中国曾经的经济快速发展和消费能力提升。中国的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大飞机不一定能在欧美市场有多大作为,但是如果我们能借助一带一路和其他布局在亚非拉市场占有半壁江山甚至以上,那我们就一句话,牛逼了。

作者:skiptomylou
链接:中国经济形势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好转? - skiptomylou 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理想是很性感的,这届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成立亚投行从而努力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获得主导权、推动拳头产品走出去这些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为了提高政府部门效率,重塑中央权威,这届政府大力倡导反腐,同时希望通过营改增和地方债务的规范化,强化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分配上的关系。从每日新闻联播看来,改革红红火火,但是我之所以说进展有限,在于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一些矛盾的处理已经进入了僵局。

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需要的GDP平均6.5%增速和出清泡沫之间的矛盾。我们知道再上一个刺激计划里,国企部门和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杠杆,很多国企不要说还本金的问题,每年的现金流都挣扎在利息偿还上。但是从经济规模上来说,国企是地方维持GDP和税收的最重要来源,维持6.5%的增速意味着在所谓的去产能和去僵尸企业的浩大声势下,绝大多数龙头国企即使存在各种问题,依然是碰不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真的做到进一步提高国企竞争力,同时有效出清冗余产能,变成了一个漫长博弈的过程。
打破刚性兑付和降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之间的矛盾,也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发展民营经济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这是指:
间接融资(银行)将几乎是绝对资源倾斜在上述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上,造成民营企业在经济下行阶段除了抵押贷款之外几乎不能开展其他业务,面对严重的融资困难。直接融资(债券、股票)投资者在经济下行阶段对民企的信用收缩程度远高于国企,造成民企进一步的融资困难。而金融市场对于国企、民企的区分对待,完全来自于社会资源(包括政府政策、行政命令、潜规则行为、诉求渠道等)对于国有部门和私有部门的差别性对待与不平等分配。
由于金融体系长期对国有企业的“偏袒”,企业的信用风险被扭曲,风险溢价的长期定价错误。简而言之,金融机构无法通过简单的市场化行为分析来确定企业对应的风险水平,造成资源分配的有效性降低,且市场无法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权事权分配、政绩考核、反腐等各项事宜上的矛盾。随着营改增的全面铺开,地方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很可能继续出现下滑,叠加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出让收入普遍下降,明年财政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地方可能会更多。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吃紧和所承担的事权出现了更进一步的错配,加之反腐,地方政府可能在配合中央进行改革的意愿上和配套中央的各项改革资金的能力上都有所削弱。中央政府目前推行的反腐机制和问责机制更多的是负面追究机制而不是正面奖励机制。如何重新制定符合改革需要的中下层官僚的激励制度,树立中央权威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把地方和中央的基本利益协调到一条路上来,是深化体制改革一条不能明说又无比重要的事项。
国企体制改革中在执行层面与意识形态层面的矛盾。国资委刚刚发文要求国企重大决策必须先经过党委会批准,必须坚持党对国企的领导,党委在国企中的地位不能边缘化,董事会和党委交叉任命的原则必须坚持。这暴露的是,我党深深地意识到对于基本生产资料的掌握,比如土地等,是维持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根基,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必须贯彻坚持。反之,如果因为改革执行层面的某些“过度的”市场化形式,动摇了人们对公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的认同感,那么就是动摇国本。我有理由进一步揣测,我党从未也绝不会打算采取类似新加坡等国“管办分离”式的国企改革方式,因为仅仅政府控股,而决策层完全依赖职业经理人、排除党委参与的形式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事实上的极大削弱。进一步说,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市场化进程只能依赖民营经济的发展倒逼,而很难寄希望于国有经济的主动靠拢。


正是因为有这些矛盾的存在,我们发现改革始终有流于表面之嫌疑,很多东西碰不得,于是就要走回老路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反复将艰难的改革下有限的政策选择空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2014年底,财政部宣布开始地方债务甄别,剑指政府部门的杠杆控制。发改委收紧城投债批文,一番热热闹闹的甄别持续到2015年一季度,但是财政部最终既没有公布甄别的具体结果,市场也没有抛弃对于未划入地方债务范围但事实上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刚性兑付的信仰。城投企业债在冷清了大半年之后,在15年底改头换面,以非公开公司债的形式王者归来,归根结底,原因就在于限制地方债务之后,地方政府的不作为给经济下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2016年一季度的天量信贷再次告诉市场,经济增速现阶段必然也只能依靠政府部门继续加杠杆来维持,民营部门投资增速的衰退和传统工业国有企业去产能的压力,全都回到了财政政策的肩膀上。


2015年经济通缩,资本市场堰塞湖造成了资本的“脱实向虚”,因为实体资产回报率低,金融资产回报率高,投机行为导致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剧烈,大类资产轮动无序;2016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托底又造成了经济通胀,实体经济实际的回报率并没有回升,但是财政政策通过大宗商品和地产价格的回暖造成了一种回升的假象。加上已经存在一定泡沫的债券市场和尚未出清泡沫的股票市场,过高的资产价格和过低的实体经济回报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明显。

6.5这条红线限制了财政政策的空间,而昂贵的资产价格又限制了货币政策的空间。央行不仅要小心翼翼的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增长稳定之间走钢丝,还要充分考虑外汇市场可能的压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难度越来越高。

最终,人民币的价值和人民币资产价格目前的虚高是不可能长时间并存的,昂贵的资产价格与过低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也不能长时间并存。前者意味着人民币需要继续贬值或者资产价格出现明显的下跌,后者意味着资产价格出现明显下跌或某个超牛逼的新兴产业来带给我们对于经济的一个全新预期。

回到答主的问题,你问我2016年的经济到底有多糟糕,我可以给你举一个比方:

我们现在就好像一个在水里挣扎的胖子,过剩产能和一部分冗余的国有企业像是绑在我们脚上的钢锭,拖着我们下沉,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好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救生圈,所谓的新经济则是一记减肥药。如果钢锭不断变沉,我们不断变胖,只靠救生圈不断膨胀,那么早晚有一天,救生圈会爆,我们也会溺水而亡。正途是减肥减重,把钢锭从脚上解下来,但是这都需要时间。和时间赛跑,和国际环境赛跑,如果产业升级和债务处理跑赢,那么我们能迎来国运积极向上的又一个至少十年到二十年;如果跑输,我们会面临一个新的困境,到底是能够有环境缓和衰退还是剧烈的拉美化。

讨论自己的问题未免会沉重,如果放眼全球,其实中国的处境很多国家都经历过。我们在体制上有特殊性,但是各家都有各家具象化的问题,我们的优势在于体系足够庞大、人民足够坚韧,我对摆烂环境里中国的相对位置,和高层官僚对问题的洞察力其实都是有信心的。

指点江山从来都很容易,难在做事的人如何在拖的过程里,想出一个妥协中推进的办法,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这一届领导人的第一个任期似乎更多的是在创造可以施展手脚的政治环境,是否能有所作为,我们在未来的五年里拭目以待。

作者:skiptomylo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20155/answer/10493692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灬永远有多远灬 发表于 2016-9-13 21:05

不管官方数据如何,能感受到的,至少经济在增长。2015全球主要经济体也只有中美印增长,巴西,俄罗斯经济严重衰落,所以罗赛夫倒台那么快呢。。。但如巴西人民,经济如此糟糕,还是必须要活下去

汉魏五尺剑 发表于 2016-9-13 22:22

外资撤离,我觉得只是表象,撤离的深层次原因呢?我觉得跟目前世界的发展趋势有关,现在世界各国在向逆全球化转变,外资在这个趋势下当然会撤退,或者流向成本更低的地方!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确实是抓住了全球化的这个机遇,站稳了脚跟,反观现在的印度,我觉得很难崛起,因为全球化的机遇已经过去了!
  之前几十年全球化进程,给中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现代的理念,现在这个机遇转变了,我们也要适应,引进的外资终究是要走的,有什么舍不得?自食其力才是根本,为什么打造一带一路,目的是在中国能辐射到的范围内,再建一个小范围的经济圈,美国推行的ttp不也是这样吗,只不过他不想中国再搭顺风车!

------------------------------------------------------------------

印度的问题这点片面,应该是,印度可以发展,但要走中国几十年这条路子的深度和广度,至少在国际背景条件下来说,资源少了一些,但也会有高速增长的一二十年

汉魏五尺剑 发表于 2016-9-13 22:26

在国际内外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必须布局自己的国内经济圈,在国内这个经济圈成熟完善的同时,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深与国际各不同市场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互补性,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与持续健康发展


自己的经济圈要建立起来,意味着必须解决那种以纯投资和出口基础之下的人口红利不可持续的社会矛盾问题,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供给侧改革,综合一切要素来看,结构性问题不解决,中国经济很难有持续内生动力

汉魏五尺剑 发表于 2016-9-20 20:23

兄弟,你太片面了

当年国企改革有几个有利条件:
其一:人口红利尚存,外企可以为改革分流相当的就业与财政支撑
其二:当年国企改革之背景,产能不存在当下如些之严重,如此之亏损局面
其三:当年国企改革之背景,我们全生产要素在国际上有相当竞争力,而当下,全要素已无法与成本低的国家比较,外企流失严重,这样一来,国企要解决债务与就业,外企走了,民间的就业也雪上加霜,如此双重夹击,难不难?
其四:当年国企改革之背景,我们的结济社会结构与基尼系数还远未达到足以造成大萧条与危机的严峻局面,当下面临的局面已经岌岌可危
其五:债务,当年改革之背景,我们没有如此严重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民间与家庭债务/.至于数据,多去关注一下
其六:政治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当年改革之背景之下,这些生态与资源中国尚有极大空间,.而当下,畸形,腐烂,污染,枯竭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兄弟,难啊

真金 发表于 2016-9-21 01:27

与外部的合作联系当然不能丢,不过人家要走也是拦不住的。这几年重点还是多关注和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改外向为内向,条件变化再改回去。如果老百姓生存感觉吃力,这绝对不是好事。喊口号是没用的。不晓得当官的咋个想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公平,实在少见有啥子动作(打贪官当然好,那是体制内在挤脓),这样下去,麻烦在后头。没有阶级斗争的社会,阶级分化如此严重,官员的眼睛就看不到? 一个房老板,凭借几个臭钱就可以肆无忌惮,世界少有。是谁搞忘了这是一个由10几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站在中国的大地上想问题,还是站在高楼顶上想问题,有解还是无解?

汉魏五尺剑 发表于 2016-9-21 10:32

真金 发表于 2016-9-21 01:27
与外部的合作联系当然不能丢,不过人家要走也是拦不住的。这几年重点还是多关注和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改外向 ...

人口红利是不可逆的,成本要素也是不可逆的,一胎化,老龄化之下,何去何从,看着办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