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朱) 发表于 2007-6-8 17:07

[原创] 石经寺探秘

-   
    春节刚过,听说石经寺的除夕夜的第一柱香(俗称“头香”),价值30万元,着实吓人一跳。然而,据说从除夕开始,奔“头香”而来的香客的小车,便在石经寺大门口排起了长队。基于这个原因,我择日重游了石经寺。
    此前,石经寺在我的印象中不过是一个破败的小庙。几座佛像已经发黑,那尖尖的檐角和殿里的横梁,已辨不出颜色;墙壁上的灰沙也已脱落,远看浑然一体,近看却千疮百孔;所有的一切,仿佛都在竭力昭示着岁月的苍桑和无情。那时几乎没有什么香客,偶尔才能见到一两个年长的僧人,幽灵似地在里面走动。大雄宝殿右侧,两棵硕大千年银杏,显得格外地苍劲。由此拾级而上,挺拔的松林遮天蔽日,如入莽原之中。不紧不慢的木鱼声,不知从何传来,仿佛敲击在人的心灵上,却又传得很远很远。不出几步,有如步入了深远,不免让人感到尘已离去,心已静之了。
    寂静而又神秘,这就是若干年前匆匆游览石经寺后给我留下的印象。而这次,我是有备而来的。
    原来,位于老成渝路35公里处的石经寺始建于东汉(公元220年)末年,原系蜀汉名将赵云家庙,名“灵音寺”。明正统年间,湖北籍高僧楚山法师应蜀王之邀主持此寺,将寺名改为“天成寺”。楚山法师驻寺期间,磨石刻成《金刚经》一部,但明末毁于战乱。1767年,简州牧宋恩仁闻之有感,重刻《金刚经》一部,共32块赠寺珍藏(现仅存一块),“石经寺”便由此得名。
    距今,石经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现收录于《中国佛教名寺古刹》。主建筑有大雄宝殿、祖师殿、宗喀巴大师殿等七重殿宇。几经修缮,所有庙宇皆粉刷一新,红墙碧瓦,光彩逼人;几个主殿,更是金碧辉煌,显得庄重而华丽。所到之外,红烛如炬,青烟飘逸,香客如云,一派繁荣,和我第一次来此的所见所闻相比,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了。
    香客有老有少,但中青年人居多。庙里的僧人也多数年纪轻轻,长得肥肥胖胖,脸上不时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全不像僧人的派头。午饭后,旁亭里有喝茶聊天的,有下棋打牌的,充满了尘世的喧嚣和浓浓的商业气息。惟有那满山的松柏依旧墨绿参天,但山间已失去夕日的宁静。我不禁想,石经寺究竟为何物,众多的香客又为何而来?
    中国的寺庙多为祭祖之物,后演变为宗教藏经之地,信徒朝拜的去处,故而也成了宗教的化身和象征。宗教即超自然的信仰,也是人类苦难的产物。正如费谢特所言:“人类明白了肉体的药不灵验时,才寻找出灵魂之药。”这灵魂之药,想必就是宗教。叔本华则形象地称宗教就像萤火虫一样,“为了发光而需要黑暗。”马克斯精辟地论述道:“宗教是被压抑生命的哀叹,且它同等于没有灵魂状态下的心绪,是无情的世界的感情,也就是民众的鸦片。”而神权的崩溃,标志着宗教的辉煌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世事如烟,如今,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宗教么?
    面对袅袅青烟和拜倒在释迦牟尼脚下的人们,相信许多善男信女来此烧香拜佛,与宗教本身无关。他们把此地当成了休闲的场所,即便自以为信佛,也并非信佛教本身,而只是信这座寺庙罢了。寄托于空灵,实属许愿。今天的香客,只烧香,不念经;只求愿,不行教者大有人在。人们只在烧香拜佛的那一刻是虔诚的,完事后尘世的喜怒哀乐便立刻重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事实上,人们早已误将自己的欲望当作了宗教。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便是现实的宗教。
    一座小寺庙,却有绵绵上千年的历史,不免令人惊叹。但也不难理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庙也如此。一座庙的生命力在于是否有人念经。石经寺源于赫赫有名的赵云家庙,历史上不乏高僧主持,据说去世不久的方丈贞意和尚为能海大师嫡系传人;有背景有高人,香火岂能不旺?而只要有香火,谁管他烧香的是何方圣贤为何烧香呢?再说,那些古老的经文,经和尚们怪声怪气地念出来,有谁又听得懂呢?庙已不像庙了,经也听不懂了;烧香的照样烧,念经的照样念,彼此毫无关系,剩下的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愿和宗教的形式罢了。正是这种由宗教的空壳包裹着的各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寺庙的历史和今天的繁荣。
    细究起来,石经寺并不神秘。天下的寺庙,不过如此:它们不过是一个个着了古装的现代景观而已。我也无心打听是否有人花掉30万元烧了头香,那顶多是末流商人演出的即能祈求神灵、又能摆阔的现代神话而已。
真正使人遗憾的是,当我登上藏经楼,四处搜寻,并不见200多年前简州牧宋恩仁刻的那块记载经文的石碑。由此,令人不免感叹:没有这块仅存的石碑,石经寺还能成为“石经寺”么?
    不过,使我感到一点儿宽慰的是,石经寺因简阳人宋恩仁所刻石经而得名。

[ 本帖最后由 (太上老朱) 于 2007-6-8 17:44 编辑 ]

24米的阳光 发表于 2007-6-8 17:40

很多年没去过了

金家店的背篼 发表于 2007-6-8 17:58

写得好,读后犹如在在翻一本扑满灰尘的旧书,金家店到石经寺30里,记忆中外婆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都会早早的起床到石经寺敬香,当走到石经寺时太阳才爬上一尺杆头……

时间在变、周遭在变、石经寺的也在变……小学五年纪的一次春游石经寺,回外婆家写作文居然写了十五页作文纸的游记,今回想那柏森森里掩盖小庙该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往事……


感谢太上老朱让我们重温了久远的过去……

阳光不锈 发表于 2007-6-8 18:23

好多年都没有去过了,对石经寺印象还停留在以前和一些同学一块儿骑自行车到那里游玩的情景,那时的石经寺显得格外的古朴、宁静、还有更多的是神秘。

八公里 发表于 2007-6-8 18:40

没什么感觉和一个普通寺庙一样的.
只是多了几个舍利塔和古柏.
也许只有宝光寺才是成都唯一值得去的寺庙了.

59Sir 发表于 2007-6-8 19:10

无聊 我信基督的 不去寺庙

落泥香如故 发表于 2007-6-14 21:08

陪一个朋友去还了愿
他说是菩萨帮他完成了心愿

牛牤 发表于 2007-6-15 22:28

没去过。不了解简阳这边的地方。不过感觉这地方的庙宇好象不少,大大小小到处都是,初来时着实感到诧异。曾经一年夏天到金马那边去看朋友,过一水溏,见一着大红袈纱的大和尚领着一大群人跪伏塘边求雨,大为惊奇:不想开了眼界,看见了只以为在小说电影里才会有的场面。这也确为一景吧。
      庙宇,呆的时间久了到也常去,不过不为礼佛只是闲逛。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或许更多是一种哲学的态度吧。逛的多了不免就有想法,或许能遇到个把大德,找找传说中的“天花烂缀”的感觉。很失望,从来没见过。能见着的大概就是一些或许不识字的修士。他们对佛的理解不过是神位上的泥塑,和那些遥远的护佑。这也可见宗教在中国的尴尬了。

卡妙 发表于 2007-6-15 22:35

佛寺,早已从化外之地变成了僧人敛的借口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石经寺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