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Sir 发表于 2007-10-13 14:43

[转]令人垂泪:农民十年不吃不喝供不起一个大学生

“供养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心头压着一座大山。通过自己对百余户农家的独立调查,我想证实的是,在一些偏远农村,的的确确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为了供养大学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沉重而伟大的父爱母爱。我希望以自己的公益行动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农民供养大学生难的进一步关注,降低高校收费标准,畅通 ‘绿色通道’,使千千万万个农家子弟不要因为‘学费重如山’而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也希望从农村土地走出来的大学生不要忘记为养育自己而累弯了脊梁的父亲母亲。” ———党宪宗

镜头一:在苏州上大学的女儿辗转回到渭北老家的窑洞,睡在土炕上。月亮照进来,母亲怎么也睡不着,望着熟睡的女儿喃喃自语:“都是一个月亮照着,我娃为什么比人家的娃遭罪?妈这辈子,砸锅卖铁,累死累活,也要供娃念完大学。”

镜头二:父亲在山坡上放羊,母亲在县上打烧饼。“状元”儿子一年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是一万二千多元,赚够儿子4年的大学费用,母亲要卖够96万个烧饼。

镜头三:去年10月26日一大早,一辆农用车拉着22名农妇到黄河滩摘棉花,不幸翻到沟里,14名农妇丧生。而这些妇女起早贪黑去摘棉花卖,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急于给孩子凑学费。

在西安和合阳两度采访党宪宗的日子里,类似揪心的镜头在半月谈记者的心头闪回拉近,挥之不去。它们不是电影虚构的故事,而是党宪宗本人耳闻目睹的真切世相。

63岁的党宪宗魁梧豪放,方脸浓眉,声若洪钟。就是这样一个渭北旱塬的“硬汉形象”,却完成了一项最能触摸情感软肋的民间调查访谈,而且几乎每一次入户访谈都是在与众多供养大学生的农妇们及其丈夫们一起失声对哭中完成的。

百日百户调查直指农村大学生供养难

地处陕西渭北旱塬的合阳县,一个拥有44万人口的农业县、贫困县,同时拥有一个出了名的别称:“大学生县”。对于祖祖辈辈在这里“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改变家族命运的主要指望是孩子能考上大学,风风光光地跳出“农门”。合阳县每年约有3000名学生升入高校,而80%是农家子弟。

然而,近十年来,金榜题名之喜降临到许多合阳农民家庭时,因为难以承受的高额学费而变得喜忧参半。从1990年开始,党宪宗经营的宾馆旅社每年都要接待高考学生和家长住宿,由此引发了他对供养大学生的长期思考。

现任县人民政府招待所总经理、县商会副会长的党宪宗,除了上中专时在西安呆过两年外,一直生活在合阳。他当过农民,做过中学公办代理教师,创办过合阳县“关睢诗社”。1985年起,靠着“敬业、人和、文化气息”三大秘诀,党宪宗先后承包了好几个宾馆饭店,个个火。

2003年高考时,党宪宗在考场外碰到一个送小儿子进考场的老同学。“他几欲失明的双眼,满脸的褶皱,我几乎认不出来了。老同学跟我聊起供养3个大学生的艰辛。我掉泪了。”

平素涉猎广泛勤于思考的党宪宗感到,农民子弟跳“龙门”苦,最苦的还不是农家学子,而是学子身后含辛茹苦供养他们的父母。“我想为这些父母呐喊!”一个异乎常人的特别行动计划在这位儒商的头脑呼之欲出。2003年7月,党宪宗硬是放下自己的生意,全不顾老伴的反对,专门腾出3个多月的“整装时间”,在炎炎暑夏走访了合阳县近20个乡镇上百个村庄、百余户人家。

翻一道道山,越一道道岭。半路上碰上暴雨、冰雹,就上村里老乡家避一避;饿了,就买几个烧饼、吃碗泡馍充充饥。为摸到第一手资料,党宪宗特地自费购置了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他与每户进行掏心窝子的访谈,每次都不下两个小时。高密度的入户走访使他几乎忘记自己是个糖尿病患者。

历时3个月,花费5万元,300多小时的谈话录音,近100个小时的录像。当年县政协会上,身为政协常委的党宪宗提交了一纸提案,疾呼减轻农民供养大学生之累。当他据此写出的20万字的调研报告在这个贫困县里传阅时,连县上的领导也为之动容、垂泪。

“除了天和地以外,能借贷的都借遍了”

大学学费与农民收入的巨大反差,是党宪宗调查的重点。合阳县坊镇东雷村236户人家,出了70多个大学生。村民范香叶是党宪宗采访过的农户,1991年以来,她家3个孩子考上大学,最小的儿子目前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读研究生。今年6月28日上午,党宪宗带着半月谈记者一起回访时,范香叶与丈夫马连军刚刚卖掉了当天采摘的19.7斤花椒,换来了37块钱。

范香叶抹着眼泪告诉记者,大女儿那时学费低,农业收入也可以,负担并不重。到了供老二、老三上大学时家里就扛不住了。老三2001年考上大学,第一次就要1.5万元,只好从农村基金会贷了6000元高息贷款,每年利息就要2600元。除了养鸡、羊、牛,范香叶经常深夜跑到山沟里抓蝎子卖钱,常被蝎子蜇不说,有一次她还滚到崖下,摔折了腿。“3个娃娃上大学,家里总共负担了11万元,这几年拼死拼活,还欠人家2.5万元。”

党宪宗给半月谈记者算了笔账:一个大学生一年学费加生活费约1.2万元,4年近5万元;而最近5年,合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为1287元,最高1580元。也就是说,一个3口之家的农户不吃、不喝、不穿、不用,辛劳奋斗10年,也未必能支撑一个孩子读4年大学,何况有的农民家庭还要供养两三个。半月谈记者在合阳县农户采访,就听到一声炸雷般的呼告:“学费重如山,除了天和地以外,能借贷的都借遍了!”



不知道我为什么回复不了帖子


作者党宪宗 写的关于这些大学生的调查一书在前段时间在成都商报上连载!~` 事实并不是我门想像的那样简单 等我回去查正书名后在来发到帖子里面这个书好像在市面上并不流行 但是 写的都是实话 而且 字字入木三分啊

[ 本帖最后由 〢.◆譽ēr. 于 2007-10-13 17:42 编辑 ]

雄起 发表于 2007-10-13 14:45

哎~~~~~~~~~~~~~~~~~~~~~~~~

晃眼帅哥 发表于 2007-10-13 14:45

国家教育体制还不完善.   大学费用太高昂.

拉登 发表于 2007-10-13 14:52

看到~~心凉啊!

加了冰的红茶 发表于 2007-10-13 14:53

唉~~
现在这样的情况好多

泥娃娃 发表于 2007-10-13 15:00

是个严重的现象啊
中国的贫苦的农民父母真是太伟大了

59Sir 发表于 2007-10-13 17:42

建议论坛的捐助者们去看看

党宪宗的书沉重的母爱!~`

看了以后 你们会更震惊的!~`

59Sir 发表于 2007-10-25 11:08

唉慈善在哪里?

东溪人家 发表于 2007-10-25 11:11

家在长江边 发表于 2007-10-25 20:12

不是慈善不慈善的问题! 我觉得还是体制的问题.中国上学贵由来已久.,尤其是现在越演越烈.

59Sir 发表于 2007-11-16 12:19

原帖由 moonandsun 于 2007-10-25 20:12 发表
不是慈善不慈善的问题! 我觉得还是体制的问题.中国上学贵由来已久.,尤其是现在越演越烈.
:victory::victory:

台湾北崎仪表 发表于 2007-12-1 11:59

知识才能强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决要求: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59Sir 发表于 2007-12-1 12:02

原帖由 台湾北崎仪表 于 2007-12-1 11:59 发表 http://www.jy0832.com/images/common/back.gif
知识才能强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坚决要求: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哎!!!~`早也是这样说的 可惜没有人落实啊!!!!

笑对人生 发表于 2007-12-4 09:36

城里也有很多家庭难以供养大学生,只是城里的娃儿不读书又干啥子嘛,农村的娃儿还有点土地可以维持生活,城里娃儿没班上就啥子都不得没得了。

广寒之殇 发表于 2007-12-4 09:51

教育啊教育!!!!!!!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父母们凭什么还要供养这些读大学的孩子?!在国外,有几个大学生不是自己在外打工换取的学费?!
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考上大学之后,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外打打工,赚几个学费以减轻家庭的负担?父母把你们供到了高中毕业,替你们交过了第一年的学费,难道还没有尽完自己的义务么?
行过了成人礼的大学生们啊,应该知道独立了!

这难道不是中国大学生的悲哀么?

肖公河的农民 发表于 2007-12-4 11:02

原帖由 广寒之殇 于 2007-12-4 09:51 发表 http://www.jy0832.com/images/common/back.gif
教育啊教育!!!!!!!


换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父母们凭什么还要供养这些读大学的孩子?!在国外,有几个大学生不是自己在外打工换取的学费?!
我们的大学生们,在考上大学之后,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外打打工 ...
你豁别个,现在就业这发难,何况在校学生,还要完成学业那个工作那么好找唢

明月逐人来 发表于 2007-12-13 16:02

教育产业化,我们的党搞出来的就是这样的结果,嗨,心痛。

阿牛哥哥 发表于 2007-12-14 10:27

是很多!现在好多考上大学而读不了的真多

59Sir 发表于 2007-12-14 10:31

原帖由 肖公河的农民 于 2007-12-4 11:02 发表 http://www.jy0832.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你豁别个,现在就业这发难,何况在校学生,还要完成学业那个工作那么好找唢

哪些不努力 成绩差的当然不可能勒

我们现在的一个老师


读大学的时候 一个月才90块的生活费 就是2002年左右 还是乡镇上补贴的

人家一样的过呢?

90你 90能做什么 ?

降龙十巴掌 发表于 2008-1-19 10:53

在开放的初期教育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主要力量,可是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国家是应该重视了,连我们资助的朝鲜读大学都是免费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令人垂泪:农民十年不吃不喝供不起一个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