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11:18

简阳的历史沿革(简阳人不可不看)

时间                                                               名字                  所管辖地域及隶属关系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牛髀县                  隶属键为郡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                        阳安县               隶属武康郡
                   隋仁寿三年(公元603年)                            简洲                     辖阳安,平泉,资阳三县隶属益洲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                            简洲                     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隶属剑南道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阳安郡               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隶属剑南道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                  简洲                     辖阳安,平泉,金水三县隶属剑南道
                   两宋                                                                  简洲阳安郡         辖阳安,平泉二县隶属成都府路
                   元                                                                      简洲                     辖阳安县,资洲资阳县,成都府灵泉县隶属成都路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简洲                     辖简县,资阳县,乐至县隶属成都府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                     简洲                     不辖县隶属成都府
                   民国2年(公元1913年)                                 简阳县               隶属西川道
                   1950年1月1日                                                   简阳县               隶属内江地区
                  1994年                                                            简阳市                  内江市代管
                   1998年                                                               简阳市                   资阳市代管

[ 本帖最后由 自由战士 于 2006-8-12 11:22 编辑 ]

听风问雨 发表于 2006-8-12 11:23

顶一下嘛
了解历史

夏天的风 发表于 2006-8-12 11:25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所以我觉得自由决不会背叛!!!

不是成都人 发表于 2006-8-12 11:37

了解了几个情况,
一简阳重来都是管辖资阳的
二解放后受内江管辖时间长,所以和内江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阳安的名字比简阳好听而且历史悠久,什么时候论坛做大做强了,可以考虑论坛名字改为阳安什么~~~~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11:40

原帖由 不是成都人 于 2006-8-12 11:37 发表
了解了几个情况,
一简阳重来都是管辖资阳的
二解放后受内江管辖时间长,所以和内江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三阳安的名字比简阳好听而且历史悠久,什么时候论坛做大做强了,可以考虑论坛名字改为阳安什么~~~~


我不同意你说的说法,简阳的由来,是取了简洲的简和阳安的阳两个名字的第一个字,简阳这两个字是反应了简阳的历史,第一个问题我赞同,这就是为什么简阳不服资阳管毕竟简阳管了资阳几百年,现在一下到过来,很多简阳人不服气

不是成都人 发表于 2006-8-12 11:48

原帖由 自由战士 于 2006-8-12 11:40 发表



我不同意你说的说法,简阳的由来,是取了简洲的简和阳安的阳两个名字的第一个字,简阳这两个字是反应了简阳的历史,第一个问题我赞同,这就是为什么简阳不服资阳管毕竟简阳管了资阳几百年,现在一下到过来, ...


为什么要叫简洲,有什么来历嘛,西安都想恢复原来的长安的名字,国务院未批,我的感觉是阳安的名字更书面化点,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而且简阳只是个地方性的东西,要走出这个狭小的区域可以取广义点的名字(注:指的是论坛,不是地名),现在是力足本地,以后论坛发展壮大的时候才考虑的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不是成都人 于 2006-8-12 11:49 编辑 ]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2 11:52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牛髀县”
我看的资料应该是牛鞞吧。

三国时期,简阳叫牛鞞(bing)不是牛B哈。下面讲哈三国里跟简阳有关联的事情。      
      国内武侯祠有九座。最出名的是成都市武侯祠,现在里面现有对联35幅,而其中内涵丰富、涉及典故众多、影响最大的是治世名联“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当时是赵藩向四川总督纳谏的联子。据说从次起凡是来四川当政之人必到武侯祠拜谒此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国家领导人也都极为看重这幅对联.1958年3月7日,当时中央会议在成都召开。毛泽东利用休闲时间也到了成都的武侯祠,也就在这个地方,观看这副对联,而且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据说在文革中,他对到四川去工作的领导同志说:“你到四川去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读这副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
      这副著名的的对子其实里面说的事情就跟简阳有关系。宽严皆误这句话里的意思,指的是面对巴蜀的豪族势力,刘璋政权与蜀汉政权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对策。刘焉、刘璋父子曾割据益州26年,其中刘焉6年,刘璋20年。在刘焉时期,对当地的土著豪族尚采取了一些较为严历的措施。刘璋时期,特别是“赵韪之乱”后,对土著豪族则一味迁就。如南郡枝江人董和担任成都令时,曾严格限制豪族所为。当地豪族便联合要求刘璋调董和到外地。刘璋听命,准备调董为巴东属国都尉。这时成都的一些官员又出来相携请愿,要求留任董和,刘璋又俯首听命,将其留任。法正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刘璋过于“懦弱”,以致于不得不寻求新主。在邀刘备入蜀、并被刘备夺蜀的过程中,更表现了他的鼠目寸光和软弱无能。诸葛亮在总结刘璋政权失败的教训时,也认为:刘璋过于暗弱。毫无疑问,因“宽”而“误”。当时董和就是担当牛鞞县长,后来调到当成都令,牛鞞这个地方是他家族的地盘。   后来蜀汉建国后,怎样对待土著豪族,在统治者内部曾有过一些分歧,最后统一在诸葛亮的从严治蜀、坚决打击、抑制土著豪族的国策下。特别是刘备诸葛亮,搞了个通货膨胀,发行了有点类似国民党金元卷的东西,是解决了军需问题。但跟着就发生了叛乱,蜀中豪族马秦、高胜率部曲数打下郪县、牛鞞(简阳)、资中等县城,威胁到蜀汉统治的腹心。看来诸葛亮代表的蜀汉政权又治蜀过严。
      其实曹操早就总结过这方面的经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顽固分子,拉拢大堆的中间力量。叫首恶比究,协从不问。所以曹操能收编青州,打了袁绍后马上治理翼州也没问题。看来刘备的政治眼光实在差曹操太远。包括孙权巩固江东六郡也是利用了当地的豪强士族,陆朱顾张等。看来刘大耳,守不好荆州,治不好益州,该他去死。而诸葛亮一代天骄,纵容”状诸葛多智几近妖“也是回天乏术,荆州老人死的死,老的老,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个结局不得不说,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蜀国一开始就犯了严重政治错误,再加上一个刘阿斗,简直就是一个弱智儿,三国里最先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了。
      今天吃了味道巴适的鱼,杜甫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所以说了这么多,打字打得手都麻了。喜欢三国的朋友,大家一起来青梅煮酒品三国哈。

[ 本帖最后由 好吃嘴 于 2006-8-12 13:05 编辑 ]

不是成都人 发表于 2006-8-12 11:53

原帖由 好吃嘴 于 2006-8-12 11:52 发表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牛髀县”
我看的资料应该是牛鞞吧。


应该是牛B哈,不得了哟:lol:lol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11:55

原帖由 不是成都人 于 2006-8-12 11:48 发表



为什么要叫简洲,有什么来历嘛,西安都想恢复原来的长安的名字,国务院未批,我的感觉是阳安的名字更书面化点,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而且简阳只是个地方性的东西,要走出这个狭小的区域可以取广义点的名字( ...


来历是:境内有赖简山,山下有赖简池,具体是现在那座山就不知道了,置洲时就是以这个命名,另外简阳在当时是个洲府,所以叫简洲,西安都想恢复原来的长安的名字,这个问题中央当然不干了,你想想嘛,在盛唐的时候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如果恢复了这个名字,那北京往那里放,如果叫阳安了那多半没有好多人上论坛了,毕竟没有好多简阳人知道原来阳安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11:57

原帖由 好吃嘴 于 2006-8-12 11:52 发表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牛髀县”
我看的资料应该是牛鞞吧。

说对了哈。奶嘴。我是没有找到哪个字,就找了个同音字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2 12:29

三国时期,简阳叫牛鞞(bing)不是牛B哈。下面讲哈三国里跟简阳有关联的事情。      
      国内武侯祠有九座。最出名的是成都市武侯祠,现在里面现有对联35幅,而其中内涵丰富、涉及典故众多、影响最大的是治世名联“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当时是赵藩向四川总督纳谏的联子。据说从次起凡是来四川当政之人必到武侯祠拜谒此联。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国家领导人也都极为看重这幅对联.1958年3月7日,当时中央会议在成都召开。毛泽东利用休闲时间也到了成都的武侯祠,也就在这个地方,观看这副对联,而且悟出了其中的深意。据说在文革中,他对到四川去工作的领导同志说:“你到四川去工作,你一定要到武侯祠去读这副对联。你读了这副对联,你就知道你的工作应该怎么做了。”
      这副著名的的对子其实里面说的事情就跟简阳有关系。宽严皆误这句话里的意思,指的是面对巴蜀的豪族势力,刘璋政权与蜀汉政权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对策。刘焉、刘璋父子曾割据益州26年,其中刘焉6年,刘璋20年。在刘焉时期,对当地的土著豪族尚采取了一些较为严历的措施。刘璋时期,特别是“赵韪之乱”后,对土著豪族则一味迁就。如南郡枝江人董和担任成都令时,曾严格限制豪族所为。当地豪族便联合要求刘璋调董和到外地。刘璋听命,准备调董为巴东属国都尉。这时成都的一些官员又出来相携请愿,要求留任董和,刘璋又俯首听命,将其留任。法正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刘璋过于“懦弱”,以致于不得不寻求新主。在邀刘备入蜀、并被刘备夺蜀的过程中,更表现了他的鼠目寸光和软弱无能。诸葛亮在总结刘璋政权失败的教训时,也认为:刘璋过于暗弱。毫无疑问,因“宽”而“误”。当时董和就是担当牛鞞县长,后来调到当成都令,牛鞞这个地方是他家族的地盘。   后来蜀汉建国后,怎样对待土著豪族,在统治者内部曾有过一些分歧,最后统一在诸葛亮的从严治蜀、坚决打击、抑制土著豪族的国策下。特别是刘备诸葛亮,搞了个通货膨胀,发行了有点类似国民党金元卷的东西,是解决了军需问题。但跟着就发生了叛乱,蜀中豪族马秦、高胜率部曲数打下郪县、牛鞞(简阳)、资中等县城,威胁到蜀汉统治的腹心。看来诸葛亮代表的蜀汉政权又治蜀过严。
      其实曹操早就总结过这方面的经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集中力量打击一小撮顽固分子,拉拢大堆的中间力量。叫首恶比究,协从不问。所以曹操能收编青州,打了袁绍后马上治理翼州也没问题。看来刘备的政治眼光实在差曹操太远。包括孙权巩固江东六郡也是利用了当地的豪强士族,陆朱顾张等。看来刘大耳,守不好荆州,治不好益州,该他去死。而诸葛亮一代天骄,纵容”状诸葛多智几近妖“也是回天乏术,荆州老人死的死,老的老,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这个结局不得不说,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蜀国一开始就犯了严重政治错误,再加上一个刘阿斗,简直就是一个弱智儿,三国里最先被灭亡也是情理之中了。
      今天吃了味道巴适的鱼,杜甫说: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所以说了这么多,打字打得手都麻了。喜欢三国的朋友,大家一起来青梅煮酒品三国哈。

[ 本帖最后由 好吃嘴 于 2006-8-12 13:04 编辑 ]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13:22

奶嘴会扯悬的,扯到攻心联去了,扯远了哈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2 13:31

原帖由 自由战士 于 2006-8-12 13:22 发表
奶嘴会扯悬的,扯到攻心联去了,扯远了哈
是哦,如果以前的简阳领导们多领会哈攻心联,也许
本地早就发展起来了。

金家店的背篼 发表于 2006-8-12 23:26

收藏……感谢自由……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2 23:27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奶嘴那你知道为什么原来有句名言叫-----天下未乱蜀下乱的典故不,呵呵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2 23:45

原帖由 自由战士 于 2006-8-12 23:27 发表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奶嘴那你知道为什么原来有句名言叫-----天下未乱蜀下乱的典故不,呵呵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句古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我觉得
和我说的并不矛盾,说明了四川和中国其他的地方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用一种特别的眼光来看待四川,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策略来经营四川。 所以治理四川更要审时度势。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3 00:37

最早就是张献忠杀四川,杀的鸡犬不留,我是看了篇文献说的是:就在我们简阳当时真正的土著居民只有11户人,而包括我,我们老家都是从湖广填过来的,而后这句话我觉得最实际的引用的还是辛亥革命,当时是因为四川的保路运动才爆发了辛亥革命,但是四川是清朝最后一个宣布独立的省,在民国的时候四川是最乱的省,一个小小的四川就有十多个军阀,就在我们简阳就有个当时在四川嘿嘿有名的军阀的————刘存厚,所以有句古话说四川是:乱在前,治在后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3 01:04

辛亥革命是起源于四川的保路运动,解放战争时大西南是最后被平定的,这是两个现代的例证      
      简捷地说,四川人原本是全国各地移民的后裔。秦灭蜀后,就曾“移秦民万家”充实巴蜀;东汉末到西晋,又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从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有大批北方人迁居蜀地;元末明初,南方移民大批进入四川;明末清初的的大移民活动前后延续一百多年,即所谓“湖广填四川”;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下江人”即长江中下游居民大量迁居四川。即使不算全国解放后,大批北方干部进入四川,三线建设时期又有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进入四川,并从此落地生根,定居蜀地,在中国历史上,四川人口的“大换血”就已达六次之多,以至于达到了移民在数量上超过土著,亲戚遍全国:“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底”,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还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的建设,文翁的教化,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
      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贬义,好像四川人好乱,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性的竞争思想。成都文化发达,但又离权力中心较远,一方面容易形成盆地意识,另一方面也形成独立思考的传统。比如保路运动就从四川发端。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说法,源于成都的知识分子有变革思想,有独立性。但另一方面,这种特性也产生了“天下已治蜀未治”的副作用。

自由战士 发表于 2006-8-13 01:08

呵呵,要给我讲历史唆,奶嘴,好了,今天晚上晚了,明天我还要上班,明天再来说这个问题

好吃嘴 发表于 2006-8-13 08:11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明鉴。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简阳的历史沿革(简阳人不可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