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38

重磅回顾:30年娱乐记忆(转)


改革开放30年,从1978到2008,在每一个点上,我们都置身娱乐现场;在每一条线上,我们看见娱乐的历史。 1978:美术片与评书热 《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作品,在改革开放以后一下子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

[ 本帖最后由 世人皆醉 于 2008-11-7 20:08 编辑 ]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1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扭开小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就和现在看电影、唱KTV、泡吧、上网一样是一种全民时尚。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1


《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扭开收音机,就能听见刘兰芳、单田芳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讲述出神入化的历史故事,30年来,他们的声音在全中国家喻户晓,拥趸无数。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2


1979年:“小花”盛开只因春天真的来了 第一条广告,上海电视台播出“参桂补酒”。音像公司启动,第一批歌星出炉。电影杂志第一次登了接吻照片。第一次,战争片不像以前那样,全是打仗。在很多合适的角落,小花发芽了。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2


当年《小花》集中了当时内地最美丽的两位女星,一个是陈冲,一个是刘晓庆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3


著名电影导演,1923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代表作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导演之一,于2008年10月18日在返回上虞参加母校百年校庆期间逝世,享年85岁。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4


1980:译制片比如今美剧牛多了 《佐罗》海报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5


。《佐罗》、《大篷车》曾经让上世纪80 年代电影院一票难求,盛况空前。《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则让没有其他综艺节目可看的电视观众同样不寂寞—那些迷人动情的声音,似乎就是收视率的保证。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5


《大西洋底来的人》海报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6


《大篷车》海报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6


1981:“靡靡之音”盛行 年轻的朋友相会了 1981 年,很纯情。张瑜和郭凯敏《,庐山恋》里的女孩和男孩,跨越两岸在“小街”再度相爱。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7


程琳仅仅用《小螺号》、《童年的小摇车》这样的儿歌就把内地群众征服了,也因唱法酷似邓丽君而被禁。左图为程琳当年被禁的专辑《小螺号》封面,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7


一方面,邓丽君的歌曲开始了民间传播;另一方面,一些与港台歌星风格接近的内地新歌手也在一夜之间被疯狂肯定,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8


1982:各地少年投奔“少林寺”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8


当年的《少林寺》让李连杰这个全国武术冠军成为如今的国际巨星,也让河北农村一个8 岁的孩子王宝强不顾父母反对执意上嵩山,以李连杰为榜样练武6年,终于成就了2004 年的“傻根”(《天下无贼》)、2006 年的“许三多”(《士兵突击》),“少林寺热”由此可见一斑。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49


根据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电影,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1982 年公映后即获得极大成功,获第3 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50


根据张贤亮小说《灵与肉》改编,由谢晋导演,朱时茂和丛珊主演。该片获1982 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3 年第3 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1983 年第6 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配角奖。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50


李连杰著名演员,国际功夫巨星。1982 年不满二十岁的李连杰被导演张鑫炎相中,拍摄《少林寺》,从此蜚声海外、家喻户晓。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51


1983:射雕在那“万人空巷”的日子 金庸这个名字真正在大陆家喻户晓,是从这一年开始,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7 19:51


由香港TVB 制作、翁美玲、黄日华主演的剧集《射雕英雄传》被引入大陆电视台,顿时引起轰动,武侠世界的侠义奇情、港剧流畅、快捷的叙事手段,都让人神往。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重磅回顾:30年娱乐记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