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家庭教育 失败在哪里
“我们宁可一睁眼担心公司的生意不好,也不愿像现在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就开始发愁孩子的学习。做生意可能有赔有赚,但孩子一旦对学习没了兴趣,对我们来说可就是赔一生了。”梁女士最近像个祥林嫂似的,类似的话一遍遍向别人说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没有一支笔的奖励却得到十支笔的安慰
梁女士的儿子小宇从小是个宠儿。梁女士记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励是一支铅笔,小宇因为有一次忘带作业没有得到,哭着回家。梁女士看到孩子哭得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来10支。
在小宇的学习方面,家人用的是物质激励办法,刚开始,还能起一定作用,考不好,小宇也觉得难为情。可到后来,考得好时有奖励,考得不好惩罚也从不兑现。学习对于小宇成了无所谓的事。要中考了,可小宇没有一点紧迫感。他总在幻想:“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还不像我表姐一样。”表姐小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市属大学。毕业时,表姐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后来除了公务员,什么工作都看不上,可又不幸做了公务员考试的“炮灰”。最近,她就在家里待着,理由是给别人打工没意思,挣的钱还不如现在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多。
小宇的妈妈看到一种理论,名字为 “腐烂的脐带”,这种理论把父母儿女之间矛盾的关系,比作一根即将腐烂的脐带,让人厌恶,却无法割断。她深有同感。
让“适度不满足”的欲望培育梦想
和小宇家的教育方式不同,梁女士的一位同事在应对孩子的需求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同事有个六七岁的女儿,很想给自己的芭比娃娃买一套家具,可是同事一直没有答应她。正好女儿要参加一次钢琴比赛,妈妈就给她定了一个目标:“如果能进决赛就可以买。”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女儿参加了预赛,以并不算太好的成绩进入了决赛。这时,女儿要求买“家具”,但妈妈还是不松口:“现在买可以,但是只能买一套小的,如果想要大的,要等你决赛拿了名次才能买。”女儿想了一会儿答应了。决赛时,女儿发挥得很好,竟然得了这个组的前几名,意外地得到了300元的奖金。全家高兴地到商场,让小女孩自己挑了一套芭比的家具。
“‘适度不满足’可以让孩子再跳一下,让她在各方面有种动力,当然小时候可以用物质‘诱惑’为主。之后,转为对知识学习的目标,再往后可能就是理想了。”这是这位母亲的体会,她记得看过一个非常典型的教子案例:“在很多年前,一个小孩子在院子里玩,妈妈在屋里做饭。饭熟了,妈妈叫孩子回来吃饭,孩子说我要去月亮上玩,妈妈说去吧,别忘了回来吃晚饭。这个小男孩后来真的上了月球,他就是前苏联的加加林。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产生梦想,让他有动力。” 看起来,我有时候都太将就娃儿了
有时,看到她没有达到某个目标而伤心难过的时候,我都会变相满足她,我晓得这样做其实不对,但还安慰自已是为了让她快乐. 管教孩子还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我的儿子12岁了,昨天回家告诉我,他刚被学校选上参加乒乓球比赛,我答应了他如果选上就给他换乒乓球拍,但是昨天他却告诉我乒乓球拍他自己换,叫我给他交报名费,我都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