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阳圣德寺白塔位于简阳城南一公里处,始建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夏,竣工于嘉泰二年(1202年)秋。塔高37.9米,属砖石仿木结构、四周攒尖顶、十三级密檐式佛塔。外部建筑特色:其方形平面及位于寺院中轴线上的特点仍具唐代遗风;高达五米的基座国内罕见;塔身虽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楼阁式;第三级四面精巧秀丽的八座抱厦和第七级的两座舍利塔造型,国内仅见。内部结构特点:塔内共四层,塔身剖面为双层结构,里层为塔心室,外层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石质楼梯置于回廊中,梯级安排为“壁内折上结构”。各层均有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的壁龛,斗拱、藻井等,叠涩拱顶错落有致。回廊两壁尚存百余幅宋人佛像壁画,绘制技法娴熟,色彩艳丽,立体感强,无论线描勾勒,还是敷色晕染,均具唐代风韵。《图书集成》称该塔为“州之文笔”,素有“一塔凌云”美誉而名列简阳八景之首。
圣德寺白塔
一、概况
名称:圣德寺白塔
时代:南宋
地址:四川省简阳市简城镇
圣德寺白塔位于简城镇南一公里,沱江西岸二级阶地上。据《简阳县志·舆地篇·名胜》记载,白塔寺古称圣德寺,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年—879年),寺分三重,进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其时有寺无塔。至宋宁宗时,简州教谕张方、圣德寺僧人惠祖募资于寺内建塔,从庆元三年(1197年)夏开工,至嘉泰二年(1202年)秋竣工,初名“圣因塔”,后因塔体涂白垩粉呈白色而改称“白塔”,其寺亦随称“白塔寺”。1966年前,寺毁塔存。
圣德寺白塔是我国南宋时期砖石仿木结构高层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高达37.9米。其外貌有着朴素典雅、雄壮婉丽的风格特征,逐层内收的弧线和密集的挑檐极具古典音乐的韵律;各层仿楼阁式造型、第三层抱厦和第七层舍利塔等外部建筑装饰精致秀美。内部绕塔心室曲折而上的石梯回廊,热烈艳丽的佛教壁画,错落有致的叠涩拱顶,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的壁龛藻井,令人留连忘返。圣德寺白塔的建筑样式和绘画技法既保留了唐代遗风,又具有典型的宋代特色。
圣德寺白塔虽经明嘉靖1538年—1543年和1988年—1989年两次维修,但仍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
二、历史沿革
唐乾符年间(874年—879年),圣德寺建成,寺分三重: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其时有寺无塔。
宋宁宗庆元丁巳(1197年)夏至嘉泰二年(1202年)秋,简州教谕张方与圣德寺僧人惠祖募资于圣德寺内大雄宝殿后建塔,初名“圣因塔”。至此,圣德寺方形成“前殿后塔,寺塔一体”的完整布局。
明嘉靖戊戌(1538年)仲秋至癸卯(1543年)九月,县人何本贵得简州牧张希仁支持,组织募资对圣因塔进行全面维修。因塔身涂白垩粉呈白色,人们此后称“白塔”,圣德寺亦改称“白塔寺”,仍保留了宋时原貌。
1988年12月—1989年8月,由省、县财政出资,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制定维修方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测设计,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方建国主持对圣德寺白塔实施大规模维修,恢复了原貌。并新建和恢复了陈列室、碑廊、观音堂、草堂等附属设施,圈地5.63亩,外围红墙一道,园内遍植花草树木,取名“白塔园”。
1989年10月1日,白塔园始对外开放。
1991年4月,白塔园以“圣德寺白塔”之名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圣德寺白塔的重点保护范围和一般保护范围。
2002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简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宋代白塔周围200米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限制在二层以下”,划定了建设控制地带。
1971年3月—2002年12月,圣德寺白塔的管理工作由简阳市文化馆负责。
2003年1月1日起,圣德寺白塔由简阳市文物管理所直接管理。
三、建筑结构
圣德寺白塔通高37.9米,坐西向东,方形平面,位于圣德寺中轴线上。塔基占地125.5平方米。重点保护范围,即白塔园占地面积5.63亩,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一般保护范围18.8亩,建设控制地带240亩。1989年白塔维修工程结束后,又在塔周围新建和恢复了一批附属设施:南为陈列室,西为碑廊、观音堂、门厅、值班室等,均为仿宋建筑。圆柱、梁架、椽子为钢筋水泥仿木构件,卷棚式屋顶覆盖筒瓦。北为草堂。空地植花草树木。重点保护范围界线有一道长221米的封闭式红墙,墙头亦盖筒瓦。
圣德寺白塔属砖石仿木结构、四角攒尖顶、密檐式佛塔。塔基为方形须弥座式,边长11.2米,高5米,饰有简单朴素的图案。塔身平面呈方形,共十三层,为仿楼阁式造型。第一层四面各开一拱形门,高3米,宽1.5米。门两侧各两根砖砌圆柱,门上方为栏额,栏额之上为梁枋,梁枋上施砖砌四铺作重拱出单抄斗拱4朵,四面共16朵,承托叠涩挑檐。以上各层仅有散斗,由栌斗承托柱头枋。第三层每面出抱厦两座,外檐斗拱为四铺作单拱出单抄。第四层东面塑有释迦牟尼头像,第五层东面楷书“释迦舍利”四字,第七层东面有舍利塔两座。各层壁间有小龛,四面开小窗采光。顶部加封13.3公斤重的锡质塔刹,塔刹上为尖圆形,下为覆盆式,上刻“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205字,字体不甚规范,字径大小不等。塔身内部共四层,第四层楼顶对应塔外第九层,外部檐层与内部楼层不一致,密檐式特征明显。塔身剖面为双层结构,里层为塔心室,外层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石质楼梯置于回廊中,梯级安排为“壁内折上结构”。各层均有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的壁龛、斗拱、昂、藻井等,楼梯叠涩拱顶错落有致,极具美感。回廊两壁及券顶尚存百余幅弥足珍贵的宋人壁画,主要内容为千佛图和佛国胜景。壁画以传统绘画线描技法为主,轮廓采用墨线勾勒,间或墨、红双重轮廓线,面部、肢体再加渲染,色调以红为主,配以浅红、绿、蓝、黑、黄等色。
四、维护管理
1.维护管理历史
圣德寺白塔自1202年建成后,由圣德寺管理。当时简州以圣德寺为中心,每年举办一次“白塔会”,农历三月初三为正会期,前后历时半月,全国各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正会期的“抢童子”活动将白塔会推向高潮。这种商品交易与娱乐活动相结合的“庙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
明嘉靖戊戌(1538年)仲秋至癸卯(1543年)九月,县人何本贵得简州牧张希仁支持,,约集丁乘舟、僧性坚等募集资金,对圣德寺白塔进行了一次大修。维修塔基、塔身、塔顶,加覆13.3公斤重的锡质塔刹,添制铁风铃8个。之后,圣德寺白塔仍由圣德寺僧人管理,至1966年寺毁。
1966年—1971年3月,圣德寺白塔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四周一片荒芜,塔基塔刹损毁严重。
1971年3月,简阳县政府委托县文化馆代管圣德寺白塔。1988年,简阳县成立“圣德寺白塔维修领导小组”,由副县长袁先达任组长,县委副书记魏银河任顾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方建国任主任,馆员唐朝君协助,对白塔实施全面维修,维修塔基、塔身、塔刹,增加登上塔基的蹬道,更换塔内石梯,修复门窗、柱、栏额、梁枋、斗栱、挑檐等仿木构件,塔顶安装避雷针,新建陈列室、碑廊、门厅、草堂、围墙等,种植花草树木,并新建一批配套设施,外围红墙一道,圈地5.63亩,种植花草树木。取名“白塔园”,于198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1997年,维修观音堂。
2002年,维修千手观音。
2003年1月1日,简阳市文物管理所接管白塔园,依法对其实施有效管理。
2.保护规划
1989年,县文化馆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简阳白塔文物保护区规划设计图》一套。
2000年4月,简阳市人民政府制订的《简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已于2002年3月2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文本》第三十六条第4款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和第7款历史文化古迹保护中,分别对白塔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高度作出了具体规定:“旧城文物景点(白塔)周围和牌坊沟别墅区等控制为低层建筑区,建筑限高≤15米。”“宋代白塔四周200米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限制在二层以下,白塔至白塔路留出60米宽的通视走廊。”
3.保护范围
圣德寺白塔的保护范围由简阳县文化局、简阳县城建局共同划定,经县政府同意,报省政府审批。1994年12月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川府发[1994]170号),公布了圣德寺白塔的保护范围。
重点保护范围:从塔基至南20米,至北50米,至东22米,至西15米,计5.63亩(即现白塔园围墙以内范围)。
一般保护范围:从塔基至南50米,至北50米,至东50米,至西50米,计18.8亩。
建设控制地带:2002年3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简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川府函[2002]49号)原则同意修订后的《简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其中规定“宋代白塔周围200米保护范围内的建筑限制在二层以下”,即圣德寺白塔的建设控制地带为16万平方米,计240亩。
4.保护标志
保护标志碑一座,立于白塔园大门外南侧。坐东向西。碑身红砂石质,横置矩形(宽120厘米,高93厘米)。碑文如下:“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圣德寺白塔/四川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公布/简阳县人民政府立”。碑座为长方梯台形,红砂石素面,座高80厘米。
4.保护档案
2004年3月,简阳市文物管理所组织专业人员,参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的标准,建立了圣德寺白塔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记录档案由主卷、副卷、备考卷组成。主卷共十卷,主要收录与圣德寺白塔有关的文字、图纸、照片、拓片及摹本、保护规划及保护工程方案、文物保护工程及防治监测、文物展示情况及电子文件等。副卷共四卷,主要收载有关行政管理文件、法律文书和大事记等。备考卷共四卷,收载与主卷有关的参考资料、论文和图书等。
2004年3月,委托简阳市城乡勘察设计室完成圣德寺白塔建筑工程测绘图。
2004年4月,委托中国冶金建设集团成都勘察研究总院对圣德寺白塔进行地质勘察,完成《简阳市圣德寺白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五、文物价值
圣德寺白塔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佛教自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为博得人们的喜爱,吸引更多的信徒,便不断吸收儒家和道教之思想精髓。如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勤俭克己,遵纪守法等,力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其寺院建筑、佛像雕塑、壁画彩绘、图案装饰等,也遵循善巧方便的原则。“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玄想及其表现方式的艺术特点,不仅对广大的中国佛教信徒,而且对中国文化人的生活追求、生活情趣和审美意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各种艺术的发展。首先是寺庙建筑的发展。”(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圣德寺白塔的建造,便是中外佛教、建筑、绘画等艺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具体体现。中国古代建筑都修平房、大多为单层房屋,即使为数甚少的楼阁,也不超过二、三层,无论城池还是乡村,建筑都是往横向发展,空间横平线条是其主要特点。城里建塔,会增加城池的艺术气氛,增强城池的空间竖向构图艺术效果。城池里建塔还可起到标志性作用,当我们到达一座城池之前,很远就能看见塔,意识到不久就会到达这座城了(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可见,圣德寺白塔的建造者们的确是匠心独运,智慧非凡。
圣德寺白塔属砖石仿木结构、四角攒尖顶、密檐式佛塔。通高37.9米。塔基为方形须弥座式,边长11.2米,高5米,饰有简单朴素的图案。塔身外部呈方形,共十三层,为仿楼阁式造型。第一层四面各开一拱形门,高3米,宽1.5米。门两侧各两根砖砌圆柱,门上方为栏额,栏额之上为梁枋,梁枋上施砖砌四铺作重栱出单抄斗栱4朵,四面共16朵,以承托叠涩外檐。以上各层仅有散斗,由栌斗承托柱头枋。第三层每面出抱厦两座,外檐斗栱为四铺作单栱出单抄。第四层东面塑有释迦牟尼头像,第五层东面楷书“释迦舍利”四字,第七层东面有舍利塔两座。各层壁间有小龛,四面开小窗采光。顶部加封13.3公斤重的锡质塔刹,塔刹上为尖圆形,下为覆盆式,上刻“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205字,字体不甚规范,字径大小不等。塔身内部共四层,第四层楼顶对应塔外第九层,外部檐层与内部楼层不一致,密檐式特征明显。塔内剖面为双层结构,里层为塔心室,外层为厚壁,中间夹以回廊,石质楼梯置于回廊中,梯级安排为“壁内折上结构”。各层均有形制多样、大小不一的壁龛、斗栱、昂、藻井等,楼梯拱顶叠涩错落有致,极具美感。过道两壁及券顶尚存百余幅弥足珍贵的宋人壁画,主要内容为千佛图和佛国胜景。
我们再来分析该塔四个主要构造部分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一是地宫。印度在建塔时,将舍利藏在塔内。但塔这种形式传入中国后,就同中国的墓葬文化结合起来,产生出一种独特的形式,称为地宫。地宫又名“龙宫”,是埋藏舍利及陪葬物品的地方。建塔之前,先要在地下修建一座地宫,里面主要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石函内层层套有金、银、玉石及木制小函,中间置放装有舍利的小瓶。舍利函周围还有各种陪葬物,主要是佛经、佛像及供品等。地宫一般为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和圆形。圣德寺白塔地宫的情形怎样,尚不可考。二是塔基。塔基覆盖于地宫之上,是整座塔身的基础。唐以前的塔基建得比较低矮,上面一般不雕刻花纹装饰。唐以后,塔基部分有了很大发展,将其分为基台和基座。圣德寺白塔采用了高大的须弥座式,并刻有简单朴素的花纹图案,可看出唐以前至宋代塔基的发展演变轨迹。这种高大的基座使上面的塔身更稳定,具有庄严雄伟的艺术效果。须弥座源自于印度,它象征佛教世界的中心须弥山,含有独尊与稳固的意义。三是塔身。塔身是塔的主体,是区别塔的式样的主要依据。圣德寺白塔为密檐式,采用砖石结构既有防火防蛀功能,又能增加高度,比木制结构更雄伟。塔内各层皆有形制不同,大小不一的壁龛,龛内供奉着佛、菩萨塑像,辅之以众多的壁画,使得塔内的文化内涵更丰富,更加突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四是塔刹。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是印度梵文音译,意为“土田”或“国”。佛教借用这个物词引伸为“佛国”,所以佛寺也被称为佛刹、梵刹、僧刹。塔刹的样式种类繁多,随塔的造型而变化。圣德寺白塔塔刹选择了与塔身风格一致的朴素样式,上为尖圆型,下为覆盆式。印度的窣堵波(覆盆式塔)传入中国后,演化为中国式佛塔,塔刹占有突出和主要位置。它除了表相高出的作用外,也是塔顶结构攒尖收尾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建筑结构学上看,无论何种式样的塔,最高一层的中间,顶上所有的瓦垄、椽子,都要顺着坡度向中间聚拢,并集结在中心点上。为防止雨水渗漏和加强构件的固定作用,就必须加上一个顶盖,这是刹在建筑中的实际作用。从佛教的观念来说,不论塔有多高,最后都得用塔刹来作收束部分,表示佛法到了极界,塔身所聚集的种种功德,最后也都归总到最高的刹顶上。塔刹这种升腾向上的动势,充分表现了佛教僧人对佛国净土的向往。
从建筑艺术上看,高大的塔基、各层仿楼阁式造型、第三层四面共八座小巧玲珑的抱厦,与第七层东面两座舍利塔一起,构成圣德寺白塔独特的外部建筑造型艺术效果,雄伟庄严中平添精巧婉丽,为国内所仅见。
从绘画艺术上看,集中于塔内回廊两壁及券顶的壁画,以中原传统线描为主,同时吸收了新疆伯孜克里克“轮廓线多用墨线勾勒,间或用墨红双重轮廓线”,以及西夏用细而圆润的铁线描表现人物的肉体轮廓,以挺拔有力的折芦描表现衣纹褶皱等多种线描技巧。施色以红为主,配以浅红、绿、蓝、黑、黄,主要运用新疆传统的凹凸晕染技法,对人物面部、肢体及云气加以渲染,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效果,颇具唐代遗风。充分体现了蜀地建筑、绘画艺术的包容性,以及蜀地与中原、西夏、新疆等地的文化交流关系。
从总体上看,圣德寺白塔正是以自己朴素典雅、雄浑婉约的建筑风格,内部众多的佛、菩萨雕塑艺术及艳丽热烈的壁画艺术,营造出浓厚的佛教氛围,对世人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形成震撼心灵的综合性佛教艺术感染力。圣德寺白塔历来享有“一塔凌云”之誉而名列简阳“八景”之首。《图书集成》赞圣德寺白塔如“州之文笔,直入云霄”,《中国的佛塔》也将此塔列为中国著名寺塔之一而加以介绍。
圣德寺白塔还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的科学信息的史料库。
首先,它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外来佛教墓葬文化的吸收、改造和创新的体现。它是佛塔自东汉永平年间(58-76)由皇家正式引入中国至南宋,历经1100多年演变的结果。它既保留了印度佛塔埋葬舍利的功能,又与中国楼阁建筑相结合,增加了可以在塔内一级一级登高拜佛或游览的功能。这种新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为众僧和香客提供了一个逐级上升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模拟演练场所。其创新意义还在于白塔向高空突出,冲破了当时简州城房屋建筑空间平面以横平线条布局的呆板局面,增强了整个简城建筑的艺术性。
其次,它印证了宋代与西夏之间和平相处,友好交往多于相互争战的历史。第三层出现的抱厦和塔内壁画人物面额上的明珠,反映出西夏少数民族文化对蜀国建筑及人们生活服饰的影响。可以说这座塔的建造,是外国文化、蜀文化和西夏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综合表现。第三,它是儒家文化的具体体现。儒家文化的复兴可谓宋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从该塔整体建筑风格看,具有朴素典雅,内敛而不张扬的特征,这正是儒家“温、良、恭、俭、让”的处世态度的反映,也是当时民风、民情的一种折射。
综上所述,历经八百余年的圣德寺白塔是一座集建筑、绘画艺术于一体的微型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同类型建筑中的上乘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