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资阳日报关于简阳“小农水”成果报道
(外一首)
心系三农解旱困,水泽山乡满目春。
图文并茂羡心眼,更盼处处如此情。
----------------------------------------
南涝北旱常年有,山干坝淹几时无?
只愿公仆别改姓,重视民生非口说。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2-06-01 07:49 来源:四川新闻网
贾家镇大山村“小农水”改善生产条件。资阳日报记者 王勇 摄
5月的简阳,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走进乡村,一条条新建的渠道,蜿蜒田间;一口口完好的蓄水池,静卧山林;一座座加固的水库,碧波荡漾……
近年来,简阳把“小农水”项目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通过创新投入管理机制,打破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小农水”像甘露一样,滋润着灌区的每一寸土地,浸润着广大农民的心田。
科学布局留住水
“再过两天,村里的小农水就能修好,今年插秧用水不用愁了。”5月11日一早,普安乡连山村村支书杨昌根和村民们手拿工具,在水渠里修得很“扎劲”。
杨昌根说,连山村地势较高,以往用水要等到50公里外的提灌站送水过来,一次提水要花费1万多元,现在有了小农水设施,水留得住了,村民很放心。
简阳按照“布局合理,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综合受益”的原则,根据村委会申报建设内容,结合农田水利综合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小水利工程布局。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坚持以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示范为主,与雨水集蓄利用和泵站改造工程相结合,着力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
2011年,简阳先后投入资金2817多万元,衬砌渠道57公里,新建蓄水池189口,整治山坪塘115口,整治提灌站7处,可新增年节水438余万立方米,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6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6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22万亩,新增粮食总产1965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2060万元。
数字的背后,是简阳水利发展的希望。
自主管理连通水
微雨初晴,团团岚气环绕翠绿的山头,“叮当”的锤声、号子声和吆喝声,让幽深的山湾充满生气。
4月27日,虽已近黄昏,但贾家镇久隆场正在修建水渠的农民却没有一点想收工的意思。
拌水泥,递灰桶……戴着施工头盔的老党员刘建民忙得不亦乐乎。“每年春灌放水,渠道又漏又淤塞,下边水去不了,我们这里又淹得遭不住,村里要准备好多土袋来垒堤。这回好了,村里来了‘小农水’项目,把它彻底整好了。” 刘建民说。
一条长4.14公里,蜿蜒于久隆、断颈庙等四村的水渠已具雏形。
“‘小农水’工程要建在什么位置、工程谁来建、质量好坏、建后如何管、资金筹集和投工投劳等,都要在群众大会上讨论,通过‘一事一议’由群众自己作主。” 断颈庙村支书冷逢良说,工程建成后,蓄水池的产权也全都归村民所有。划归则由用水户协会进行管理,不仅落实了管理人员,依照相关规定,还可以实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核定水价、成本收费,形成以水养水、永续利用的新机制。
兴水增收用活水
漫山遍野的果树,将张飞营山下的武庙乡付夕坪村掩入深深的绿色里,绿树丛中冒出一幢一幢红琉璃瓦、黄瓷砖墙、西洋铁花栅栏的小洋房,在阳光下分外显眼。
绿荫下,付夕坪村3组的袁世军夫妇正在为李子树疏果,还有1个多月,这些李子就该收获了。“这季枇杷还未卖完,收入3万多元,加上未上市的李子,今年收入四五万元没问题。”袁世军说。
付夕坪村地处简阳西北边缘,水资源非常不足,是典型的“旱山村”。“吃水难、用水难”曾经一直困扰着这里的每一位村民。村支书刘光应介绍说,“小农水”工程令“旱山村”彻底摆脱了“缺水难生产、有水留不住”的困境。水通了,村民的思想也活起来了,产业结构调整也加快了。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枇杷、桃子之类的果树。昔日的“旱山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小农水”项目的实施,以及将“小农水”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将项目区打造成为现代水利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上了一道新“保险”,使“小农水”项目真正成为了简阳的惠民工程。资阳日报 陈宏伟
|
简阳, 农业发展, 四川新闻网, 民生工程, 新农村建设
| 分享0 收藏0 评分
相关帖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