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天府新区、冲刺全省十强”目标,紧扣“转方式、调结构、抓标准、强科技、新机制、促增收”的主题,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扎实开展畜牧科技促进年行动,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了全市现代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全市出栏生猪187万头,出栏肉羊136.19万只,出栏肉牛1.5万只,出栏小家畜禽1462.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0.3%、0.8%、2.2%;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吨、3.8万吨、0.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8%、1.1%和2.4%,实现畜牧业产值60.5亿元,同比增长26%,农民人均增加畜牧业收入1510元,农民人均增加畜牧业纯收280元,同比增长3.2%。 一、确立了畜牧业兴市战略。提出了以“生猪为主体、山羊为特色、奶牛和小家禽发展为补充”和率先建成四川现代畜牧经济强市的奋斗目标,在政策、用地、金融投入等方面重点倾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进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二、创新“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结合简阳实际,创建了五友生猪村企合作模式、大哥大山羊“寄养”模式、杨森奶牛BT、BOT养殖模式、川娇生猪“入股分红”模式,瑞益生猪“保底分红”养殖模式,实现了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品牌创立等关键环节的分工协作,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三、适度规模养殖蓬勃发展。 全市发展规模猪场1808个, 50头以上规模猪场出栏生猪147.2万头,占全市出栏生猪的75.5%。 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21个,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6个,建成山羊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创建成为国家级示范场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5个。 四、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建成了以生猪为主体、山羊为特色的养殖业基地22个,其中生猪养殖基地8个、山羊养殖基地4个、奶牛养殖基地3个、蛋鸡养殖基地5个、反季节种鹅养殖基地2个。 全市已创建有机肉羊品牌1个,绿色饲料产品3个,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证10个。“简阳羊肉”通过国家审查,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简阳大耳羊国家新品种审定,2012年10月13日通过了专家组现场审定,3013年1月24日通过大评委评审,2月1日进入为期7天的公示阶段,农业部将近期公告。 五、构建生猪三级良繁体系。 全市已建成纯种猪场2个,存栏优质纯种猪1600头,30头以上规模二级(LY、YL)扩繁场252个,养猪小区252个,新、改、扩建标准化圈舍6.99万平方米。 六、构建畜牧业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政府出资引导,吸引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注入方式,探索建立现代农(牧)业投资公司和农(牧)业信用担保投融资平台。中央和省市县财政投入资金4800万元,带动企业业主投资3.8亿元。 七、建设种养业循环经济园区。 依托规模猪场和养猪合作社建成特色种植园区16个( 500亩五友枇杷种植园、400亩枇杷种植园、瑞益300亩蔬菜种植园、南埝村核桃种植园、四溪村、两河村、大鹅村韭菜种植园),实现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八、依拓项目支撑、快速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实施了中央和省级项目9个,加大了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品牌化建设步伐。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强化了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发展,保证了市场供应,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现代畜牧业建设步伐。 九、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全市畜牧产业龙头企业达138户,其中国家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12户,产值亿元以上5户,带动2.8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286元。2012年三大龙头集群实现产值9.8亿元,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的63.1%。 十、强化技术培训。 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了科学养畜技术培训826场,培训5.8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62万份。专门聘请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养猪专家设计标准化猪舍建筑图,无偿提供给养猪业主和农户使用。 十一、建设西部畜产品产学研基地。 抓住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研发基地落户简阳的契机,积极与四川省畜牧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校合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十二、扎实帮扶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省级现代畜牧业大基地项目实施中,安排财政补贴资金489.37万元,帮扶生猪养殖合作社37个、山羊养殖合作社4个、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财政资金补贴844.13万元用于37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更换母猪新品种12059头。基本形成了“专业大户牵头,龙头企业带动,畜牧科技人员引导”的良好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