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让“雷锋”永远留下来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 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河蟹)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 习(河蟹)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作为一位平凡的我来说,我的中国梦,就是希望让“雷锋”永远留下来。 学雷锋,是一件好事,但是正如媒体每年都要报道的那样,很多人的感受是“雷锋”总也留不下,每年只在特定的时间里出现,并且集中在敬老院或者福利院一带。这种现象让人们困惑,为什么要学习雷锋?为什么要选定一个日子作为雷锋纪念日?我们学雷锋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关联到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锋精神”的理解上。当然,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随处可见,我只是想指出其中一种理解,那就是我们所提倡的雷锋精神,实际上是人们本身的需要。或者可以这么说,当我们把雷锋和雷锋精神共同指代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时候,也不要忘记,这些同样也会是一种生活状态。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已经习惯于强调自己的利益和感受时,实际上也让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精神状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所以,当很多人抱怨社会缺少道德底线的时候,抱怨人心沦丧世风日下的时候,抱怨不被他人理解和同情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放抗。不得不说,在雷锋的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单纯一些,利益冲突也不像今天这样尖锐和全面,所以,在焦虑和孤独中,现代人始终在向往一种纯粹的人们之间的温暖,却又对此心存疑虑。 我想,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也许会在这样的精神困境中成为一剂解药,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雷锋精神从新定义彼此之间的关系,舒缓利益冲突之下的焦虑感。在这个意义上,“学雷锋”重点不在学,而是行动,是本质要求,是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把“雷锋”留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究竟是把学雷锋当做一种外界强加的任务,还是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说实话,学雷锋已经50年了,可是,关于什么是雷锋精神,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雷锋,却一直很少体会。 是啊,雷锋始终没有远去,远去的是我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