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宝昌认为,任何统计都有水分,但即便把水分放进去,这个出生率还是很低,因为每次调查都在下降。 这份报告的另外一项调研成果,亦被认为缺乏说服力。课题组针对已经实行“二胎政策”二十多年的四个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发现,在这个总覆盖人口八百多万的区域,多年的生育水平都保持在2以下。 马力认为,全国有5个省和4个地区执行“二胎政策”,而只有山西翼城和甘肃酒泉两地是低生育水平,其他地方生育水平在全国均属不低或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计生政策、计生工作等因素,都会导致生育水平下降,因此,仅翼城、酒泉低生育水平,不能代表人口发展普遍规律,更不能证明仅是计生政策决定的。 标志性突破出现在2010年初的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 卫计委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早专家委员会汇总了学界的四个方案给决策层,最后多数学者的“单独二胎”建议被相中。第二个方案是全面放开二胎,如北京大学教授曾毅提出的“二胎晚育软着陆”方案,即在适当晚育间隔前提下,不分地域、城乡或是否独生子女,均可生二胎。第三是维持现状,第四是收紧。 陆华杰将四个方案形象地称为稳定派、渐进派、突变派和紧缩派。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近日透露,后两个方案因为与群众期待相悖,将导致人口结构性问题,首先被决策层否定,而第二个方案被否,是因为担心会导致人口大幅波动,给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为什么不全面放开二孩,要谨慎推进?马力说,“制定政策的原则是:人口切忌大起大落。积累的生育数量越多,一旦释放,等于头顶上顶的水库风险越大。人口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最基础的要素,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已给国家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调整生育政策要“整体稳定、适度调整、因地制宜,以实现软着陆的目标”。 搁浅:数据不准,怎么拍板 在这个方案被采纳之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测算和论证工作。据马力透露,调研项目覆盖多个层面,测算翔实,比如放开单独可惠及多少家庭,多少家庭可能不生,近期、远期生育比例等等。为了数据的可靠性、方案的可行性,计生委建立了中央到村的六级计生系统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变动,利用人口分要素、(河蟹)家庭、微观等各种模型进行预测,对敏感数据反复推敲。 国家人口计生委还利用教育、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开展比对和校验,看哪个更靠谱。马力举例,教育部统计全国有多少6岁孩子进小学,倒推6年前出生的人口数。甚至对13亿人口身份证号码一个个校验,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承担调研测算任务的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除此之外,国家人口计生委还把一些课题交给各大高校、社科院的人口所,组织多方案测算比较。 据公开报道,“单独二胎”实施方案,最早设计了“三步走”策略:2011年,浙江等五省首批试点;其后,开放北京、上海、天津等六个左右省市;其他省份则为第三批。最终在“十二五”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 据了解,2010年11月初,方案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交至国务院。但之后一直没有进展。 2011年4月,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普查结果显示,总和生育率仅有1.18。2000年到2010年,人口净增七千多万,少儿人口降至16.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8.9%。 “六普”数据面世后,多方测算均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小于1.8的官方调控目标。王丰对总和生育率的测算结果为1.5,翟振武的测算结果也仅为1.65左右。 人口学者再次呼吁,生育政策调整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