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人群:网络重度使用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信息,也越来越多的暴露于网络世界中。你使用网络越多,在网上留下的个人信息也就越多,看似不重要的一些个人信息,也可能被黑客利用,通过数据关联盗取你的账户等关键信息,造成财产损失。
骗子手段:根据网络信息进行数据匹配
据报道,国内某商业银行连续发生多起银行卡被网上盗刷案件,这些被盗刷的银行卡,都是在多天内被连续小额盗刷,单次被刷掉的金额最少才几十元,最多不过几百元,主要被用于购买Q币,游戏点卡、话费充值等小额支付。后经警方调查,破获了一个以广西人叶某为首的特大黑客网络攻击盗刷银行卡犯罪团伙,该犯罪网络一是由叶某利用自编黑客软件,通过互联网批量提取客户银行卡信息;二是网上中介人员层层转卖叶某窃取的大量银行卡信息;三是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寻找银行网上支付、第三方快捷支付等支付漏洞,将叶某窃取的银行卡信息在网上大肆盗刷或转账牟利。
这类网上盗刷与传统的克隆银行卡盗刷最大的区别在于,网上盗刷是非接触式的,不需要银行卡,只需要获得你的账户信息,完全发生在虚拟的空间中,甚至案犯之间都彼此从未见面。他们的作案手法,一般都是从网上搜索开始,收集或者盗取个人的相关信息,比如邮箱、身份证、家庭住址、手机号、QQ号、注册资料等,再通过自己编写的软件将这些信息进行匹配,组成数据库,这就形成了黑客的“大数据”。不法分子通过对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匹配,一旦成功,就有可能获得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
应对方法: 网络账户密码设置多样化
对于这类黑客盗刷事件,基本上与用户平时的用卡习惯无关,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防止个人信息在网上的暴露。因此,在平时使用网络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网银支付密码要“独一无二”。黑客会根据你的相关个人信息进行不断匹配“尝试”,比如尝试你的邮箱密码,QQ密码,其他账号登录密码,手机号,生日等,在数据库中不断碰撞尝试,称之为“碰库”。一旦“碰撞上”了,网银就失守了。同时,密码设定不要太简单。
2、切记不要随便点来历不明的链接,以防止中“木马”,手机、电脑最好安装杀毒软件(使用苹果手机最好不要越狱)。
3、网上注册的个人信息不要太详细,要有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