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电影好比一颗大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丫条参差。其中,悠久的内地片,海派的港台片,清新的文艺片,隆隆地战争片,玄奇的武打片,新生的科幻片等等各种风格的作品,层层叠叠,洋洋大观,美的光影随着日月的沉浮,岁月的交替,呈现出七彩的琉璃与斑驳。方言喜剧片作为中国电影的一份子,其浓郁勃发的魅力,跌宕嶙峋的秉性,如树木的瘿瘤让人爱恨交叠,回味悠长。
首先拉开新中国方言电影大幕的,竟然是1963年川话版影片【抓壮丁】,那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故事片,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内地电影的艺术走向。【抓壮丁】讲述了当年抗战时期征兵的故事,是当年内地电影里难得的以反面角色为主角的影片。也正因为如此,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就有了深度挖掘和开采地空间。王麻子及李老栓一家人在钱上的扭扭捏捏,虚虚实实,在人情世故上的虚与委蛇,真真假假,在追求爱情上的穷酸世俗,“大打擦边球”,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非一般正剧的程式化可以比拟的。影片的导演和主角是老一代艺术家陈戈,他麻辣犀利的川话,传神到位的表演均给后来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影片【抓壮丁】中李老栓的扮演者吴雪就更加有来头了,他曾任我国文化部副部长一职。一个后来的国家领.导.人曾经出演过反面角色,演的是那样地“人神共愤”,如此神迹,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电影【抓壮丁】的空前成功,不仅四川人为之振奋,全国许多的观众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著名的电影人姜文尤其钟爱【抓壮丁】。2000年,姜文推出自己的影片【鬼子来了】,那也是一部方言版的黑色喜剧片。作为电影【抓壮丁】的超级粉丝,可以说姜文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对【抓壮丁】致敬,影片里的某些桥段,隐隐约约看得出一些“抓壮丁”的影子。比如姜文饰演的男主角就被绑架的鬼子的问题勒索众乡亲的狡诈与无赖,若隐若现地渗透出王麻子装疯的痕迹。而姜文在影片里对女主角的毛手毛脚,则完全是在克隆王保长骚扰三嫂子。小人物的狡猾,小人物的反复,小人物的实在,小人物的悖论,【抓壮丁】为小人物的灵魂塑造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列。至于2010年姜文的川话版【让子弹飞】,那就是他活生生赤裸裸地对【抓壮丁】献上一片痴情了。
面对方言片的成功,甚至“国师”张艺谋也不能免俗地“跟风”了。他深知方言的由小见大,【秋菊打官司】来了,巩俐操着陕西话来要“说法”了。【秋菊打官司】得奖励了,威尼斯金狮奖。老谋子的又一部方言片【一个都不能少】来了,接着也得奖,还是金狮奖。这几年张艺谋的方言片也还不少,得奖的却不多了,是不是他也应该尝试一下四川方言呢?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少不了四川话,不知道是姜文教他的还是邓婕或者韩三平?当然,影片中的四川话还是由四川女婿张国立去说吧,【手机】里听得非常清晰。
方言片如今出的很多了,但是真正称得上【抓壮丁】的后现代版,可能非2006的【疯狂的石头】莫属了。据说,宁浩拍此片是为了致敬盖里奇,但其中四川话的汇聚却让人不得不想到了【抓壮丁】——小人物的七彩梦。影片中郭涛操椒盐四川话的形象如同正义版的王保长附体,一阵密密匝匝,一阵错进错出,即便是最后拿到了石头也像得到一张委任状似的虚无玄悠。
当然,如此多的方言片中,与【抓壮丁】走的最近的,最有血缘关系的,还得是咱们四川人自己的作品电视剧【王保长系列集】了。四川的著名笑星沈伐就对王保长情有独钟,拍电视剧以前就把【抓壮丁】的片段搬上了室内舞台。全国闻名的艺术家李保田也慕名而来拍【抓壮丁】了,电视剧接二连三地拍了两部,整到HIGH处,父子两同上阵,瞧这壮丁抓的!也就是因为拍【抓壮丁之王保长系列集】,前后两方拍电视剧的单位居然为争夺“王保长”的“处子权”打起了嘴仗!嗨!好尴尬哦,都是“抓壮丁”艺术惹的祸啊!不晓得这算不算一种百花齐放呢?
看着方言片【抓壮丁】越来越火,媒体也坐不住了,他们在成都街头搞了一个电视的民.意测验:你认为三部不同版本的【抓壮丁之王保长系列】,哪一位男主角演的最好——陈戈,沈伐,李保田。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见人见智了。而最受场外电视观众认可的回答却是:最佳王保长的饰演者,既不是陈戈,也不是沈伐和李保田——他应该属于下一位王保长的塑造者!
回溯我国的方言片,最早的当属30年代香港地区的粤语片,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粤语方言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几乎就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为何偏偏【抓壮丁】就可以打响内地方言片的第一枪呢?政治因素姑且不论,就四川话当时在全国的普及就可以说明了一切,“全国无处不川人”啊!抗战,志愿军,十大元帅等等,四川人出勤都是全国第一。有了这样的生存状况和客观现实,方言片【抓壮丁】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了,影片【抓壮丁】的成功,更加是瓜熟蒂落的牛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