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我市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采取四大举措,实施定点生产、定向配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承载能力。
一是特色化定向。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龙泉山阳面优质水果产业带、两湖路丘区循环经济示范带和国道321、318粮油果蔬示范线。通过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形成了以优质水稻、油菜为主的粮油产业,以青花椒、辣椒、简阳晚白桃,食用菌、冬草莓为主的“两椒一桃一菌一草莓”果蔬产业,以生猪和山羊为主的养殖产业,以送奶工、针车工和外派渔工为主的劳务产业。二是规模化扩量。在粮油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抓好“五良配套”,加大春玉米、旱育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和科技抗旱避灾救灾能力。全年播种粮食256万亩,总产65万吨。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已达到30万亩。在肉食品基地建设方面,积极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加快生猪三级良繁和羊源基地建设,全年全市出栏生猪200万头,同比增长9%,出栏山羊140万只,增长11%,肉类总产量列全省前茅。在劳动力基地建设方面,围绕简阳“送奶工、针车工、外派劳务”三大品牌,着力解决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两不高”问题。全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三是标准化提质。通过实施简阳大耳羊、简阳晚白桃等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建成省级晚白桃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无公害基地17个和标准化基地10万亩,我市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誉名为“中国晚白桃之乡”。四是多元化配送。依托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定单生产,实施就地配送;通过果业,食用菌协会等到专合组织,面向大专院校,专业超市,实施定点配送;借助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利用外地营销业主,发挥品牌优势,实施代销配送。
目前,全市优质粮油、果蔬,肉食品,劳动力配送率分别达30%、60%、80%和50%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