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入夏无病三分虚”,立秋一过,虽然早晚凉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而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十分必要。这个道理恐怕很多人都知道。可是,你会正确进补吗?
胡大爷退休在家,平时喜欢给家人煲汤滋补。听说鸡肉很营养,于是立秋过后,他经常买乌鸡回家煲汤。美味的鸡汤让家人赞不绝口,可是意外却发生了。近来,胡大爷的小孙子不时莫名其妙地流鼻血。他带着孩子找中医师请教,结果医生指出,其实孩子的问题就出在不恰当的进补上。
“入秋后本来就比较干燥,而鸡这样的热性食品吃多了,人体内部平衡紊乱了,免疫力差的孩子就更容易出毛病。”昨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朱光主任医师接受采访时表示,从中医角度认为,入秋人们最应防的就是秋燥,因此秋季进补的关键应当以“润”为主,防止秋燥;不恰当地进补反而会给健康带来影响。
防秋燥>>>
你是不是感到口干舌燥,皮肤也很干涩,甚至喝水也不能缓解,或是出现腹泻、便秘等肠胃功能失调现象呢?这很可能就是秋燥的症状。
早盐水晚蜂蜜
滋润饮食对付秋燥
朱主任说,秋季是炎夏和冷冬的交替,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所以秋季养生保健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其中饮食保健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寒凉调配为主要。
秋季,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朱主任说,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出现秋燥症状后,不向专业医师请教,反而自行到商店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结果有的没什么效果,有的还惹出了麻烦。其实,通过科学的日常饮食预防秋燥,是简单易行且效果明显。
首先,中医强调秋季以滋阴为主。古代医家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水分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因此早上喝淡盐水,晚上喝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让你安全地度过“多事之秋”,保身体健康。
另一方面,多吃一些寒凉多汁的蔬菜水果和流食,如黄瓜、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及梨、苹果、葡萄、荸荠、甘蔗、柑橘、香蕉、柿子、菠萝、罗汉果、大枣和汤、粥等,这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与此同时,饮食上尽可能少吃花椒、辣椒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品,以防加重秋燥的症状。
防秋冻>>>
秋天天气变凉,虽有“春捂秋冻”的说法,但是入秋后天气变化多端,容易引发多种疾病。
秋冻伤人 诱发心脑血管病
连日来,市内各大医院接待的心脑血管病人数量大幅上升。据省第五人民医院专家说,入秋以后天气变化明显,秋冻正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诱因。
专家解释,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那些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那些长期病号、弱不禁风的人,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一定要注意防秋冻。
防秋冻小贴士
1.当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但不感觉寒冷,即“冻一冻”是可以的。但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造成气温急剧下降时,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
2.“秋冻”应因人而异。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条件即抗寒、抗病能力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3.领悟“秋冻”内涵,不应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防秋愁>>>
进入秋季,萧瑟秋风、绵绵秋雨常常令人顿生愁绪,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在这种秋雨中变得精神萎靡不振、忧愁消极。
生活规律 亲近自然去“秋愁”
专家建议,首先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早睡早起,尽量多做户外运动。
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因为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消除抑郁情绪。最后,不要总是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应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听音乐等,还可多和朋友聊天,这样会使人忘掉忧愁,变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另外,久居闹市的人们应该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鲜空气既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也能对神经系统起到调节安抚作用,从而消除烦人的秋愁。
秋季健身>>>
运动适度 避免大汗淋漓
现代白领越来越重视健康。马飞在工作之余,总是到健身房里锻炼,每次不大汗淋漓,绝不罢休。但是中医专家说,这样的健身方法在秋季并不可取。
朱主任说,秋季气候宜人,正是健身黄金时期。对“初练者”来说,机体很容易适应,也易自此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从增强体质的角度来看,此时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心养肺,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
但是, 根据中医理论讲,秋天又是一个人体的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应循序渐进,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造成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时有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周身微热,尚未出汗时就可以停止,以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如果锻炼后十分疲劳,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头痛、头昏、胸闷、心悸、食量减少,那么你的运动量可能过大了,下一次运动时一定要减少运动量。
值得一提的是,秋天在林阴大道上慢跑,呼吸清新的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但是城市中,车水马龙的马路越来越多,不少人为了省事,就在马路边慢跑来锻炼,其实这是很不健康的。因为秋季气候干燥,灰土容易飞扬起来,使空气受到污染,在马路边跑步,肺活量增加,会吸入更多的灰尘和汽车排出的有害气体,无形中增加了对身体的损害。
进补误区>>>
对症下药 乱吃补品反伤身
专家提醒说,秋季不恰当地进补,反而可能伤身———
误区一 补得越早越好
入秋了,张老师为了家人健康,时常到药店买补品给家人服用。可是连续进补过后,她的老公却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朱主任说,在漫长的酷热夏季里,人们由于喝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入秋后立即大量进补,会骤然加重脾胃及肝脏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误区二 吃补品就是好
吴女士遵循民间“秋季进补”的说法,想方设法托人从东北带回人参,再炖之以老母鸡,没想到连吃几餐后,虚火大增,不仅鼻子出血,咽喉疼痛,而且多年未见的小疙瘩也一夜之间冒出。专家说,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误区三 补品多多益善
朱主任说,在临床上,市民滥用补品引来反效果的事件屡见不鲜。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因此,进补一定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保健防病>>>
“多事”之秋
三种疾病最易发
秋天是寒暑交替的季节,由于气候干燥,冷暖多变,人体一时难以适应,极易发生疾病或引起旧病复发。因此,入秋后必须注意保健防病。秋天需预防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有:
1.胃肠道疾病。秋季天高气爽,人的食欲提高,多食暴饮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腹部着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预防秋季腹泻重在保养脾胃,防止胃病复发。
2.呼吸道感染。秋天气候多变,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也往往加重。因此,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3.心血管疾病。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