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
“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
2011-08-12
□彭兴庭(江西经济学博士)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次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社会说谎之风日渐泛滥。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杜丽群教授指出,“说谎成风必然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8月11日《中国青年报》)
谎言的成本有多高,有数据统计,我国因诚信缺失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数千亿之多。而且,这只是显性成本,因谎言、诚信缺失造成的社会摩擦、低效率和高交易成本,则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感、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所必须拥有的。”可是,诚实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却一度成为当今社会的一条高不可攀的标准。
说真话,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对身负公共责任的官员来说,则不仅如此,还意味着一种良知。然而,良知即使有天赋的力量,在某些力量的压抑下,拥有再多良知的人也将无法喘息。巴金在《随想录》中写道,“我自己也把心藏起来藏得很深,只想怎样保全自己……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作过斗争。”巴金的困惑也正是“偏好伪装”所要解释的:人类普遍具有“虚伪地活着”的倾向——个体往往会因为群体压力而将自己的真实观点隐藏起来。
美国经济学教授第默尔·库兰有本书叫《偏好伪装的社会后果》,讨论了这么一个现象:出于社会压力,人们常常在公开场合伪装自己的偏好,说一些与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不同的假话。库兰教授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指出了这么一个社会现象,尽管所有人都怀疑皇帝并没有穿衣服,但由于害怕与他人观点不一致而招来“不便”,最后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指出这一明显的事实。于是,正如北京大学周翼虎所认为的,这将诞生出一种悲剧性结果:人人都屈从于一个假想的公共压力,导致一个荒诞无稽的谎言却被社会当作真理而接受。
在库兰看来,公共观点不仅能强迫他人沉默,而且能使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迫假装成为这种观点的积极拥护者。这种自我强化的机制,就是“偏好伪装”。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在“说真话”的倡导和维护中,官员是理所当然的榜样。“其身正,不令而行”,相反,“其身不正”,自然“虽令不从”。
是呀!!现在做生意的人。。。。。和其他各行各业的人都在说谎,胡说八道!! 这个调查报告信不信由你,我是信了 最强势的集团都是谎话连篇,还能指望平民百姓诚实守信吗? 一切都是真实的谎言。 流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