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猪 发表于 2012-3-3 15:41

西汉陶炉引专家猜想 据载楚国贵族曾迁移此处

西汉陶炉引专家猜想 据载楚国贵族曾迁移此处
2012年03月03日08:48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http://img1.gtimg.com/cd/pics/hv1/184/123/988/64276249.jpg

一个出土小陶炉,引发文物专家无限猜想
铜鼎、串珠、铁灯……经过河水的冲刷,黄沙退去后,这些曾经深埋地下的千年古物重展容颜。在昨天的瀑布沟水电站工程消落区出土文物价值评估专家座谈会上,出土于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的文物,将两千年前蜀地先人的生活图景,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一个造型独特的西汉陶炉,更是让现场的专家们兴奋不已,笑言可能是烧烤用具的“前身”。
价值评估:现场展示出土文物有铜鼎也有铁灯昨日的座谈会上,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展示了部分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的出土文物:精致的蒜头壶、铜鼎;铁戟、铁刀虽经千年,可棱角分明,仍能看出千年前的锋芒;上百颗的串珠,无不显示消落区当年的繁盛;而一盏通体黑色的铁灯,更是将人们带回两千多年前,反应当时蜀地先人的生活场景。现场专家鉴定,这批文物多为墓葬出土,规模大、规格高,而且造型精美,十分珍贵,这批文物的出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有着重要意义,铁灯的发掘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四川冶铁业的发达。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化石介绍,蒜头壶、铜鼎、上百颗串珠,均在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域首次发现。
奇特陶炉:专家笑言这可能曾是“烤箱”展示文物中有一座造型奇特的陶炉,属于西汉时期,是四川地区的首次发现。这座方形陶炉长40厘米,宽11厘米,灰黑色,略显斑驳,两侧设计了6个孔,底部也有7个,边缘处还有2个突出的手柄。由于河水冲击等原因,出土环境遭到了破坏,当年与陶炉一起埋入地下的器皿不见踪影,暂时无法确定陶炉的具体用途。“也许,它就是当年的烤箱”,四川大学教授宋治民笑着说,“如果是这样,那它算得上是烧烤的鼻祖了。”“也可能是烧炭火的器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赵殿增表示,四川气候潮湿,许多地方都有烧炭火的习惯,“炉壁上的孔就用来增加通风效果。”现场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专家们做起大胆假设。“也不能排除烧烤器皿的可能性”,赵殿增接着说,凭借手柄,可以改变陶炉的位置,“是一个移动的烤箱”,“也或许它什么都不是,只是当时的一件艺术品。”“现在都还只是猜测。”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化石笑着说,了解陶炉的用途,需要更多科学的依据佐证,“也许随着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科学发掘的进行,陶炉用途的秘密能真正揭开。”
文献记载楚国贵族曾迁移到这里历史上关于严道地区(包括今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的记载很少。成都武侯祠研究员罗开玉介绍,严道是秦汉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过去属于“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据点,此次出土的文物,对研究移民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是对四川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补充”。文献上曾记载,秦灭六国后,楚国的贵族迁移到了严道地区,此次出土的文物中,铜鼎、蒜头壶在当时只有中上层人民才可能拥有,且造型属于关中地区的典型器物,“是典型的外来移民产物”。
新闻链接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考古历时7年发掘文物近10万件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考古项目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四川省内历时最长、投入人力最多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也是四川考古史最重大的发现之一,证明了大渡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4年至2010年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的22个文物点累计进行了34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1080平方米。共发现遗迹数千个,出土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唐宋时期的各类文物近10万件。
概念解释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瀑布沟水电站消落区蓄水850米以后,沿江两岸常年形成一个落差60米的消落区。受到库水常年周期性的冲刷淘蚀,许多原本掩埋于地下的文物可能重新露出地面。天府早报记者 毛逸 实习生朱颜摄影肖潇

soma9 发表于 2012-3-3 15:55

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喃~~{:soso_e12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汉陶炉引专家猜想 据载楚国贵族曾迁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