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3

196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和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在一起。(图/侯波)

http://img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031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4

1974年,河南辉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下乡知青。地处太行山区的辉县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图/王树洲)

http://img1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063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4

 1973年,周恩来。这张照片第一次发表在意大利的《时代周刊》上,以后世界各国的报刊陆续大量的刊登,后来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找到摄影师,他又亲手放大了三张原作,并签了字。托他们一张转送周总理,一张送中国外交部,一张送给中国驻意大利使馆。过了几年,周总理去世,四人帮被粉碎,这张照片才在中国发表,(图/Giorgio Lotti)

http://img7.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069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5

现代京剧《红灯记》剧照(高举红灯),1974年摄于北京工人剧场。(图/张雅心)

http://img15.tianya.cn/photo/2008/10/5/10242986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8

1977年,画家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性画家石鲁在文革中受尽了迫害,几乎致死。1977年,石鲁住进了北京通县结核病医院,摄影师在医院拍
http://img7.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219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9

 1994年,电影影星刘晓庆。十余年来先后主演过《小花》《瞧这一家子》《原野》《芙蓉镇》《春桃》等多部影片,曾几次获得百花奖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30年演艺生涯造就中国第一女星。 (图/王文澜)

http://img1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210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39

 2003年,四川凉山地区的彝人照相馆。(图/黎朗)

http://img1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168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0

 2006年,河南开封。(图/付羽)
http://img16.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115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1

 2006年,东北人。(图/王福春)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1

 2006年9月,台湾。孔子后裔孔德成,长孙垂长,曾长孙佑仁。(图/曾年)

http://img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153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1

2007年3月,国家体育场(鸟巢),做钢梁防腐的工人。(图/傅小海)

http://img14.tianya.cn/photo/2008/10/5/10243151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2

 图片故事之40年 28个女人的青春容颜
  
  文、图/姜健
  
  28位女人40年前后的黑白彩色两张照片架起一个时空隧道,再次重现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06年的某一天,我的朋友婴父给我看了一堆大大小小的老照片。全是一些40年前郑州援藏支边女青年的留影,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帮她们做个简单的影像回忆录,这正是我这些年感兴趣的肖像系列影像最好的素材,当然求之不得。之后我们约见了当年的苗素培连长和王建华排长。
     1966年10月,西藏军区生产部到郑州招人。233位热血青年独树一帜,离开大字报、大标语铺天盖地的郑州,告别了父母和亲人,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西藏高原之旅。千里青藏线,六月飞雪,十月冰封,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左右。这时她们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大的不过20出头。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她们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十多年之后她们陆续回到郑州。
    2006年是这些郑州援藏支边女青年进藏40周年纪念。40年之后的今天她们又聚到一起重温当年在西藏灵芝地区的“战斗”生活。由苗、王这二位当年的领头人倡导,让大家共同参与,每人写一段文字并提供一些老照片,用文本的方式做一个回忆录。大家在商讨如何制作这个文本时,我提出了一个影像回忆录的策划。当时婴父给我看的那些老照片中,有一张合影照我印象特别深,这是在1966年,文革初期最典型也最正式的一种合影照,29位热血女青年手握“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以忠字墙为背景拍的一张合影照,照片上题有“中华儿女志在高原”的革命口号。另外还有很多按当年的革命时尚拍摄的人头像。那个时代,头戴军帽、梳两个小刷子、胸前佩带毛主席像章在照相馆正式照一个二寸小照片是很时髦的。这张合影照就是我们所有记忆的起点。我建议在郑州博物馆为大家按40年前的排列位置重拍一个合影,其中一位去世的战友我们为她留出了一个位置,同时我还为每人拍了一张特写头像。用40年前后的影像作一个时空的对比是最好的回忆方式,因为肖像是可以阅读的。这次拍照大家是既兴奋又感慨,40年之后老照片上的28位现已五六十岁的老战友齐聚郑州,说不尽的是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我和她们是同时代的人,有过类似的生活经历。见到她们的第一面还没有看到她们每人写的回忆录时,我已在她们的脸上读出了40年的人生故事,并预感到这些丰富感人的生活经历已经不属于她们自己。一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1859年的感叹:“肖像啊!还有什么能比肖像更为简单、又更为复杂,更为显然、又更为深刻!”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5

1969年,援藏雪巴女排。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5

 2006年,雪巴女排。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7

 女兵彭卫华。

http://img14.tianya.cn/photo/2008/10/9/10298924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7

女兵赵爱香。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08/10/9/10298936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8

“是寿者相”
  一个人62年的留影
  
  叶景吕在62年的62张肖像照片中勉为其难地保持着人的尊严,也依靠肖像摄影,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找到一方自我的容身之地。
  
  文/顾铮 图/由同冰雪提供
  
   
    
    叶景吕,一个见过世面的不算普通的普通人。他出过洋,当过族人大清官僚的跟班,也做过个人生意。从1907年到1968年,他每年都去照相馆拍摄一张个人肖像。用这些照片,他编制一部跨越了大清国、中华民国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影像自传,不,个人影像传奇。至少我们不曾发现,在历史上曾经有第二个人有这么一种耐心与热情,以一种严肃的、端正的方式,借助摄影这个方式来书写一个个体生命的漫长历程。
    看叶景吕的照片,我们会发现社会的变迁与动荡也在他的个人肖像摄影中有所体现。当然我们可能会首先关注诸如时尚的变化。比如服饰的变化、照相馆内的道具、陈投所反映的对于现代生活的想象与物质生活的品质。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是他主动地把时代变迁纳入到他的我认为可称之为“年度个人肖像”的肖像照片中。比如,1952年的叶氏年度个人肖像,非常突兀地被一张剪影像所取代。他认为这是自己的“污浊之年”,因为一是长子加入老母道(时称“反动会道门组织”),他被牵连受“取缔”(此处“取缔”不知作何解,老母道当然被取缔了,但他个人如何被取缔,则已然成谜),二是在“五反”时被长孙检举代亲友卖金子。时代剧变之下,家庭亲子关系受到冲击,是谓众叛亲离。从照片中我们已经熟悉了的敦厚善良的叶先生,可能深怕这种对于社会与亲人的失望与受到的心理打击,会被照相机的锐利镜头“揭发”出来,因此上街找了个剪纸先生,照着自己的侧脸剪了一张剪纸像贴在像册里。他的弃摄影而就剪影,我认为大有深意。他可能以这种方式拒绝包括自己在内的时代与世界展开交流,也向周围的人与环境表示某种抗议。这个侧面剪影的黑,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我们也许可以认为,他在人人表态的时代里,以黑脸表示蒙羞,无颜示人,所以用一黑影自警。也有可能,他以这种方式在向时代表示一种妥协,甚至是“认罪”。当然以上两事据他在剪影边上的附记,经登记坦白免于追究,然他仍然觉得“平生无作恶贪污而蒙不洁之罪名”,心有不平,因此才有此曲折的表现。黑影本身,虽然是个“人形”,但那不就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污点”吗?这可以称为视觉“微词”。这张剪纸是叶景吕一生62张照片中唯一不是照片的“照片”,同时也呈现了个人与摄影的关系。在他意识到社会不能给他清白时,他同时也可能意识到摄影中的个人形象再有尊严其实也是无济于事。从他对于肖像摄影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可以说是有点自恋的钟情的历史看,这个黑影无疑是一个对于个人与摄影之关系的小小的背叛,这是一个插曲,也是个人史上的一个事件,不可等闲视之。
    从叶景吕留给我们的这62年的62张照片中,我们发现摄影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现个人与摄影的关系,同样也会发现摄影本身、特别是肖像摄影本身的变化。这个变化既包括了变化,也包括了不变。我可能更关注的是不变化。比如,不变的是,肖像摄影从赋予个人以自信的角度出发采用的美化的手法,这可以从拍摄时的布光看。如果不是“艺术照”(这个说法提示我们将来可以单独考察“艺术照”为何),尽管时代经历了三朝变迁,但布光仍然是比较漫射的光线,以求得均匀的照明为首选。而对于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的形象处理,从青年壮年到老年,所摄取的人的身体部分也是有相应变化的。青壮年时,全身像甚至可说是唯一选择,而进入老年,则以头像为主,人的身形变化在照片里被回避了。这些常套手法,似乎不因时代变化而放弃。而在背景处理上,到了叶景吕生命的后期,背景就基本上没有东西出现,虚化的空白成为了一种基本模式,这可以理解为拍摄老人时所常用的手法。
    叶景吕在肖像照片中勉为其难地保持着人的尊严,也依靠肖像摄影,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找到一方自我的容身之地。他是躲进小照成一统,以维持一种持续的尊严感,不使其失落于历史巨变中。而他的这批照片,其实也改写了自拍拍摄的定义。这是他借他人之手完成的自拍。同时,我们当然习惯性地想到,这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的无意识实践。
    正好在看到叶景吕的照片之前不久,有机会去江苏常熟参观翁同龢故居。故居内陈列的一幅翁同龢手书条幅曰:“野史未尝无作者,古书相对作端人。” “端人”叶景吕的摄影行为,就是以摄影的方式书写一部肖像摄影史的野史。我们未尝不可在不考虑严密的对仗的前提下,将翁同龢这个对子改为“野史未尝无作者,镜箱相对作端人。”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8

 叶景吕:1907年。

http://img10.tianya.cn/photo/2008/10/9/10299913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8

1916
http://img12.tianya.cn/photo/2008/10/9/10299929_13728071.jpg

世人皆醉 发表于 2008-11-15 13:48

http://img13.tianya.cn/photo/2008/10/9/10299948_13728071.jpg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图片讲述中国人160年肖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