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27|回复: 1

[同城生活] 来点猛的---过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严重危害我国实体经济

[复制链接]

0

主题

1794

回帖

5078

积分

少尉

UID
10563
回帖
1794
主题
0
积分
5078
阅读权限
130
注册时间
2008-5-8
最后登录
2009-9-11
在线时间
295 小时
发表于 2009-8-3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属于财富再分配的形式,它们只能将原来的社会财富进行内部分配,而不能增加财富。当经济危机导致的社会经济信用下降,资金流动被阻滞,社会生产急剧下滑时,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舒缓经济衰退的速度,增加社会流动性资金供给,延缓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给企业调整生产和合理处理企业资产的时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这样的经济策略来刺激经济增长!他不能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想通过通货膨胀来掩饰经济衰退而导致的无价下跌,只会延缓我们认识经济中的失衡和病症,让这些问题和病症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治,变成越来越大的经济灾难!眼前鲜明的案例就是美国格林斯潘制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一、财政政策  
       由于我们当前的财政投资基建项目都是面向很少的一部分人受益,特别是那些能够拿到工程的“贵人”或者供货商等相关利益者,而他容纳的就业却不会很多,就业人员的工资等在总体里面的比例很低,所以在这种官员主导的非效益型投资中,受益人和投资经济效率悔很低。(其中,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铁矿石谈判的3大巨头也开心地参与了瓜分,4月以后铁矿石现货价格暴涨,同时进口大增。)
    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9.6%,如果今年后几个月数据与此相当,财政收入增长9.8%的年度预算将不至于落空,而这正是财政部一直最担心的问题。

  困难显然还很大。

  “近期财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成品油税费改革后转移性消费税增加较多以及一些一次性收入增加的影响。”财政部6月份收支报告指出,全年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而支出势头不减。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考虑到大量的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财政压力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经济没有明显起色,那么未来的财政状况将令人担忧,财政空间也将变得越来越狭窄。

税收收入的负增长局面从2008年7月一直延续到今年5月。

  时至6月,在经济刺激政策带动下,增值税、营业税实现正增长,带动税收才首次实现正增长12.2%。

  而整个上半年,受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拖累,在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补充下,全国财政收入仍然同比下降了2.4%。

  收入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在大量增加。

  去年第四季度已安排新增投资1040亿元,2009年共安排新增投资4875亿元。截至6月25日,1.18万亿元新增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已安排资金5915亿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财政盈余5073.5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了约57.5%,其中,支出则同比大幅增长26.3%。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等与生产相关税种的大幅减收,还反映出实体经济依然不容乐观。对此,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特别是企业经济形势依然没有走出困境。

  “目前,财政收支形势不容乐观。”王雍君直言,即使“保八”成功,财政收入依然很难乐观,历来财政收入的波动幅度都远大于经济增速。

  而财政压力还不止如此。

  在王雍君看来,9500亿财政赤字在3%的警戒线范围内,但若加上规模巨大的隐性债务,财政压力就非常大了。据他分析,公开官方数据并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数额巨大的政府隐性债务,如财政担保和财政支持的政策性银行均发放了大量高风险贷款,一旦出现问题,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将不得不由政府承担。

严峻的财政形势下,既定的税制改革则走向了两难路口。

  5月25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其中物业税、环境税、个税、资源税等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被再次提及。

  但是,记者一直跟踪采访获悉,这些广受关注的税制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实质进展。最典型的是资源税改革,这个早在2007年底就已经确定要出台的改革方案,至今难产。

  《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公布之时,曾有专家分析,为增加提振经济的财力保证,以增加财政收入,一系列税制改革提速可能成为选择,不过到目前为止,税制改革提速迹象并没有显现。

  有财政部人士告诉记者,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出台税改方案将更加谨慎、难度也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增加企业税负的税改将增加企业负担,对实现经济复苏不利;而有利于企业的减税政策则会造成财政进一步减收,加剧财政困难局面。

  事实上,此前公布的高达5000亿规模的减税方案,已然加剧了财政收入的困难局面。财政部上半年税收收入分析明确指出,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大。

  记者了解到,受减税政策影响,证券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在股票、汽车成交额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减收,出口退税大幅增加也相应减少了税收收入。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胡少维则撰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依然较多,即使相关税制改革方案成熟,也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把握好出台时机。

0

主题

1794

回帖

5078

积分

少尉

UID
10563
回帖
1794
主题
0
积分
5078
阅读权限
130
注册时间
2008-5-8
最后登录
2009-9-11
在线时间
29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原先计划全年5万亿新增贷款规模,但是1-6月份已经超过7万亿。这些钱都贷给谁了呢?我向大家都清楚,肯定不是穷人。中国消费不景气,是因为穷人无钱消费,而富人消费倾向虽收入边际递减,而投资,在中国几乎各个行业都存在大量过剩产能,理智的经济人(或老板)大规模增加实业投资的肯能行很低,即使投资,也是在增加果生产能,为下一轮经济危机作准备。

    “投资过快增长拉动下,消费仍是短板,出口则持续低迷;另一方面,钢铁、水泥产能明显过剩,民间投资仍按兵不动,更为诟病的是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烈。”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等中央智囊级专家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
    数据显示,目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尽管已由年初3.8%的低点升到了10.7%,但和正常情况下的40%左右的水平仍相去甚远。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在拉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净出口反下拉GDP增长2.9个百分点。

  对此,郑新立直言,投资一家独大,三驾马车严重失衡,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复苏初衷。曹凤岐也认为“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这也和最近中央高层频繁表态的判断一致。

  工信部刚刚公布的数据证实,目前投资聚集产业已是产能严重过剩,前三名正是钢铁、水泥和船舶;其中前5个月,全国水泥新增产能超过2亿吨,造船工业能力过剩约1600万载重吨左右。与此同时,在信贷大量流入楼市、股市之际,民间投资却不足,广大中小企业依然不振,信贷结构严重失衡。

  更为激烈的质疑来自上半年7.3万亿、全年或超10万亿的天量信贷,这导致对未来的通胀预期不断高涨
    深圳刚刚大幅下调最低工资标准指导价可以看出,普通百姓工资收入并不理想,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所以我们的宽松货币政策形成的贷款,大量流入到房地产、股市、期货等投机市场。由于获得贷款的条件较低,大量空壳有限责任公司很容易获得大笔资金,通过资本市场漂洗,某些公司获得投机收益,而某些公司必然出现大规模亏损,无法偿还银行贷款,形成新的呆账坏账。

    由于现在的贷款,很多具有行政性,非商业性的贷款必然的大量亏损目前中国完全公司化商业化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这样类似美国次级债导致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不久就可能在中国上演,到时银行会提高利率收缩信贷,导致原本需要贷款的实业,难以获得贷款或者贷款成本提高,将破坏实体经济,形成新的经济链条断裂,新的病变蔓延!

    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

  “上半年7.4万亿的信贷投放有点反应过度”,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表示,未来一旦对货币发行控制不力,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的泡沫和通胀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表示,今年以来信贷投放增长速度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令人担心,调研发现大约50%的资金流向了股市、房地产、票据市场,另外一半资金是流向了实体经济,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平台,或者是地方政府的项目上。“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的捆绑”。他表示。

地方财政压力或转嫁银行

  今年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铁、公、基”被认为是此轮刺激计划中最大的受益方。国有企业、地方政府获得信贷的同时,专家认为也隐含了危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天量贷款可能带来的问题一个是资产价格上涨,另一个是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这可能会使银行一部分贷款演变为不良贷款,未来中央财政可能适当地要给地方财政补贴。

  他解释说,由于中央启动了刺激计划,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挪用成为必然选择,但不过是暂时转移了压力。他认为,中央财政情况是很好的,地方财政可能有问题,很多乡财政欠了很多钱。李稻葵建议,应该大量地发国债券缓解地方政府的压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也表示,银行跟着政府项目走,现在是银行争着给地方政府贷款。他表示,现在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允许举债,但是事实上这些年地方政府是一直在以各种方式举债。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是救治重伤病时的输液"救急",治病----完全依赖葡萄糖肯定是没有用的。

     
      首先,我们要解读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到底是什么?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本身性问题,中国的一些御用、整天忙于应酬而无暇做研究者告诉我们说:这是美国人金融监管次级债等金融创新不力----是华尔街的错!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只要美国改进金融系统就可以化解金融问题,就可轻松化解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将会进入新一轮的经济高涨时期。
    但很显然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邮箱:80411235@qq.com|营业执照|网站法律顾问|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简阳论坛 ( 蜀ICP备2021016404号-1 )

关注简阳论坛
官方公众号

GMT+8, 2025-8-19 11:32 , Processed in 0.03685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