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4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球经济的前景依然不太明朗,但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已经成为现实。现在,不少投资者以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进入新的上升通道,牛市已经再次来临。不过,笔者以为这些预期可能过于乐观,今后一到两年内,中国的资产价格仍然面临下调的重大风险。
GDP增长回升,主要是得益于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央政府4万亿元的投资措施,是推动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而地方政府各自出台的经济建设计划接近30万亿元,几乎相当于全年的GDP总额。在政府如此全力投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实现8%左右的增长目标,几乎没有多少悬念。
所有这些原因使得中国经济在短短的一两个季度内出现了强力的反弹,但经济增长走过低谷,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保得住经济增长,但就业、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仍面临困难。在出口市场前景持续暗淡的前提下,产能过剩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这就意味着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再次形成通胀预期,通货紧缩的压力很难快速消除。这将给企业赢利造成持续的压力。
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往往是经济周期的滞后变量。即使经济增长继续回升,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继续恶化。它的最终结果将落实在两个指标上面:失业率和收入增长。通常实体经济在开始上行之后,失业率仍然会继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解聘雇员的决策一般会滞后一段时间。这样综合起来看,中国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其实尚未过去。
中国经济不仅成功地避免了负增长,而且率先走出增长低谷,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经济反弹过快更大的弊端,则反映在国内经济。过去近10年来,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主要反映在对出口市场依赖过度、投资占GDP的比例过高、大宗商品消费过多、经济效率过于低下等等。10年来,政府一直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比如控制投资规模、人民币缓步升值和刺激消费。只不过现在看来,这些措施的效果还不够明显。10年来,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加剧了。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彻底打破了所谓中国已经与美国经济脱钩的幻想。但有些专家也将这次金融危机看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既然出口市场出现问题,中国就不得不提升国内需求来支持经济增长。如果政府能成功地维持高速增长,也许就能成功地实现国内与国外需求之间的平衡。
现在看来,政府确实成功地增加了国内需求,经济增长保持8%水平也没有问题。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政府过于关注短期经济增长,经济刺激措施不仅没有缓解结构性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变得更加突出。比如,在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固定资产投资占到90%以上,用于支持社会福利设施和刺激消费增长的开支非常少。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如果经济增长是主要目标,那么增加投资就比增加消费要容易得多。不过由于政府主要通过投资支持经济增长,投资占GDP的比例进一步增加,消费不足的问题也就变得更加严重。
可以说,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是成功的,但是要警惕忽略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甚至正是由于经济刺激措施使得经济结构的矛盾变得更为突出。从这个角度看,如果经济刺激政策的成功,降低了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这对长期经济增长不见得是好事。正如我们一再提出的,其实应对危机政策的重点应该放在保护民生上面,如果经济刺激措施集中解决老百姓的收入和经济安全问题,那么即使经济增长速度低一些,反而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今年年初以来,令人瞠目的信贷扩张确实有助于经济复苏,但必须明察多少用于推动资产价格泡沫。当然,在短期内,资产价格暴涨也有助于经济复苏,起码股价上升增强了企业融资能力,房价上涨也可以提升房地产投资,所有这些最终都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可问题是,如果资产价格是基于对经济基本面虚无缥缈的判断和流动性泛滥的推动,最终收获的只能是泡沫,还有跟随泡沫破灭而来的灾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