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5 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提问:有的对症治疗了,吃点退烧药,或者喝开水休息自愈了,也就没事儿了。
冯子健:这是最近最需要宣传的。现在各级疾控机构正在快速地推进疫苗的接种,我们希望能够把生产出来的疫苗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到最需要保护的人身上。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同时也需要生产周期,不可能一下就到位。与我们国家巨大人口规模相比,疫苗的数量还是不足的。这样,公众的个人预防就显得至关重要。正如刚才这位记者说的,如果出现了流感样症状,或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打喷嚏等,要在家里休息,等症状消失以后再上班。要做到这一点,各个社会组织都要配合,单位的领导需要理解这一点,能够支持,能够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员工病休,带病坚持工作在这个时候不值得提倡。这样既有利于整个社会预防,也有利于防止在其单位的传播和暴发。在流行高峰季节,各单位都要做好这一点,鼓励大家有病了在家里休息,症状消失24小时后再上班,这对减缓整个社会的传播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对预防甲流在一个集体单位的暴发也是有作用的,这是有证据的,国际上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在家庭里因病休息的人要注意家庭内的传播,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家庭里的高危成员,比如慢性病人、很小的小孩子、很老的老人、孕妇,都是需要得到特别保护的,因为他们是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要尽可能避免让他们受到感染。
病人还要尽可能减少非必要外出,如果有必要外出,比如到医院就诊,要乘坐公交车,要到超市里买东西,这时候要戴上口罩,这是必要的,保护别人,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如果你没有戴口罩,这时候你咳嗽、打喷嚏,就要掩盖口鼻,要用纸巾、衣服挡一下,不要直接喷溅到别人面前。
其他健康的人,平常很重要的一点,而且非常简单又有效的就是要勤洗手。洗手是很有效的措施。勤洗手,也不要求很复杂,就是用肥皂或用洗手液,如果没有,直接用自来水冲洗也有效。平常如果有条件的话,带上一瓶免洗酒精,挤在手上,搓一下就可以。很简单,很多超市里都有卖,很有用,特别是平常要跟别人接触的人,比如售货员、公交车售票员等等,最好手边带一瓶,这对预防感染都是有帮助的,对减少家庭传播也有帮助,减少在单位的暴发也有帮助,当然对个人也有好处。
记者提问:甲型H1N1流感是不是得过一次就有免疫力了?
冯子健:亚型的流感的流行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目前没有发现感染以后再感染的。
记者提问:感染过以后的血清中有没有抗体?
冯子健:有几个国家已经做了血清学调查,经历流行的地区的人抗体水平高。因为打过疫苗以后都会有很高的抗体,更何况是自然感染。
记者提问:比如我今天是第一天发烧,是需要立刻到医院就诊,还是过几天高烧以后再去就诊?因为如果是去医院就诊,很可能不是甲流的反而感染上甲流。
曹志新:看谁发烧,如果是一个两岁的娃娃、70岁的老人、正在妊娠的妇女,或者是哮喘病人,大家都不否认,要立刻去医院,所谓高危人群出现症状,要在第一时间去就诊。换言之,三四十岁、二三十岁,身强力壮,发了一次烧,暂时观察一下是有好处的,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能就不是什么流感,二是即便是甲流,根据我们的统计,典型的病人三四天之内就好起来了,就像您说的,本来没什么事,去了医院又可能会出现交叉感染。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是非流感高危人群短时间在家里观察一下,可以大大缓解目前的医院压力,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医疗资源救治重症病人,于己于人都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是有前提的,必须是身强力壮的非高危人群。
沈颖:如果精神不好,发烧很高,呼吸困难,还是要去医院就诊。如果去医院,不管看什么病,都要戴口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预防甲流交叉感染的措施。
记者提问:正常人需要戴口罩吗?
沈颖:正常的公共场所可以不戴,如果去医院就要戴。
记者提问:如果我们平常坐地铁,人群很密集,是否需要戴口罩呢?
沈颖:戴上更好。
记者提问:刚才两位医院的专家讲到,在医院里的发烧的病人并不都进行采样检测。如果这样的话,有一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人没有监测到并进行网络报告。请介绍一下,现在卫生部门每周通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数字是分别从什么渠道得到的,从疫情监测的角度来讲,通报的这个数字有什么考虑?
冯子健:现在我们不再要求对每一例发烧病人都做实验室确诊。我们要求对每一起呼吸道疾病暴发都要进行调查,并进行实验室诊断。目前,通报网络直报系统报告上来的病例主要有这样几类:一是甲流的暴发中所涉及的病例,二是进行哨点监测中确诊的病例,三是确诊的重症病例,此外,也有一些实验室确诊的散发病例。大量未经实验室确诊的病人都没有再报。目前5万多的报告病例人数,其实只占5月11日发现第一例以来,总发病人数的很少一部分,大家不能用这个数来估量总的感染人数和发病人数,这要和实际的数字差得很远。
我们现在利用这个系统观察一下暴发的起数,只是一个趋势性的分析、趋势性的监测,我们用它作为报告平台,来观察重症病人发生数。我们要求尽可能发现每一个重症病人,当然现在也不一定能做到,这和每个医生的判断、警觉性有关,他怀疑病人是甲流,可能就会做检测,如果临床上没有怀疑病人是甲流,可能就没做,可能就漏掉,当然我们希望每一例重症甲流都通过我们的监测系统报上来,让我们掌握重症的变化趋势,对病毒的变异做出预警。
关于疾病流行强度,流感样疾病占总病例的比例和病毒监测阳性率已基本可以满足我们观察疾病流行强度的需求。
记者提问:现在从儿童医院接诊的情况来看,青少年、儿童发病人群的特点是怎样的?学校目前是防控的重点,学校的疫情监测是怎么做的?是单独的一个系统还是纳入到网络直报里?
沈颖:从我们医院的观察来看,从10月23号开始发热门诊病儿就诊有一个突发高峰,夜班发热孩子就诊比以往增加了35%左右。有大部分是6—12岁的孩子为主,可能原因是学龄儿童的聚集性,天气转冷,空气流通不是很好,种种原因造成了这样一个小暴发。我们医院收了10例重症病人,其中有一例是危重病人,现在经过抢救已经缓解。我们监测了大概600多例流感样病人,这当中60%是甲流。
记者提问:学校的监测是怎么进行?现在我国对学校的防控会不会出台新的政策或新的做法?
冯子健:新的政策未来还是要由卫生部和教育部共同发布,最近几天有可能会颁布。关于学校暴发的预防技术,有几点我想强调:一是,如果出现流感样疾病,或者是急性发热感染症状,就要在家休息,不要再来上学,要休息几天,好了再来,做到这一点,对预防学校传播和暴发有很好的效果,一定要给学校、给家长说清楚。
沈颖:这点特别重要,因为有很多家长怕孩子落课,都来医院开证明,着急让孩子上课。
冯子健:我个人认为,在不需要药物控制的情况下,发热、咳嗽、打喷嚏、咽痛的症状消失以后24小时,可以作为学生复课的标准。一是为了这是便于掌握,有关部门还是作了时间规定,好像是7天。另外,在上学期间,如果学生出现了发热呼吸道病状,老师要赶快把孩子带出教室,把他尽快送回家。寄宿制学校里可以做一些安排,对有这样症状的学生进行隔离,比如单独住宿舍,和其他的同学隔离开,这样做对预防甲流在学校的环境里暴发是很有帮助的,要完全避免发病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预防大规模发病。另外,要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勤洗手,学校也要想办法提供方便学生洗手的条件,大家想想办法,在学校里积极采取措施,也有利于甲流的预防。就预防来讲,学校里可以做点工作,如果认为让学生自觉报告自己不舒服、家长自觉把发病的孩子留在家里做不到,学校采取用作做晨检的做法也是可以的。
沈颖:枪式的体温计在天冷了的情况下可能不管用,现在很多学校都用体温计,课间也要出去通风。
冯子健:做到这些,就有利于学校暴发的预防。
记者提问:现在供暖期就有一个矛盾,通风了大家觉得冷,会容易感冒,但是不通风又不利于空气的流通。
沈颖:可以定期通风,不是总把窗户打开。
冯子健:在刚才我说的前提下,学校采取停课措施主要判断依据应该是病休的孩子数量是否已经使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进行下去,如果有一半孩子都病休了,还要上课,这也是不现实的。当然教育部也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初步定的是30%,如果有30%的学生明天不能来上课,那么就可以停课。要把握好停课措施的时机,尽量降低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记者提问:近一段时间,疫情发展迅速,目前给医疗卫生机构造成较大压力,据说北京儿童医院,一天就接诊几千例病例。根据国家的防控策略,要突出重点环节、加强重症救治,就目前这种疫情形势和就诊状况,曹大夫对轻症病例在就医上有什么建议?
沈颖:所有的公共卫生事件,像感染性疾病,儿童肯定是首先发作的,因为他本身的身体原因,发育比较不完善,抵抗力弱,这个群体也有聚集性的特点,所以儿童首先发病是一个普遍新的规律。从23号开始,北京两家大的儿童医院突然发生高峰以后,北京市卫生局反应很快,立刻启动应急预案,主要的措施有两个,一是把所有北京市有医疗资源的103所有儿科的医院全部24小时开放就诊,儿童医院是常年24小时开放,但大部分儿科都不是24小时开放,这方面我们要感谢媒体,媒体的宣传很快,在媒体的宣传下,家长就近医疗,给我们分流了很多病人,所以我们的门诊量降到8000、7000、6000,现在降到5000,给我们缓解了很大的压力,同时我们采取了措施,所有的医生、护士,不管是在休假还是在上学,全部回到医院上班。我们认为,如果是轻症的病人,就近治疗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儿童还是要去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观察,对孩子来说,这是目前治疗和防御甲型流感比较好的办法。
记者提问:刚刚说儿童医院一天5000人是指发热吗?
沈颖:10月23号来就诊的内科病人是5000多,病人总数将近9000,现在病人总数已经降到5000—6000,内科病人是3000多。CDC报告甲流病人总数并没有减少,我们医院病例数减少,主要原因是北京市政府和卫生局的紧急措施,全市103家有儿科的医院开放24小时儿科门诊,分流了发热病儿的关系。
主持人:今天的通气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