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龙泉驿区汽车产业销售收入430亿元,城镇化率达65.6%
7月23日,参加四川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代表走进龙泉驿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到多样、从低端到高端”,行至成都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引得大家啧啧称奇。与此对应,2010年,龙泉城镇化率达65.6%,与“十五”末相比,提高30个百分点,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连续3年位居全省“十强县”第2位。
围绕汽车产业,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是龙泉驿区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突出经验。面对未来,龙泉驿区信心满满。该区在“十二五”规划中,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成都国际汽车城”发展定位,并提出“带头建设中国现代汽车产业新高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奋斗目标。
经验一:咬定汽车主业不动摇
咬定汽车主业,坚持开放合作,这一思路贯穿龙泉驿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始终。
咬定汽车主业,上规模上水平。2010年,汽车产业实现整车生产10万辆、销售收入430亿元、增加值95.4亿元、税收34亿元,分别比 “十五”末增长7.3倍、13倍、12倍、27倍。
咬定汽车主业,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形成核心产品竞争力。“十一五”期间,经开区引进以汽车为主导的重大产业项目187个,到位省外资金380亿元,利用外资8.1亿美元。其中,引进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等3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40家上市公司,引进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重大项目120个。为了做好重大项目服务,龙泉驿特设了在全国几乎独一无二的“汽车局”。
坚持开放合作,龙泉驿的汽车产业触角已延伸至行政区域外,具有了一定的辐射能力。借成都、资阳战略合作的东风,100平方公里的成都资阳工业发展区首期启动16平方公里,已引进以汽车配套为重点新型工业项目52个、总投资68.3亿元。
“既更加优化经开区的产业结构,又为建设成都国际汽车城开辟了更大空间。”高端的指向还将继续延续。在龙泉驿,新能源汽车发展已取得阶段性突破,7个汽车贸易综合体即将开工。
经验二:系统化培育造血型城镇
“南部汽车研发制造,北部汽车贸易博览娱乐,中部生产生活配套”——从“两化”互动角度看,成都国际汽车城呈现的发展格局,将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载体。
回头看,龙泉驿的经验在于,立足产业园区,建立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龙泉驿确立“一主两片三带四团”城镇体系建设,以汽车产业园为主打,主城区与重点镇协同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围绕园区建设,推进内外道路与管网建设,进而与更大区域范围内如地铁2号线、成简快速通道、成安渝高速等省市重大交通工程实现联动。人居环境方面,立足产业配套,经开区实验高中、省医院城东分院、市民健身公园等263个项目建成投运,城镇新增绿地110万平方米、健身绿道40公里、龙泉山植被4.4万亩。
与此同时,经开区汽车产业和城镇服务业分别吸纳就业12.53万人、16.1万人,为城镇造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比肩全省,龙泉驿的城镇化成果凸显: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0.3%,龙泉达到65.6%,该区汽车产业园、主城区与重点镇分别比“十五”末扩展37、12、9平方公里,成都国际汽车城聚集了18万多名职业技术、教育科研、投资创业、高端管理等人才,人才总量比“十五”末增长2.9倍。城市常住人口达76.7万,流动人口达18.5万,百万人口现代城市初具雏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