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4日,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成都金牛宾馆隆重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了全省第二届“文明城市”,简阳市喜获殊荣。
天府雄州,在科学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走到了全省城乡统筹发展、城市文明创建的方阵前列。
透过这份“含金量”极高的荣誉,我们看到了简阳人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征途上孜孜以求的身影。因为,这颗甜美的“果实”已经在简阳市科学发展日益茁壮的枝干上孕育了整整6年。早在2005年,简阳市就确定了“三年创市级,六年创省级”的文明城市创建目标;2008年简阳市全面拉开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大幕。
“省级文明城市是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极为重要的城市品牌,简阳市的发展需要这个品牌!”简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涌涛说,“创建文明城市是改善发展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城市形象、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是群众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这话道出了简阳市创建“文明城市”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简阳人何以有如此强烈的“文明城市”情结。
掂念简阳人的这份创建情结,顺循简阳市创城的演进图,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简阳人独辟蹊径地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发展聚势,为竞争破题的那份睿智和坚持。
细细研读简阳市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历程,创城之路折射出两条日趋耀眼的轨迹——城市魅力日益凸显,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解读之一
崭新思路
引领创建高效推进
思路决定出路。简阳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打破常规、创新思维,以崭新的思路清晰定位,扬帆起航。
近年来,飞速崛起的简阳,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龙泉山阳面,以自身超常规的发展,跳动着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强劲脉搏。
简阳市紧紧围绕“在资阳市率先发展、在全省丘区领先发展、在成都经济区竞先发展”的“三先”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努力建设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建设和谐幸福新简阳,奏响了飞速发展的华美乐章。
简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宏斌表示,在加快发展的工作实践中,已深刻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地方形象的直观体现,直接反映当地班子作风、干群面貌和精神状态,是对外开放的无形资产和独特名片。一个城市环境好了,对内就有凝聚力,对外就有吸引力,综合表现出来就有竞争力。
一个全新的认识,如同清风般拂过,给囿于传统发展道路的简阳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思维冲击。
强势崛起的简阳,不断积蓄新的能量,努力谋求更大的腾飞。而创建文明城市就是实现这个腾飞的强力助推器。
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高简阳城市档次,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把简阳市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优势,提升新一轮区域竞争实力。为此,在成功创建资阳市级文明城市后,简阳自加压力,积极进取,于2008年3月做出了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决策部署,全力打造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简阳人深刻认识到,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因而简阳市始终坚持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创建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创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简阳市先后制发《关于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的决定》和《关于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围绕创建目标,狠抓薄弱环节,突出以民为本,实现全民共建共享”的创建思路,突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城市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为加强创建工作,简阳市组建了一支有力的创建队伍,将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市上组建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指挥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指挥长,12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指挥部,积极有力地组织全市上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简阳市将创建活动经费列入市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让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财政账本日益厚重。同时,简阳积极探索“财政拨、单位投、群众捐”的多元投入模式,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保障有力的创建工作网络。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事事有人负责、项项有人落实,简阳市按照“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原则,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坚持每天督查、每周汇总,及时梳理问题,提出建议,并以创建办文件形式下发各单位。创城以来共下发督查通报、督办通知110余期,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年终各单位目标考核,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担责”的责任制。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跳出创建抓创建”,简阳市的创建工作以稳健的步伐迈向成功,引领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发展。
解读之二
新城拓展
宜居简阳凸显魅力
宽阔平坦的雄州大道、花木扶疏的河东江畔、流光溢彩的滨江路、载歌载舞的川空文化广场、时尚美观的城市建筑群、新建成的东城新区……构成了简阳市城市风景的新亮点。简阳城市的变迁,源于全市创城工作。
“现在生活在简阳,比生活在成都还好,一江两岸,山水园林,青山绿水过的好似城市中的田园生活,这些都是创建文明城市给简阳市带来的变化。”在成都工作了几十年,退休后定居简阳的李大爷高兴地说。
简阳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何而来?
2008年3月28日,简阳市发出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园林城市”动员令, 立誓打响一场天蓝、地绿、水清、景美、人和的“攻坚战”。
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描绘。简阳市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专家和成渝两地专业机构,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和资阳市“2+3”城市发展战略,立足毗邻成都的区位优势和“一江一溪众山丘”的自然景观,科学编制城市发展规划。规划编制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以东城新区为龙头,联动推进西城旧城改造、城南工业新城拓展。
简阳市打破以往“不过江”的惯性思维,将新城市拓展建设的目光投向了沱江以东的地带,提出了“抽松旧城、开发东城新区、完善市工业园区城市功能”的口号,计划再造一座功能齐全的新“简阳”。
东城新区迅速扩张,城南工业新城功能日益完善、规模日趋壮大,旧城改造也如火如荼。简阳主城区面积,迅速拓展至20.5平方公里。同时,50平方公里的山水园林城市规划,也正在沿沱江两岸铺开。
根据规划,简阳市以城区沱江段的五座大桥和城南大道、雄州大道为骨干网络,向东,将东城新区定位为集金融、商贸、服务于一体的行政、文化中心;向南,打造城南工业新城;向西,将西城改造成完善的商贸集中区。
随着三岔湖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的形成,简阳挤身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规划在建的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路、成资渝高速路、成渝城际客运专线,也奠定了简阳在全省交通格局中的枢纽地位。
着力完善市政设施,大力实施亮化、彩化、绿化工程,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将城区原有路灯全部更换为高杆灯,并在公共地带安装彩色泛光灯、射灯等,城市夜景更加丰富;实施城区人行道彩化工程,并对城区背街小巷实施了惠民整治工程;对城区人行道栽种了小叶榕等常绿行道树;建成的空分公园、滨江公园、音乐广场、川空文化广场,更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空间。
成绩是给予辛勤者最好的回报。
2007年简阳市成功创建“资阳市文明卫生城”。2010年1月28日,简阳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各项工作达到相关要求,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卫生城市”。在首届四川最美街道评选大型公益活动中,简阳市滨江路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这条不长的街道,折射出简阳创城的丰富细节和靓丽风景。
在简阳市的倾心打造下,一座宜居宜业的新兴城市呼之欲出。城市建设增添了简阳创成省级文明城市的有效砝码。
解读之三
众手浇花
和谐春风吹拂大地
城市牵手文明,文明之风四处吹拂,雄州大地一片盎然绿意。
文明创建全民动手。简阳市委、市政府果断地打响了一场“全民战争”,让每一个简阳人都成为文明城市的“创建者”和“推动者”,一步步把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推向高潮,激起一个个闪亮的浪花。
“每一位市民都是文明城市的创建者,更是文明城市的受益者。在文明城市的创建中,我们全民动手、积极参与,今天,我们为成功而高兴。”家住新民街社区的王桂兰满脸喜色。
信步简城,“文明”的力量扑面而来——
“您好,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走斑马线。”
“您好,为了保持市容整洁,请不要乱扔垃圾。”
在简阳城区,随处可见臂带红袖章、手拿小红旗,站在路口指挥行人过街的文明劝导员、青年志愿者、交警协管员,“文明十不准”宣传的社区腰鼓队,成为了简阳城市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简阳市组建了部门机关、骨干企业、窗口行业等为主体的文明礼仪传递队14支、传递分队350余支,队员1万余名,围绕“牵手文明、共建和谐”主题,积极开展创建主题实践活动,直接参与活动的干部群众超过10万人。
简阳市政府拨付专项资金,鼓励文艺团队创作弘扬城市文明的优秀文艺作品,深入社区开展巡回演出;组织开展羊肉美食节、亲水节、樱桃节、重大节日文艺演出和广场文化活动周、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参与人员超过20万人次;举办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万人广场歌会,演职人员超过5000名,现场观众超过1万人;首届龙舟赛更是吸引了10余万市民的观看,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开展“周末双清”和文明劝导活动,简阳市将城区公共区域划分责任区,全市所有机关干部每周五下午到责任区域开展清扫保洁活动。组建机关干部、社区自愿者、青年自愿者“三支队伍”,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深入城区重要街道、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开展文明劝导活动。
同时,简阳市还积极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宣传咨询暨“四进社区”活动,号召并带动市民以《文明市民守则》为标准,争做文明城市创建参与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参与活动的干部群众达1万余名。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系列活动。扎实开展 “十大社会陋习”评议、“美化经营环境、文明礼貌服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等十大系列活动,参与干部群众达10余万人次,群众文明习惯逐步养成。
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如朵朵春花竞相怒放。每一个可以激活的社会“细胞”都活跃了起来,每一个能够参与的“分子”都主动了起来。
众手浇花,美景常驻。文明城市共建同创,使得简城风景这边独好。
广泛深入而持久的创建活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市民的言行习惯,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文明礼让、团结友善、安全有序、畅通和谐的社会风尚蔚然成风。现在的简阳大街上干净整洁、马路上没有人横穿、草坪里没有人去乱踩……点点滴滴,展现了简阳人的文明风采。
解读之四
和谐幸福
经济社会齐头并进 一串串数字映射出简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景象。
2010年,简阳市实现GDP 200亿元、同比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3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增长3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亿元、增长35.6%,招商引资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4.4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10元、增长14.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690元、增长13.8%。
组组数据催人奋进,令人欢欣鼓舞。
组组数据显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这招妙棋在简阳市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旗开得胜、局面常新。简阳市对于“省级文明城市”锲而不舍的渴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使简阳市最终实现了文明进步与GDP攀升的和谐共舞。
文明城市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永恒追求。
简阳市委、市政府把“爱民重于一切,便民舍得一切,利民想尽一切”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根本要求和最高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让简阳人民共享文明城市的成果和福祉。
“现在好了,我的视力恢复到了0.5,看什么都清楚了。” 8月16日,几天前刚做完免费白内障手术的简阳市贾家镇村民赵平珍,一大早就来到简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白内障术后复查。
简阳市以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和环境管理等“五大保障体系”为抓手,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全市人民共享。
仅在2010年,简阳市就解决农村安全饮水6.5万人,新增微型水利工程1255处,新增蓄水2.8亿立方米;新建通村通畅路287.7公里,打通农村断头路152公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42.7万农民,实际发放养老金7745万元。累计发放农村低保53万人次、低保金2944万元,累计保障城镇低保 13万人次,发放低保金1856万元。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21万人,参合率达98.8%。
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顺利通过省督导考核检查;55个乡镇卫生院灾后重建工作全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级计生先进市成功创建,广电“村村通”工程超额完成,率先在全省县级城市中实施城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经验在全省推广。
简阳市还广泛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之春”、“科技赶场”活动,55个农技推广站、40多个农技协会、近20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活动在田间地头,几年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600余期,农民受训率超过80%,科技知识的普及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推手。
此外,简阳市以解决农村特困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为重点,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900户,建设廉租房2000余套;投资700余万元对全市70个农贸市场实施升级改造,有效地改变了农贸市场设施落后和“脏乱差”局面。
如今,在文明之光照耀下,一个现代化的山护城、水绕城、林园一体、城乡统筹的山水园林城市——简阳,将以激情和韧性,追逐新的梦想,获取新的荣光,演绎出更加跨越、日臻精彩的发展大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