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8日简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二○一一年一月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规划背景.......................................................................... 2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2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 7 第二章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11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1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1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 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15 第一节 建设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 16 第二节 强化主体功能布局.................................................. 18 第三节 建设特色产业基地.................................................. 19 第四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 第一节 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 第二节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23 第三节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24 第五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26 第一节 突出发展支柱产业.................................................. 26 第二节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28 第三节 扶持培育工业企业.................................................. 29 第四节 打造优势品牌.......................................................... 30 第六章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31 第一节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32 第二节 做大做强旅游业...................................................... 33 第三节 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35 第四节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 37 第七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40 第一节 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结构.......................................... 40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41 第三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 42 第四节 加强信息设施建设.................................................. 43 第五节 加强城市设施建设.................................................. 44 第八章 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 45 第一节 强化与成都市的对接发展...................................... 46 第二节 推进“一区两带四基地”建设................................... 47 第三节 加强产业转移.......................................................... 48 第九章 统筹城乡发展.................................................................. 49 第一节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49 第二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50 第十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51 第一节 推进生态简阳建设.................................................. 52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53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 54 第四节 强化节能减排.......................................................... 54 第十一章 深化体制改革.............................................................. 55 第一节 推进市场体制改革.................................................. 55 第二节 深化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 56 第三节 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57 第四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58 第十二章 推进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 59 第一节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 59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60 第三节 加快人才开发.......................................................... 62 第十三章 努力改善民生.............................................................. 63 第一节 积极扩大就业.......................................................... 63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4 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66 第四节 全面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66 第五节 大力加(河蟹)生事业.................................................. 68 第十四章 建设和谐简阳.............................................................. 70 第一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70 第二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72 第三节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73 第十五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74 第一节 健全政策和要素保障体系...................................... 74 第二节 加强投入保障.......................................................... 75 第三节 加强规划执行力度.................................................. 77
序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2011—2015年,是我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继续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打造成都经济区新的增长点极为重要的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放眼全省,全省正在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全面推动“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立足简阳,我市正在坚持“三先”发展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突出“三化”联动和“两化”互动,努力建设成为成都经济区经济强市,为我市发展铸造了良好的内生动力。机遇和挑战并存,科学系统的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关系着全市人民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我市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关系着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 《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简阳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在项目”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区两带四基地”、“两个着力”、“三先”发展目标和“经济融入成都、发展率先资阳、成果惠及百姓、共建和谐简阳”的工作主题,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三极一基地”,凝聚力量、开拓创新、超常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2009年,我市在全省县(市、区)经济综合排位为25位,在全省丘陵地区经济综合排位为8位,在59个扩权县经济综合排位为6位。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5.5%,高于全省约2个百分点,高于“十五”时期近4.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9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500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7.5亿元,比2005年增加6.08亿元,年均增长32.0%。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预计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亿元,比2005年增加69.63亿元,五年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60亿元以上。 图1 “十一五”简阳市GDP总量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一是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日趋完善,预计三产结构比例关系由2005年的29.73︰40.52︰29.75调整为2010的20.1︰53.8︰26.1,非农产业的比重提高了9个百分点。 图2 2005年三产结构图及2010年预计三产结构图 二是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粮油作物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特色效益产业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9.42亿元,全市粮食产量67.9万吨,肉类总产量20万吨。现代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6.7%,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目前拥有省级龙头企业12家,专合组织502个。劳务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输出和转移农村劳动力48.0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4.85亿元。 三是工业规模壮大结构优化。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0年底,我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33户,较2005年增加12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6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94%。形成了机械加工、橡胶化工、药业药械、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05年的102户发展到2010年的180户。工业发展集中度提高,成都•资阳工业发展集中区、侯石工业带已逐步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是服务业发展迅速。大力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等生产(河蟹)业,改造提升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建立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服务业实现了初步繁荣。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2亿元。旅游资源开发步伐加快,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全市2010年接待游客310.6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15.5%,实现旅游收入16.64亿元,比2005年增长569.2%。2010年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比2005年增加28.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超额完成,城乡市场不断繁荣。金融业运行稳健。2010年,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13.8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00.9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82.6%、265.4%。 ——投资保持迅猛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10年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比2005年增加110.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80亿元以上。201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638公里,其中四级以上等级路1655公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新建堤防6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新增工程节水灌面2.4万亩,完成20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23.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3平方公里。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2010年末预计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4.6%上升到38%。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等现实问题,县乡村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加快推进。环境保护成效显著,重点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各主要交通干道及功能区噪声呈下降趋势,饮用水水源地得到保护,污染物总量减排取得重大突破。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6个,面积1.7万公顷,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面积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32.3%提高到2010年的36%。 ——民生民本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622元和2408元。至2010年底,全市参加各类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141.5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 97.2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人员33900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9%。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5.7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21.7万人,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0万人,工伤保险人数达到3.1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到3.1万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6.5亿元,排除危房34.1万平方米,高考硬上线14370人,14项教育科研成果获省政府奖,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学前、义教、高中等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科技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11项,“863”计划1项,省级科技计划12项。获得科技成果12项,其中获科技进步奖8项。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2项。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文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逐渐丰富,文艺创作氛围不断增强,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和个体医疗诊所为补充的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010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共1137所,卫生机构床位数3581张,卫生技术人员4496人。 专栏1 “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建设机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及出口基地。以成都·资阳工业发展集中区、简阳工业发展集中区、海大橡胶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商务用车、载货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发展轮胎、橡胶生产基地。 建设绿色食品加工配送基地。以国道318线、国道<SPAN style="COLOR: black; mso-bidi-font-size: 15.0pt; mso-fareast-font-family: 仿宋_GB2312" 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