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9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暴富
风起于青萍之末。据《中国新闻周刊》得到的一份袁诚家简历显示,1988年8月,袁诚家入驻本溪火连寨铸造厂,任厂长,直到1998年12月。
这成为袁诚家经营企业的开始。这家企业专门生产钢球——铁矿石厂磨矿粉的必需品。
创业路上,曾令袁诚家头疼的是客户欠款。本溪偏岭第一铁选厂就欠了上百万,而且这个小型国营企业一直亏损,几近倒闭。1998年,正值国有企业攻坚年,不少国企被收购兼并。此时,偏岭镇政府组织承包竞标,标价260万。袁诚家一举拍了下来,合同一签就是三年,一直续约至今。
“他当时心里也打鼓,但这个厂之前欠他的钱,拍下来至少会有个说法。”鞍山金和矿业大龙岭选厂厂长郑卫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60万是袁诚家四处借来的,当年,铁矿市场低迷,无人出价。
拍下铁选厂之后,铁矿粉的行情逐渐好转,一吨能卖200多元,利润有30多块,而他的企业年产五六万吨。“他命特别好,当时铁矿企业冬天是不收铁矿粉的,但他承包那年冬天也成了旺季。”郑卫国说,第一年就实现了收支平衡。
从2002年起,铁精粉的价格扶摇直上,最高时达到1600元一吨。袁诚家也适时地扩大规模,达到年产30万吨。郑卫国说,这个拐点让袁诚家积累了上千万的资产。“他赶上了好时候,资产就是这样滚雪球增长的。”郑卫国说。
袁诚家似乎对此并不满足。2003年,经朋友介绍,他走出本溪,以1850万的价格收购了鞍山的一座铁选厂和两座矿山,成立鞍山金和矿业公司。正是这个金和矿业公司,让袁诚家在日后获得极大成功。2004年袁诚家改扩建了生产线,将年生产能力从5万吨提升至20万吨。2007年,一座年处理铁矿石320万吨、生产100万吨铁精粉的新选矿厂又投入使用。
此时的袁诚家在郑卫国眼中仍是一个工作狂人,频繁往返于本溪、鞍山之间。“他来鞍开会都不住酒店,直接住在厂里,晚上还会进厂房。”郑卫国说。
到2009年,金和矿业已是拥有5个矿,11家企业,员工上千人,分布于本溪、鞍山、云南香格里拉等地的大型矿业集团。与此同时,铁精粉的价格仍处在每吨1000元以上的高价位。仅以鞍山金和矿业为例,每天生产3000吨铁精粉,以每吨1000元计算,一天收入300万,可谓日进斗金。
当然,随之飙升的是袁诚家的身家。从2007年至2009年,袁诚家的“身家”由几千万跃升至数亿元。
两面人生
身价的上涨带来的是袁诚家内心的膨胀。2002年,袁诚家与人有债务纠纷,并受到对方威胁,加之本溪铁矿企业繁多、利润惊人,当地对矿产的争夺日趋恶化,袁诚家也多次受人欺负,因此意欲成立保矿队。
此时,刑满释放的杜德福进入袁诚家的视野。杜在“江湖”上颇有名望,人称“小福子”。由于袁诚家的财富资本,袁、杜一拍即合,由袁诚家出钱,而杜德福则帮其摆平生意上的障碍。
据新华社报道,仅2003年前后,袁、杜两人就先后预谋并实施了4次旨在砍杀与袁、杜存有矛盾或债务纠纷的人,且均造成了严重后果。而这个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等级森严,组织内部称袁诚家为“老大”,称杜德福为“二哥”。他们在平时活动中一切听袁诚家、杜德福的指令。“老大”一个指令迅速出动,动辄数十人,携带qiang支、砍刀、铁棒,进行打、砸、砍、杀。其中,王开江是袁的司机,多次行凶,甚至帮助袁私藏qiang支。
此后,为所欲为的袁诚家开始有恃无恐,为摆平各类危害到自己的行为,袁诚家从企业支出30多笔款项,共计300多万元。
然而,如此横行的袁诚家在亲属和员工眼中却是另一个形象。员工老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金和矿业,普通职工月薪两千多元,比同类企业高出几百元,而且三餐免费,外地员工还免费住宿舍。“大家都觉得他对员工很亲切,人也有能力和魄力,真没想到会涉...黑。”老李坦言,涉及矿产的民企若没有一些越轨行为,也很难生存下去。
金和矿业所在的大龙岭村一名村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与袁诚家有过接触,感觉人很和善,每年给村里40万的补偿款,开矿的第一年和第三年还给村民们发过米面。“跟村里关系表面上也不坏。”他说。
尽管如此,袁诚家与之前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他来矿厂的次数也少了,有时两三个月才来一次。谢艳波发现,姐夫只爱听好话,很难再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我一直认为,在企业管理上,他做得不好,而他是命好,抓住了机遇。”
耿直的谢艳波甚至劝告袁诚家小心身边的人:小心被捧杀,而且被捧得越高摔得越惨。而袁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你懂什么?”
历经“磨练”的袁诚家对“9”情有独钟,他的宾利车牌照为辽CC9999,另一辆路虎为辽E99999,而手机尾号也是5个“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