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日期:2012-2-9 8:39:04 来源:资阳日报
作为南来简州第一镇,简阳市新市镇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2011年6月,该镇被确定为全省8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镇之一。
历经半年多的摸索和尝试,一套“城郊型”社会管理创新模式的雏形正在新市形成。
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新市镇摸索出了一些社会管理的“新招”。
第一招 政府机构大“洗牌”
跨入新市镇政府办公楼的大门,两侧墙上蓝底的公示牌十分醒目,上面清楚地标出了“社会管理办”和“公共服务办”所辖各部门的区位布局、职能划分、办事流程及办事人员等相关信息。在指示牌的指引下,群众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所办事务相关部门和相关负责人。
为调整政府职能,建立起乡镇社会管理新机制,新市镇将政府工作机构调整为“四办一所”,即:党政办、社会管理办、公共服务办、经济发展办和财政所,所有面向群众的办事机构均按照其职能分工划分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个办公室。信访、司法、大调解、安全生产、法律服务等部门集中办公,形成“社会管理工作中心”;民政、计生、社会事业服务等部门集中办公,形成“公共服务工作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
根据半年的试运行情况来看,新市镇调整后的政府机构,更加突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乡镇一级更好地承接上级相关部门下沉的职权和事项预备了“接口”,同时也为延伸乡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权和项目到社区(村)建立了“平台”。
第二招 因地制宜设置“协管员”
王超在没有当“基层社会协管员”之前只是小区的一名普通居民,经营着自家的小日子。去年,她在一次群众民主投票中被选为了她所住小区的协管员。从那时起,王超也开始关心起小区里的事了,“现在,看到老人行动不便,自己不自觉的就要去扶一下,小区里哪家有点事了,心里还总是记挂着。觉得社区的事就跟自己的事一样。”从信息收集,通达民情到基层矛盾化解,作为“基层协管员”的王超为自己能在社区的管理中发挥作用而自豪。
众所周知,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切入点在社区。为了解决广而散的布局为社区管理带来的难题,新市镇选出了“基层社会协管员”。
在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新市镇以自然聚居点为单位划分网格。在网格内,通过群众选取或基层干部推荐等方式,确立1-3名“基层社会协管员”,协助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工作。这些像王超一样的协管员,植根群众,很好地充当起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灵敏触角。
第三招 “民情日记”汇民声
“时间:2011年10月3日
地点:马鞍村三社
工作对象:严永
参加人员:江军、陈洪良、李玉琼、李大弟
工作记录:严永等提出要求退还荒坡……”
……
这是从新市镇副镇长江军的“民情日记”里摘下来的内容,厚厚的“日记本”上,记载着他每一次下基层收集到的群众呼声和事情处理的情况。从这本“民情日记”里可以看出,江军几乎每个星期都会下村入户,倾听群众的诉求,并把它们记在自己的“民情日记”里。上面也记载着他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江军说,这本日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他记住群众的事,并能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都记在上面,能现场处理的就现场处理,不能现场处理的我们回来后也会记得及时处理,群众一般都能很快看到处理效果,对我们也就越来越信任了。”
这个“民情日记”也是新市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新招。为了加强和群众的联系,新市镇规定驻村干部每周至少下村1次,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解决问题。为此,镇上专门给每名驻村干部发了一本“民情日记”,通过这本日记能够明确地看出干部下村的时间、地点工作对象及其基本情况、参加人员以及干部处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处理方式和结果等。这在促进问题及时解决的同时,密切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记者 蒲祥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