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5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小康”都达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挣钱”而奋斗着。“我的老板年薪50万,为了生孩子也还在拼命赚奶粉钱”,她说,“我的工资两三年没涨了,但东西却越来越贵”。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们有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我”还是不富裕?
去年9月,个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少中等收入的“小白领”从“纳税族”变成了“无税族”。
小李是个税起征点提高的受益人之一,她月收入37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还剩约2800元。“我现在每个月可以少交60多块钱的税,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买件衣服还只能‘淘宝’。”她说。
此前的数据显示,个税起征点提高将使我国纳税人数减少约6000万人,国家财政一年将因此减收约2000亿元。另一组数据是,去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89720.31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高于9.2%的GDP增速。
王建铆分析称,从1997年到2011年,我国每一年政府税收的增速都要高于GDP的增速。其中和生产税净额有关的税种的增速略高于GDP的增速,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的增速明显超过GDP的增速。
对收入不满 “幸福感”降低
首都经贸大学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会经济生活指数”显示,去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幸福指数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报告分析认为,幸福指数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对收入不满”。
另据近期发布的《第6次中国城市女性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城市女性最焦虑的三件事分别是:“物价上涨”、“买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选择这三项的人数比例分别为78.2%、39.9%和29.4%。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王天龙表示,从经济学的技术角度来讲,幸福感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应该越幸福。虽然现实中并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认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
王天龙认为,从总量上看,要让人民越幸福,就应该想方设法增加GDP和可支配收入。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安全、医疗、教育等,给国民一个稳定、安全的外部环境,这样有助于国民提高创造财富的效率。经济发展主要关注“效率”和“公平”的问题,从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来说,“公平”相对滞后于“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