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4-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酒:饭局的精华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这些民谣都体现了酒在饭局中的重要性。
“无酒不成宴”,酒是饭局的精华所在,没有酒的饭局就说不上真正的饭局,在饭局中没有哪样东西比酒更重要了。以酒助兴,借酒消愁,酒还化解官员个人之间以前的恩怨,“一杯泯恩怨”;我敬你,你敬我,“酒肉穿肠过,交情心中留”,喝了酒,大家的感情自然也就会升温。
酒的档次。饭局当中的每个人在当地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酒的档次太低也不行,浏阳河、金六福这种档次的酒在农村可以说是高档酒,在官员的眼里这种档次的酒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档次太高也不行,毕竟有教授在场,担心老同学不习惯,此外,一些名酒价钱太高,也没有这个必要,最终要了2瓶52度的茅台酒和1瓶葡萄酒。
敬酒。权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孔不入,敬酒看是无关紧要,实则充满了权力的音符,敬酒后面隐藏的是权力崇拜,表现为权小者对权大者的媚权行为。敬酒前大家齐举杯并相互碰杯,每个人嘴里都念念有词,但是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具体说了什么,杯里的酒也没有一口干,只是象征性地喝一口。
唐经理首先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才敬局长,最后才敬李科长和曾主任;李科长首先也是向王秘书敬酒,其次才敬2个局长,最后才敬曾主任;2个局长也向王秘书敬酒,但是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王秘书回敬了2个局长的酒,也没有向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在敬酒的过程中,5名官员都向唐经理敬酒,毕竟是唐经理请客,能在一起吃饭,私人感情或多或少还是有的。5名官员也都向陈教授敬酒。
陈教授并不是没有敬酒的经验,只是与官员在一起有点不适应,作为一个官场的局外人,刚开始不知该如何是好,也许是看不惯敬酒中逢场作戏的表演,更多的还是没有“入场”,不是局内人,敬酒的游戏规则还不是很懂。但在其他的政府官员敬酒后,才慢慢意识到应该“入乡随俗”。陈教授首先也是先回敬王秘书、其次才是2个局长、最后才是曾主任、李科长,敬酒的顺序与其他官员完全吻合!教授不愧是教授,一学就会!其实敬酒的规则很简单,无权者敬有权者,权小者敬权大者。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敬酒,只要经历几次,自然而然就会了,关键在于有没有资格“入局”。敬酒玩的是权力游戏,谁拥有的权力最大,谁就掌握游戏规则,权力较大的人则可以对某些游戏规则进行变通,权小者或无权者则只有遵守的份,对权力的崇拜、追逐与抵制通过敬酒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酒量。在官场,饭局很多,不喝酒的人很难在官场生存,仅仅喝酒是不够的,还要有酒量才行。喝完2瓶白酒,也没有什么醉意,看来官员“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并非言过其实。难怪有的领导在选用干部的时候,认为“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把会喝酒、酒量大作为选拔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喝得满地爬,这样的干部要提拔”,就是不去理会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谈酒。中国的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酒给了多少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文化浓厚的生活气息。酒桌上,官员当然会谈酒。
1.与酒有关的故事:如数家珍。如十八碗酒醉上景阳岗的打虎英雄武松,“鸿门宴”,“杯酒释兵权”,周..恩..来总理为什么独爱茅台等等。
2.意外:吟诗助兴。或许是为了显示自己并不是大老粗,或许是有教授在场想展示自己的“才华”,或许是今天兴致很好的缘故,唐经理无意之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陈教授说“葡萄美酒夜光杯”,看到唐经理与陈教授都说了,几个官员也不甘落后,张局长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曾主任说“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科长说“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局长说“酒不醉人人自醉”。吟诗助兴在官场饭局中非常少见,这次完全是意外。
3.怪论:酒与人才的关系。“对酒的历史不了解,对酒文化一窍不通,也能算是人才?“连酒圣是谁都不知道也能称得上专家、教授。”“不喝酒的人就不是人才,酒量不行的人也不是人才。”难怪有的领导在选拔干部时把酒量作为一条重要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