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髯(ran)翁
髯翁是冯梦龙在作品集里的自称,多见于《新列国志》,如“髯翁有云”等等。 髯翁(1574~1646)明末苏州人,小说家、散曲家。与兄梦桂、弟梦熊并称“吴下三冯”。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詹詹外史、故曲散人、苏姑词奴、平平阁主人、墨憨斋主人等。崇祯贡生。崇祯七年(1643),任闽北寿宁知县。后回乡从事著述。清顺治初,著《中兴伟略》,记唐王朱聿键监国福州事。家富藏书,辑著《情史》、《太霞新奏》、《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谈概》、《墨憨斋传奇》、《七乐斋稿》、《燕都日语》、《山歌》、《太平广记钞》、《寿宁县志》等。所辑话本《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名言》尤为著名。增补长篇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另修订词谱,更定传奇。现存冯梦龙戏曲有《双雄记》、《万事足》二种。
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
髯rán
基本字义
1. 两腮的胡子,亦泛指胡子:美~。虬~。白发苍~。~口(演戏用的假胡子。“口”读轻声)。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髟,冉声。髟( biāo),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两颊上的长须)
2. 同本义;也泛指胡须 [whiskers]
髥,颊须也。从须从冄,会意,冄亦声。字亦作髥。——《说文》
奋髥抵几。——《汉书·朱博传》。注:“颊毛也。”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清·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髯夫(指脸上多须的人);髯公(指年长多须的人);髯奴(指多须的奴仆);髯佛(称仁慈多须的人);髯胡(须髯和颌下的垂肉);髯翁(指年老多须的人);髯须(指胡子);髯髯然(髯须动摇的样子);白发苍髯
4. 须多或须长的人 [a person with bushy whiskers]
羽美须髯,故 亮谓之髯。——《三国志》
5. 动物的须 [beard hair]
[上申之山] 其鸟多当扈,其状如雉,以其髯飞。——《山海经·西山经》。 郭璞注:“髯,咽下须也。”
6. 通“蚺”。蟒蛇 [boa;python]
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淮南子·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