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11|回复: 6

青春印记--三十五年高考影像

[复制链接]

2426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热血青年

UID
58625
回帖
10203
主题
2426
积分
42502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0-8-30
最后登录
2024-10-31
在线时间
1595 小时
发表于 2012-6-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青春印记--三十五年高考影像.jp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782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少将

UID
52301
回帖
14736
主题
782
积分
40935
阅读权限
190
注册时间
2010-5-22
最后登录
2023-9-2
在线时间
1381 小时
发表于 2012-6-8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98

主题

13万

回帖

34万

积分

精英会员

欽命中華水軍大臣

UID
5056
回帖
132282
主题
5698
积分
348906
阅读权限
220
注册时间
2007-4-11
最后登录
2019-5-10
在线时间
5186 小时
发表于 2012-6-8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遠去的歷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6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热血青年

UID
58625
回帖
10203
主题
2426
积分
42502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0-8-30
最后登录
2024-10-31
在线时间
159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至今整整60年。60年前,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考生只有5.9万人;60年后,2012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近900万人。60年前,第一次高考后只录取了5.32万人;60年后,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将达600多万人。60年前,高考只是一小部分人相关的招生考试;60年后,高考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规模招生考试。



  如果现在要人们在中国各种教育制度或措施中举出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一个,高考无疑会成为多数人的选项。无论你是否喜欢,高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与社会的重大存在。

  历史上有些事物是创制时轰轰烈烈,不久后便销声匿迹,迅速成为历史陈迹。有些事物却是如古语所说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当其初出现时,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在意,后来的演变影响愈来愈大,以致后人反观作始之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初创制的重要性。高考制度便属于此类“始简终巨”的事物。中国传统纪年,60年为一个周期。在高考制度建立整整一个甲子的今天,回顾高考制度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暗示着被废除了10年的高考有重新开科的可能。经过44天的争论,当年10月,教育部终于拿出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当年冬,570万名年龄介于十三四岁到三十六七岁的应考者涌进考场——中断了10年后,中国高考的车轮重新滚动,27万人荣幸地成为“七七级”。

  1977年是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录取比例仅为二十几比一。这个比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逐步下降,从6∶1降到90年代初期的3.5∶1,直到现在的2∶1。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

  在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上,1952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它成为新旧招生制度的分水岭,标志着“高考时代”的开始。

  高考制度不是在1952年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演变过程。

  l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为稳定全国政局,使高等教育平稳过渡,各高校仍沿袭民.国时期多数时间的做法,实行单独招考。但北大、清华、南开3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分别采取了联合招生的形式;上海市则率先成立“上海市国立大学、专科学校统一招生委员会”,采用统一招生考试的办法,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法学院、上海商学院等16所高校于当年8月11日使用统一试卷同时进行考试。

  1950年5月,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实行各大行政区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考试科目定为国文、外国语(英语或俄语)、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除各系科共同必考科目之外,各校还可根据系科之性质,分别加试一些科目。结果,全国20l所高等学校中,有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大专院校联合招生。

  为进一步改变各校自行招生所产生的混乱状况,减少人力、物力及时间上的浪费,l951年又规定各大行政区争取实行全部或部分高等学校统一或联合招生,如有困难,得斟酌情形,允许各校单独招生。该年,五大区普遍实行联合招生,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但东北、西北地区的高校无法招满足额,而按大区统考成绩不可比,难以彼此调剂录取。

  在分区联考和统考的基础上,1952年6月12日,高教部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高教部批准外,全国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为了便于组织统一招考工作,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俄、英)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17日安排加试笔试和术科。报考文法财经等院校或系,政、国、外、史四科分数之和占60%,数、理、化、生四科分数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或系采计分数的科目比例则正好相反。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制定统一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各大行政区招生委员会组织考试、评卷。

  从此,统一招生考试的方式直至1966年。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幸运儿,拿着书本给学生们讲课的是东莞中学邓显宗老师。

  高考制度创立的缘由

  统一高考制度从民.国时期的统一招考、联合招考和过渡时期的联合招考制度一步步发展而来。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完成量的积累之后实现质的飞跃,并沿用发展至今。

  中国于1952年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是有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并受大学招考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缘由。

  计划招生宏观调控的产物。统一招考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高校各自招考出现不少问题之后才做出的改进措施。原来各校完全自主招生存在一个问题,便是导致高等教育畸形发展,易于开设且报考人数较多的文、法、商科专业数量偏多,而社会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理、工、农、医类专业却发展缓慢。为了纠正文理专业失衡,民.国政府教育部曾于1933年起实行计划招生。高考制度诞生于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时期,1952年7月21日,高教部颁发了《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高考在计划经济初创时代建立,不过,高考制度并不一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前苏联,就从未实行统一高考。倒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河蟹),近年来也借鉴中国的高考,实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

  招考制度发展演进的结果。统一招考制度的建立,部分是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是由于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从分散走向统一,以达到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在单独招考的情况下,考生必须自费前往高校所在地或少数几个考点参加考试,这对许多偏远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家境清寒的考生而言是沉重的负担。另外,当时名牌大学经过一次或两次招考,即可招足学额,而许多高校虽经多次招考仍不足额。由于有的学生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等原因,新生入学报到率很低,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且各高校单独招考新生质量参差不齐。为改变这一情况,才开始实行联合或统一招生。

  抗战时期统一招考的示范。1938-1940年间,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曾实行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考试。虽然统一招考制度存在时间不长,而且是在民族救亡战争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制度,但这是中国自清末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后第一次统一招考的尝试,有利于促进中学按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督促中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它为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走上统考之路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科举考试文化传统的影响。为什么统一招考制度首先会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出现,有其深层的文化和传统因素。从考试形式以及作用影响等方面来看,高考与科举确实明显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上世纪50年代初,科举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还是一种落后反...动的取士制度,建立高考制度时不会有意去模仿科举,但我们却可以说高考制度的建立至少间接受到科举制的影响。因为传统文化是与生俱来、无法选择的,不论对科举制1300年中的功过得失如何评价,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和观念或多或少都留有科举文化的烙印。即使建立高考制度时没有直接考虑借鉴古代的考试形式,但科举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在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因此生长在此文化中的个体或群体多少都带有考试传统的遗传因子。高考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正是因为中国具有考试文化传统,统一高考制度才会率先在中国出现。



  1977年12月18日,长沙市电动工具厂考生周亚娅在参加高考。

  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河蟹)

  高考制度的建立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河蟹),是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重大改革,在世界高校招生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高考制度建立以来,在促进中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民族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高考的公平竞争,为高等学校选拔了千百万合格的人才,经过培养造就,许多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但是,有利必有弊,选拔性统一考试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高考的消极影响也日渐显现:中学只抓智育而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考试使学生负担过重,学校办不出特色……于是,“分数挂帅”、“白专道路”等批评不绝于耳。1966年,已有14年历史的高考制度被废止。

  选拔性考试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身处其中时,会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恨不得赶快解脱出来。可是当你挣脱考试的锁链以后,往往会发现连同公平竞争的机会一同失去了,平民百姓更没有上升的渠道了。当陷入依靠权力、金钱、关系来进行无序的恶性竞争之后,你可能变得很怀念过去那么痛恨的考试制度了。“文...革”前后“老三届”中学生对高考的看法转变就是这样。因此,1977年恢复高考,便成为当时的人心所向。

  恢复高考20、30周年的时候,全国媒体都陷入“集体性怀旧”,发表了大量的回忆和纪念文章。然而,由于60年前建立高考离我们过于遥远,且没有戏剧性的转折故事,加上多数人甚至不知道高考制度创制于1952年,所以出现了“集体性遗忘”。

  其实,虽然创立高考制度没有壮怀激烈的记忆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书写,许多参加第一次高考的人又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追溯高考制度的源头,就不得不回到60年前;要真正理解高考的利弊得失,就要明白创立高考制度的缘由;要展望高考制度的未来,就应理清其来龙去脉。

  对于埋藏在历史深处的1952年,我们不应忘却,终究也不会忘却。刘海峰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文字来源:光明日报



  1979年7月,75岁高龄的邓小平登临黄山,为闻讯赶来的杭州大学学生签名留念。











  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第一批新生、物理系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辅导下做基础物理实验。



  一九七七年新生开学典礼



  1973年辽宁考生张铁生(前左)在大学招生文化考试中交了白卷



  电影《决裂》中的画面,以当年的白卷英雄张铁生为原型拍摄。葛存壮扮演的老教授的一句“马尾巴的功能”成为当时的流行语。







  2011年6月3日,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6月2日接受访谈时透露,2011年全国大约有933万名高考生,比去年减少约24万名,招生计划大约是670万,录取率70%以上。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山西运城中学一名高三学生在教室里秀街舞(5月18日摄)。当日,山西省运城中学在高三学生中开展“轻轻松松迎高考”活动,学生们在做游戏、诵诗文、秀街舞中释放紧张心情,轻松愉快迎接高考。新华社发(薛俊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6

主题

1万

回帖

4万

积分

热血青年

UID
58625
回帖
10203
主题
2426
积分
42502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0-8-30
最后登录
2024-10-31
在线时间
1595 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12-6-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46岁母亲背21岁残疾儿子进考场






5岁那年,李智因为意外事故导致强直性脊柱炎,从此他的双腿不能站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只能借助拐杖和母亲的肩膀去学堂念书,每天晚上还要忍受身体剧烈 的疼痛,强迫自己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母亲程伍妹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打理日常生活。“要不是因为母亲,我就没有念书的机会,今天的高考是我和母亲并 肩拼来的高考。”李智说。图为6月7日,2012年全国高考如期而至,46岁的程伍妹和21岁的儿子李智怀揣着考上大学的心愿,向考场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534

回帖

9523

积分

热血青年

UID
33979
回帖
2534
主题
19
积分
9523
阅读权限
10
注册时间
2010-1-12
最后登录
2020-11-30
在线时间
277 小时
发表于 2012-6-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七级的有几个没当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169

回帖

4233

积分

少尉

UID
88666
回帖
169
主题
24
积分
4233
阅读权限
130
注册时间
2011-4-12
最后登录
2021-12-26
在线时间
9 小时
发表于 2012-6-8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邮箱:80411235@qq.com|营业执照|网站法律顾问|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简阳论坛 ( 蜀ICP备2021016404号-1 )

关注简阳论坛
官方公众号

GMT+8, 2025-7-4 01:30 , Processed in 0.0497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