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人知道四年前刘翔退赛的全部。在北京奥运会的光芒万丈之下,刘翔表面平淡地退出了田径场。4年来,他的团队为伦敦做着细致准备,赛前我们听到两条截然不同的脉络:最好的刘翔重回7步上栏,准备找到最好的状态;或者,他的脚伤有点问题。结果,当他摔倒在跑道无缘半决赛,环视微博和网络,全世界最不肯原谅他的居然是中国人。多年前有个笑话,说鲁塞德斯基打得好的时候是英国大炮,打得不好的时候,不过是个加拿大来的临时工。
也许,在未来刘翔这两届奥运会的故事会逐渐清晰展现给大众。但不管其背景如何,不少人在其失误后表现的强烈批评,几乎体现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度一致的精神。刘翔是有大笔广告,但他不是唯一的受益人;刘翔是可能被压力压垮了,但过去他赢的时候,公众几乎无原则地热爱他,视其为中国强势的符号——这不是一种误解又是什么?“林丹口型”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在于他赢得了最后胜利,骂人也显得是冠冕堂皇。如果刘翔应该挨骂,应该批判,是否意味着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能有失误?如果刘翔赢得了金牌,这笔投入真的合理了?
这一次刘翔不能那样平淡走出田径场了。当时他便明白,自己需要用一条腿跳过这110米。我完全相信,如果需要他也会爬过这段距离。这是刘翔唯一能给所有人的交代。成功时他被和李小龙、周星驰视为黄种人最成功的脸型,而此时他更像《死亡游戏》的李小龙,或者周星驰在大话西游里心酸地解读。
埃蒙斯告诉我们,竞技体育可能发生任何事情。当然,如果他在某个团队里,不会得到第二次、第三次机会。我很失望地看到,很大部分人对刘翔失败的反应,注定着(河蟹)制在中国得以施行。金牌就无原则地兴奋,失败则无原则地谩骂。那个过去的病夫,现在炼出了六块腹肌,也许需要预约一下心理医生。
当孙杨有一天游不动的时候,你们会对他宽容地微笑吗?不会因为他未来有一天会失败,就让他急流勇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