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女教师心系支教 30岁未婚成“剩女”(图)
2012年09月06日07:32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陈婷接受采访。 2009年2月7日,未满27岁的陈婷,踏上了去往青川支教的路程。在地震后的重建阶段,陈婷选择了去往最需要的地方;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两周年,陈婷再次踏上自己的支教之路,这次,她参加援藏行动,去到更需要的地方——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父母都曾是代课老师 陈婷说她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在泸州龙马潭区来龙中心校读小学初中时,老师们对孩子们的质朴的爱,就深深地感染了她。而曾经都做过代课老师的父母,更是令她从小就对老师产生无尽的崇拜。 当2000年从泸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当时还不到18岁的陈婷,来到龙马潭区安宁中心校,这一待,就是12年。“我们赵校长可以说是我的偶像,虽然即将退休了,但她依然满怀热情,干劲十足,她所提倡的‘工作就是为了生活’,对我影响很大。”陈婷称她这辈子与老师结缘,首先就要当好一个老师。
支教从地震灾区到藏区 陈婷的支教之路,从青川开始。当地震灾区需要大量老师时,陈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由于之前参加支教的老师都是男老师,陈婷担心学校会有所顾虑,于是多次向校长表明自己的决心,最后终于如愿。此时,她与前男朋友分手已经一年,她怀揣一颗孤单的心奔赴灾区。 在青川县骑马乡中心校的板房教室里,在艰苦的环境下,陈婷度过了具有人生转折意义的半年。正因为有了在灾区支教的经历,当四川省首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启动时,陈婷再次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这次一去就是2年,仍然单身的她,回来后就快30岁了,一直支持工作的父母,有了些许担忧。但陈婷的去意已决,她说,在木里,她将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虽然陈婷在木里民族学校是挂职的副校长,但她除了做好日常的分管事务,她把更多的精力依然放在了教学上,就如她自己所说——当好一个老师。当接过小学四年二班的语文教学任务时,陈婷瞬间如鱼得水。 为了使每堂课都上得有意义,陈婷花了更多的备课时间,准备更充分的材料。但是,每个孩子的基础不是一两天形成的,陈婷意识到要在短时间里得到大的提升很不现实。于是,陈老师将教学方向进行了改变,她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组织能力。
个人问题,父母最担忧 现在家人和朋友担心最多的是,陈婷找男朋友的事。当初去木里时,大家都劝她先谈恋爱,别耽误了青春时光。但陈婷认为援藏的机会难得,她渴望到更需要她的地方去。 在木里的两年,陈婷的人生得到了历练,她说这是她教师生涯的宝贵财富。但作为家中独女的她,早日成家是目前父母唯一的愿望。“随缘吧,不会很刻意,姻缘,姻缘,婚姻也是要讲缘分的。”积极乐观的陈婷,面对个人问题依然乐观。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张娅娟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