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总理在讲话时指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这一通俗表达,再次印证新一届政府力推职能转变的决心。而能否正确理解政府职能转变、确保落实到位,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解“放”和“管”的关系,要舍得放权,管该管的事。 有些部门和官员舍不得放权,一方面是出于利益算计,紧抓着行政审批等权力不放,想从中寻得中饱私囊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有些官员把行政审批等手段当作“管”的手段,以为抓住审批才能管好市场和社会。这种传统的计划思维,往往导致该放的不肯放,该管的也管不好。 改变这种现状,先要从“放权”开始。最近一个多月内,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取消和下放了133项行政审批事项。在中央层面,“放”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到了具体的部门和地方政府,会不会出于利益等各种考量,而在执行上打折扣,是公众比较担心的地方。 所以,要让“放”真正落到实处,除了要确保把权力真正放给市场和社会,而不是“下放”给下一级政府之外,还需要同步调整相关部门的重心,让其把“该放的权力”放掉后,就要监督他们“把该管的事务管好”。 政府放权不是为放而放,而是为了实现行政职能的科学、合理、规范运行。比如,政府不再参与具体的经济决策,但能否负责好信息提供、维护秩序乃至监管环境?这样的“放”,一点也不比以往的“管”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