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后的美丽 ——重建后的水磨镇 “水磨镇”,一个古老的地名,听到它,头脑中即刻浮现出流水推动石磨碌碌转动的画面将悠远的记忆连接。 听说汶川水磨镇是在5.12地震之后,震后的灾情和重建的美丽在网上和亲临过实地的熟友间传递着。去年夏天从若尔盖草原回来,决定绕道去水磨镇瞧瞧。 那是三伏的一天,水磨镇气温虽较成都低四五度,比晚上要盖棉被的若尔盖却高出不少。要在平时,那鳞次栉比的街道和藏羌特色的建筑早已入镜,但酷热衰减了观赏和拍摄的兴致,我和同伴用一个小时匆匆地丈量了街道就离开了。心想,哪天再来好好记录这古镇的美丽。 今夏避暑地原设想在峨眉,好友周姐偶然到水磨镇十余公里的三江后不忍离去,电话邀我前来,遂改变初衷,移师于此。 早想拍摄汶川灾后的重建:三江源的梦幻、水乡藏寨的迷离、映秀镇的秀美、水磨藏羌的建筑都是我想呈现给网友的画面。 四川古镇我见过不少,风格都有似曾相识的大同小异,而水磨古镇主体是藏羌文化,又被赋予了一些南粤元素,使之别具特色,在群山环抱中,那错落有致的黄色石头堆砌的楼房特别醒目。 走进古镇,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老街,踏过脚边的溪流,望着远处的重山,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 难怪有灾后重建第一镇之誉。 这里不是历史名城,置身于此,却有一种在周庄、丽江、凤凰的感觉。中国结、灯笼、牌坊、古朴的商铺名字点缀着街道两边木质两层建筑,古朴的街道里,很多商铺正在经营,全然没有震后的破败景象,映入眼帘的是蓬勃悦目的景象。 禅寿老街是佛山援建倾力打造的精品,全长1300米,呈U字形分列布局,街道两旁依次建有春风阁、大夫第、万年台、白塔、字库等。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 街道两旁的176栋川西民居,家家不同阁,户户不同窗,高低错落,楼层二三不等,从山上引下的泉水顺着红砂石路两边静静流淌。 春风阁是集藏、羌、汉民族精华的地标景观,构思奇巧,主题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它地处禅寿老街高地,东临寿溪湖,站其上可远眺重山、近瞰流水,既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亦是民族团结的又一见证。 大夫第始建于清代,为举人吴子候的居所。建筑具有显著的晚清特色。援建人员查阅资料,找老照片,请来古建筑专家,重建的二进四合院宅院由前厅、正厅和左右厢房组成,门楼式悬山顶,穿斗式梁架,四水倒塘天井,再现了昔日的辉煌。 脚步移向万年台,这古戏台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既秉承了原有风格,又不局限于历史原貌。 万年台对面是字库,又名“惜字宫”,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建筑。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表达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的感激之情。 让人驻足的还有老人村饭店,这是一个两层楼的店面,木质的窗雕棂刻生动精致,金灿灿的包谷、鲜红的辣椒、香喷喷的腊肉香肠在阁楼外挂得密密麻麻。其中一块腊猪肉还是一头整猪的造型,不时有游客惊叹着上前合影。餐馆的服务员说:“这是资格的跑山猪,吃起来香得很!” 整个古镇的重建分为旅游区开发和居民安置小区建设两部分,占地6万多平米的震后居民安置小区“水磨羌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羌城。土黄色的外墙和门窗装饰都是羌式风格,原汁原味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让入住的人们更有回家的亲切。“水磨羌城”中还拥有汶川阿坝州当地的浓缩“世博园”,汶川、茂县、红原等13县展馆次第排列,各具特色、各显风姿。 入夜,游客带走了喧闹,似秋的凉风吹来,让我和同伴忘了山外还是盛夏。水磨亭、白塔静穆,似在承载历史与文化的记忆,诠释“西羌名城,文化古镇”浓厚的乡土风情。 |